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中国古诗词中觅“炊烟”
2018-11-08谢英杰
谢英杰
偶然读到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美文《跟着炊烟回家》,那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的农村情景不禁浮现在眼前,想那作者或许是以此文对即将逝去的农村“炊烟”美景表示一种惋惜吧。
这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炊烟”就这样走进了这篇美文,这让我想到古诗词中许多写到“炊烟”的诗作。在古诗词里看炊烟,像看穿越剧一般,看遥远而孤独的古代小村庄,自然、娴静、美好,袅袅升腾起炊烟……有水井处必有炊烟,有炊烟处必有生命和生活演绎出的种种故事抑或传奇。这些古诗词的作者又想借这些“炊烟”表达什么感情呢?细细琢磨这些诗作,可以发现他们表达的感情有以下几种:
一、表达对农村美景的欣喜与热爱之情
唐朝贯休的《春晚书山家屋壁》描写春天傍晚的山家景色:“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头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对这种自给自足农耕生活的理想和情趣。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庭珪所作的《移居东村作》。全诗写得娴静自然,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表現了诗人对东村山景的格外欣赏,以及对远离闹市的乡野村居生活的特别喜爱。
还有元代诗人王冕的《雨后》也颇堪玩味。“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世情殊不足,风俗岂能淳?老棘余生意,槁花空悟春。相逢非古意,在我着乌巾。”这是一首遣词述怀的词作,词中首句写景,无数绵延相连的青山如洗,僻静山村人家渐次袅娜起炊烟。寥寥数语,干净利落,由远及近,不着一尘,言简意赅地描绘出了雨后山村的美丽景色,流露出对乡村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接着是在发感慨,将所思所想诉诸笔端。最后点明题旨,阐明心迹;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二、对静谧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之情
宋代诗人邵康节的《山村咏怀》,以别具一格的形式,描绘一幅静谧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图景,字里行间流露着向往羡慕之情。诗作写道:“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它初看是一首数字诗,从“一”到“十”十个数字都嵌入诗句里了,细琢磨其实是一首生机盎然的山水画:一路行至二三里开外,依次可见只有袅娜着炊烟的四五个村庄,还有六七座亭台,八九十枝花……画面极富诗意,意境深邃旷达,精彩纷呈,令人应接不暇。从而引发读者共鸣,如同身临其境,被诗中纷然涌现的美景所陶醉。
宋代诗人史弥宁所作的《炊烟》一诗提及的“炊烟”更远离闹市而深藏深山老林:“丝丝古柳纲罗鸦,拍拍平田鼓吹蛙。不是青烟出林杪,得知山崦有人家。”这是一首风景诗,描绘的是大山深处的风光,大山里林木茂盛,到处是葱绿和葱茏的景致,倘若不是炊烟袅袅升起,又哪里会发现山崦处会有人家居住呢?作者的向往与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三、淡泊名利清高自适的旷达情怀
大家熟悉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最突出的是写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远近景相交的园田风光,有声有色。其中的名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更表达了他对这园田自然风光的热爱。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作者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写在天宝年间,当时王维在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诗是这样写的:“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的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
清代马朴臣《渔》:“自把长竿后,生涯逐水涯。尺鳞堪易酒,一叶便为家。晒网炊烟起,停舟月影斜。不争鱼得失,只爱傍桃花。”这首诗写钓者的清高自适与旷达胸襟。从持竿钓鱼以来,朝出晚归,钓鱼饮酒,自得其乐,只迷恋桃花流水之美景,从未计较鱼之得失。
四、对朋友的深切怀念之情
宋代陆游的《桃源忆故人·斜阳寂历柴门闭》题目就表明是一首怀念老朋友的诗:
然如世外。予留七十日,被命参成都戎幕而去。临行徙倚竞日作桃源忆故人一首。
斜阳寂历柴门闭。一点炊烟时起。鸡犬往来林外。俱有萧然意。
衰翁老去疏荣利。绝爱山城无事。临去画楼频倚。何日重来此。
词的上片描写故人俨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情景: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鸡犬从树林中归来,也是一派悠闲自得的样子。下片写自己的感受,表达对故友生活的羡慕与再来此地地方愿望。
柳永的《雪梅香》就是表达对远方情人的怀念之情的: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聊意,尽把相思,分付征鸿。
其中“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通过渔市、水村勾画出一幅江边的萧索秋景:碧色的烟柱孤独地飘忽在寒意渐浓的秋气里,如血的夕阳染红了斑斓的落叶,红色的叶片随着萧瑟的秋风上下飞舞。前一句的“寒碧”是描摹孤烟的色彩,后一句的“愁红”形容残叶的颜色。然而,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即“寒碧”和“愁红”这两个表现色彩的词还能引起人们进一步的联想。“寒碧”,暗示情人紧蹙的双眉;“愁红”,借指情人憔悴的愁容。古代女子以碧色画眉,因此,古诗词中也就常有这样的描写,如唐人张泌《思越人》词:“东风淡荡慵无力,黛眉愁聚春碧。”古人更常用“愁红”比喻女子的愁容,如顾复《河传》词:“愁红,泪痕衣上重。”碧色是令人伤心的颜色,又是女子画眉的颜色,所以.词人由袅袅上升的一缕碧色炊烟联想到情人的黛眉,由被夕阳染红的落叶想到被风雨摧残的落花,进而联想到分别时情人带泪的愁容。
南朝刘克庄的《忆秦娥·梅谢了》以“炊烟”稀少写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原文是这样的:
梅谢了。寒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词的上片是说,梅花凋谢过后,北方大地一定解冻了,鸿雁应该早点回去了。鸿雁啊,还要靠你问候那些留在大梁的宋朝遗民呢。这其中或许还有对他们坚持抗争的声援,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
五、对故土家园的思念之情
漂泊在外的游子常常睹物思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炊烟”常常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南宋赵长卿就是看到“炊烟”涌起思乡之情的。他的《菩萨蛮·炊烟一点孤村迥》写道:
炊烟一点孤村迥。娇容敛尽天容净。雁字忽横秋。秋江泻客愁。银钧空寄恨。恨满凭谁问。袖手立西风。舟行秋色中。
诗人乘着远行的小船,眼看袅袅炊烟的村庄越来越远,加上西风吹拂,大雁飞过,羁旅之愁、思乡之苦涌上心头。
南宋另一诗人黄机的《沁同春·日过西窗》也是写“炊烟”引发思乡之情的:
日过西窗,客枕梦回,庭空放衙。记海棠洞里,泥金宝斝,酴醿架下,油壁钿车。醉墨题诗,蔷薇露重,满壁飞鸦行整斜。争知道,向如今漂泊,望断天涯。
小桃一半蒸霞。更两岸垂杨浑未花。便解貂贳酒,消磨春恨,量珠买笑、酬答年华。对面青山,招之不至,说与浮云休苦遮。山深处,见炊烟又起,知有人家。
六、表达自己的孤寂之情
最典型的就是王维的《使至塞上》了,全文如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其中颈联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徜徉在中国古诗词的海洋,“炊烟”图景目不暇接,真是此亦“炊烟”彼亦“炊烟”。但“词”相同,其“义”各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