APP下载

我读胡竹峰(评论)

2018-11-08韩少功

天涯 2018年5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标签

对待桌上一盘菜,可用化学家的态度,检测其钙铁锌硒;也可用美食家的态度,评品其形色香味。西方的文学批评传统颇有点像前者,说观念,说技术,说规律性,说流派和主义,从亚里士多德一路下来多是这类招式,一直到现代中国文科院系的几乎全盘照搬。

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批评家则多是感觉重于逻辑,综合重于分析,审美重于公理,见诸七零八落的微观型诗论、文论、点评、眉批等。前辈们似乎乐于点打和游击,说气,说神,说意,说味,说境,说韵,像王国维谈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就没法纳入西方各种主义的框架。即便最有体系模样的《文心雕龙》,也离欧式公理化标尺太远。

两种传统各有得失,好比钙铁锌硒是要的,形色香味也是要的。两者可互为补充和照应。只是当下批评界大多对本土传统资源盲目已久,偏见已深,汲收太少,实为一大遗憾。以至很多科班才子眼下的拿手好戏,不过是操几枚时髦的主义标签治天下,却一不小心就把狗屎混同佳肴——这也难怪,谁说狗屎里就不能淘出一点钙铁锌硒?你能说他们的化学分子式毫无道理?

西方的东西要好好学,要好好用,这是对的。但如果因此而丢弃自家审美传统,则未免可惜。不少人脑袋西化,或自以为肩膀上有了个西化脑袋,其实洋文半生不熟,原著更没读过几本,只是从译著里贩来几枚标签,在作家们额上贴来贴去,差不多是专营文化洋包装进口。一个女作家出了作品,往往要给她贴个标签“女权主义”。她的女权在哪里?骂骂男人就一定是女权?一个作家写了荒诞,往往也要给他贴个标签“荒诞派”。他的荒诞与鲁迅的、蒲松龄的、《山海经》的可有区别?到底是好荒诞还是坏荒诞、真荒诞还是伪荒诞、精荒诞还是粗荒诞、洋荒诞还是土荒诞……是否也值得说说?

“主义”通常是个大口袋,滥用就是无用。谁写了社会现实,就鉴之为“现实主义”,其实神话和寓言里也少不了现实元素。谁要是写到社会阴暗面,就鉴之为“批判现实主义”,其实作家笔下很难没有一点不平之鸣。

更懒惰、更廉价、更可乐的说辞是“新現实主义”“新写实主义”一类。须知这世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拦也拦不住,谁想不新都不行,谁想写出文学中的高仿古董都不大可能。一个“新”字能说明什么?我们夸一场球赛,夸一个脸蛋,夸一棵树,夸一桌菜……夸上一个“新”字就算高明?这些东西“新”不“新”的又如何?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竹峰是可贵的异类,其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一种重建中国文章之审美传统的可贵立言。他志在传承本土遗产,另辟批评新局,谈墨趣,谈韵致,谈风骨,谈意境,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实践和理论别有深刻体会,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竹峰还由文及人,由人及人境与人生,遍及草木虫鱼、日月山川、衣食住行、天道人心,于字里行间重申“功夫在诗外”(陆游语)的文学观,包括体悟“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语)之浩瀚古意和美意——不失为文章之道的又一要旨。

写法就是活法——这与西方人说的“文学即人学”几乎异曲同工。中国先贤从来就主张“文与人一”,于是他们相信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作者们活出来的,不过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与感受的自然留痕,因此各种笔墨不是血管里流出来的血,就是水管里流出来的水(鲁迅语)。这与西方上个世纪新批评主义的文本论,即封闭性的文本崇拜和文本折腾,同样拉开了足够距离。

顺祝竹峰一再活出回肠荡气的精彩文章。

韩少功,作家,现居海口。主要著作有《马桥词典》《山南水北》《日夜书》等多部。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标签
向警予的女权思想
新写意主义
这样的“女权”
近光灯主义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标签化伤害了谁
114年前,女权先锋与两则征婚启示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