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2018-11-08平安
平安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练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剑客
贾 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悦读地图】《剑客》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全诗率意造语,直吐胸臆,语句简捷,感情强烈。十磨一剑之磨,含有打造、磨制之意。花了十的功夫,这剑自然非同一般。霜刃未曾试,即非常锋利的宝剑还没有用过,便有跃跃欲试之意。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即今天把它拿出来给您看,目的是如果您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我就可以仗剑扶危。此处的剑,用的是比喻象征意义,托物言志,抒写作者十年寒窗、磨炼才干的生涯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悦读地图】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描写,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本诗词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有抑扬吞吐之妙。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悦读地图】杜牧议论史事,常对历史有大胆的假设,从中流露对历史的独特看法。这首《赤壁》诗假设如果在赤壁之战中,如果孔明所预料的东风没有刮起的话,那么胜败的结局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对历史的大胆假设,但其中流露了诗人对历史的沧桑虚无的感受。如此重大的成败兴亡,不过取决于一些很偶然的因素,那么历史的价值与意义也就很可怀疑。诗作从沉埋于沙土中的前朝断戟生发感慨,很巧妙地烘托了所要表达的情绪。
题武关①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②,戍旗長卷夕阳中。
【注】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为泰国的南关。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②圣神:神圣天子;四海:天下统一。
【悦读地图】这首咏史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①拟人:首联“碧溪留我武关东”一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旋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联想、感慨上来。②对比:颔联“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用强烈的对比,将郑袖得宠而“酣似醉”之态,与屈原遭放逐后的“憔悴”失意之色做鲜明的对比。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的对比,婉转地抨击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③借代:颈联“山樯谷堑”代指昔日江山依旧,“弱吐强吞”代指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失国土、身死异国的悲剧。诗人通过吊古伤今,指出楚国亡国之因;同时感叹时事,意在告诫后世统治者要吸取楚国覆灭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家;也告诫那些藩镇割据者,不要破坏国家统一。
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
【悦读地图】这是一首怀念旧友旧事的诗作,抒写了对友人的忆念及独登江楼时的惆怅之情。前二句写诗人夜登江楼,所见只有江天月色。后二句由今思昔,写出风光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全诗语言淡雅,以景寄情,情感真挚,诗人运笔自如,写旧事则虚实相间,赋予全篇_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隽永的韵味。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环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悦读地图】这首诗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和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坚贞不屈,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悦读地图】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獲、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台城①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台城:也称苑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享乐的场所。
【悦读地图】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台城的诗。台城,中唐时期就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及至唐末,就更荒废不堪了。韦庄身处唐末,此时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唐僖宗中和三年(883),韦庄客游江南,在目睹六朝故都金陵繁华销尽之后,作此诗以抒发世变时移的感慨。此诗通过描绘美轮美奂的江南春景反衬古城已经消失的现实,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落寞气氛。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次句写六朝往事如梦,繁华的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表现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诗人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在草木无情的感慨中流露了浓重的感伤情绪。全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两种手法,语言含蓄,感慨深沉,空灵蕴藉,神完气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