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
2018-11-08梁宏男
梁宏男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1 电力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网系统的应用
馈线自动化是配电网自动化的基础,它可通过对配电网的实时监控、馈线设备的实时检测,实现故障发生几率的降低、故障恢复时间的缩短,从而有效提高配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馈线自动化系统[1]一般来说应该具备以下功能:正常状态和事故状态的实时监测;线路故障区段的定位、隔离、及时恢复;数据的采集、处理、统计分析;通过电压调节减少线路损耗。
1.1 重合器-分段器配合型馈线自动化技术
这种馈线自动化技术在没有通讯系统参与下运用,它参考就地电压或电流的变化,直接对变电站出口的重合器或者自动分段器进行控制,提前设置好的逻辑动作可实现馈线系统的一般功能:故障的判断、定位、隔离及实施恢复供电。
图1 手拉手环网型馈线自动化技术
手拉手环网型是最常见的运行方式,图1便是它的典型结构。联络开关S的工作方式为常开状态、分段开关的工作方式为常闭状态,当出现一侧带电另一侧无电状态时,联络开关能够实现故障点下游非故障线路区段的供电功能,当出现两侧均无电的状态时,分段开关可确认合闸并实现闭锁功能。
1.2 集中控制型馈线自动化技术
采用这种技术的馈线系统与重合器-分段器配合型相反,它需要通信系统的参与来实现馈线终端故障信息的收集功能,除此之外,它还需要监测终端和控制站的共同协同参与。
图2 架空线路环网型集中控制馈线自动化系统
图2 所展示的是架空环网型集中控制馈线系统,Relay即为馈线保护装置,它能够实现监测和通信功能。当故障点出现在k1时,R1会进行跳开动作,进而FTU监测到故障信息并将其发送到主站,此时主站便开始启动相关处理程序。FTU继续进行故障电流的检测,由于故障点产生在K1,因此FDK1处将被检测到故障电流,而FDK2处没有。这时,通过FTU的检测,主站就能够进行故障位置的判断,即处于二者之间。之后再进行自动或者手动进行故障处理、及时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
1.3 基于点对点的分布式智能控制馈线自动化技术
这一技术的优越性体现在故障时间的恢复上,它能够在数秒内就实现馈线系统的故障定位、隔离、恢复功能,大大减少了因产生故障而导致断电的处理时间。
假若出线位置上无快速熔断器,当K2点出现故障状态时,系统正常进行故障的判断、定位功能,FTU通过开关进行故障线路区段的隔离动作,并将合闸动作命令发送至Relay,进而进行线路主干线的供电恢复。而当出线位置上安装有断路器时,FTU便可在出现接地故障后将闭锁动作命令发送至断路器保护装置,进而防止越级跳闸。因此,要加快主干线接地故障的消除速度,只需要缩短断路器接地保护的动作延时即可。
图3 电缆环网的点对点分布式智能控制馈线字体
1.4 网络保护型馈线自动化技术
随着社会电气化进程的演进,即使停电断电几秒钟也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和社会风险,因此网络保护型馈线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致力于实现不通过断电就能高效排除故障。
图4 网络保护型馈线系统示意图
如图4,网络保护型馈线系统用于闭环电缆环网。由于馈线的两侧电源来自于同一条线路,因此避免了电压出现不同状态,也因此避免了潮流问题。当线路呈现故障状态时,进线开关可实现直接跳开故障位置两侧开关的功能,进而实现故障切除功能,从而达到不停电即可排除故障的目的。
2 电力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
随着电气技术的发展,我国变电站的大多数信息都可通过智能终端的采集后实现传送、远程监控、调度等功能。顺序控制[2]是指将所要执行的动作顺序提前编制在程序里,输入信号后,可根据具体要求实现自动、有序、规范地动作。通过顺序控制技术,可实现智能变电站综合系统的整站控制需求,进而达到变电站的更加智能化、综合应用化。图4展示了顺序控制技术对智能变电站的要求。
图5展示了基于顺序控制技术的软件流程和操作流程。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展和变电站所辖设备数量的增多,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够适应电网方式的变更和安全自动装置的调整。
图5 顺序控制技术对智能变电站的要求
图6 基于顺序控制技术的软件流程和操作流程
将此技术运用于智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其需要符合IEC61850通信协议标准、支持GOOSE网络通信机制、一定的容错机制,实现保护测控功能、实时多任务操作功能、状态数据准确及时的采集功能、操作顺序的控制功能等。即系统结构分层分布化、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信息采集数字化。
3 结语
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配电系统中,可有效降低故障发生率、缩短故障处理时间,应用于智能变电站系统中,可实现繁杂设备的智能操作控制,除此之外,其还可广泛运用于调度系统等其他电力系统工程中,使得电网系统更加智能化、集约化,由此保障社会安全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