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理念的服装工科类产教研融合实践探索

2018-11-08陈明艳潘赛瑶谢子静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工科工科教研

陈明艳, 潘赛瑶, 谢子静

(温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迫切需要大批新工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1]。大数据、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席卷全球,机器换人已成为时代不可逆转之潮。产业、企业要升级,人也要升级,肩负产业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更要升级。为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形成“新工科”理念[2-6]。高校要持续深化产教研融合的教育模式,引入大数据智能科技助力专业新工科建设,是提升工程教育集成性、实践性、创新性的重要工具[7-8]。

长期以来,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教学的问题一直困扰一线教师,以往教师凭借个人关系开展,但这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缺乏长远规划、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且耗费一线教师很多精力和时间,影响教学质量[9]。基于省校外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教育教改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校企互动的项目教学、创新训练项目、企业实践学习和科技服务等产教研融合的教育实践,积极引入大数据智能科技助力专业新工科建设,从而培养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作用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

1 校外实践基地是产教研融合实践教育载体

为满足产业人才需求、面向行业未来发展,专业必须向新型的新工科升级建设,建校外实践基地,强化工程实践教学[10]。以往服装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依靠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平台展开,以往由于课堂的限制,师生缺乏真实环境的实践体验[11]。基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专业积极引导师生参与新常态工程教育的产教研融合实践,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校内与校外实践、课内与课外工程训练的结合度,形成全面发展、各有侧重、整体呼应的专业实训与实践大格局,培养行业需求的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

基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企达成共识、协同培养学生,除学校利用实验资源和知识储备上的优势对企业提供新科技支持之外,企业则利用产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真实环境,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后续人才,也实现校企协同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学校为企业输送技术和人才支持,解决企业招工和学生就业的问题,实现校、企、生的“三赢”。由此,在产教研融合实践教育中,企业既是最大受益者,也是人才培养办学主体之一,同时校外实践基地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力保障,也是产教研融合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

2 产教融合实践教育的举措

2.1 建设产教融合的实体平台

以往师生下企实习锻炼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与管理,企业无法安排学生短期实习的岗位,无法真正落实学生企业实践学习,常常流于形式走过场。为了不影响基地企业的生产线和运营,基于专业的省校外实践基地,在企业建“厂中校”模式,分别建服装3D设计室、面料检测室、师生交流室和实践工作室等,配备电脑、多媒体、专业软件以及裁剪和缝纫等设施,为学生企业学习搭建实体环境平台,为部分专业课和实践课的项目教学实现企业现场教学提供必要环境,为学生提供岗前培训和集中学习的场所。

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体环境落实解决学生的企业实践教育。专业每年分期分批接待大一至大四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不同课程的项目教学、企业实践等,切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为实现产教研融合教育模式的长远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平台。

2.2 新工科背景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服装既是传统产业,又是时尚产业,要不断更新发展。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艺工结合”跨学科的专业,在“新工科”理念下,更需探索转型、改造和升级为“新型学科专业”,其途径和方式,一是要加强专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二是其他学科的介入渗透,尤其是服装业的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科技对本专业学科的影响。根据服装业科技发展、行业技术规范、职业道德素养、企业岗位等要求入手准确定位培养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及时适应行业环境变化带来的“新岗位、新技术”,满足行业新需求。由此,在专业新工科建设上,必须加强前沿科技信息知识,深化产教研融合,优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3 产教融合实践教育的分层规划

2.3.1 第一阶段:新生“专业认知”课

基于以往的专业认知课,增加组织新生前往报喜鸟集团、庄吉集团的智能线与互联网运营平台的现场见习,加强学生对专业前沿科技发展的了解和认知,也加强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憧憬。

2.3.2 第二阶段:增设前沿科技课,开展项目教学

(1) 增设行业前沿科技课。围绕产业新科技革命,专业创建了服装虚拟仿真实验中心、STOLL电脑横机室,在大二、大三学年增设“服装三维设计”“服装电子商务”“针织版型电脑设计”,积极开展行业前沿的智能智造、大数据、互联网等新科技新信息的传授,紧随行业发展,培养学生掌握新科技的知识与技能,也拓宽学生就业机会[8]。

(2) 产教融合的项目教学。在大二、大三学年的“面料再造”“服装商品企划”“综合设计”“服装产品开发”等课程中,开展校企双师合作,实施校内理论化与企业实践经验融合的项目教学,使产教研融合实践教育模式真正落地。

2.3.3 第三阶段:企业实践学习

大三、大四的企业实践分设“生产现场实践”“营销现场实践”“顶岗实践”“暑期企业实践”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切实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3 产教研融合实践教育的实施与成效

3.1 创建服装虚拟仿真实践中心,助力专业建设

建设发展新工科离不开新科技导向,离不开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围绕产业发展的新革命,专业紧随行业科技前沿,创建了服装虚拟仿真实践中心,增设了“服装三维设计”课程,积极开展服装3D智能设计的实训教学。即利用数字技术设计服装新产品,在虚拟环境中设计3D服装和虚拟仿真动态秀,以计算机实时改版,避免服装样衣重做,快速又节省,其模拟现实的仿真效果将大幅度降低企业产品设计开发所消耗的时间、人员和资源成本,尤其是企业耗资千百万元的产品开发和动态发布秀的成本。由此,服装三维设计将是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趋势,加速促进行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图1 “新工科”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优化体系

另外,中心引入服装定制CAD和网络定制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供科技支持和网络平台;增设“服装电子商务”课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科技在服装业的应用,传授服装线上营销与定制策略。从而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新科技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新增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对学生极具吸引力。

3.2 项目式教学的实践与成效

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实践环节的改革,开展多样的实践教学;更需要探索基于项目实践的培养模式,即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点发展产教研融合的实践教育的道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11-12]。基于专业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按课程模块分层,以课程为单位,校企导师共商课程教学计划,双师合作,校内校外结合开展实训与实践教学。

一是专业模块课的项目实训教学。如:“面料再造设计”“服装商品企划”等课开展企业导师带项目进入校内课堂、师生深入企业现场和直营店,企业导师现场授课与指导,通过企业实际项目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二是实训模块课的项目实训教学。如“综合设计”课将学生3~5人分组开展服装系列设计;“服装产品开发”课让学生以独立设计师身份入住企业,企业设计师、技术总监现场指导学生新产品设计与技术开发,同时,企业提供面辅料和设备,配备样衣师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校内教师侧重理论知识传授,企业导师侧重实践指导,双师互补交融实施实训教学。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实体环境,积极主动向企业版师、样衣工等请教学习,了解与认识多种服装缝制的辅助工具和材料,学到缝制工艺细节处理技巧,并经历一次次的尝试与调整。学生深感受益匪浅,开阔视野、增强技能;同时,学生创新开发的优秀产品也能投入生产、上市销售,为企业创造利润。

通过产教融合的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校企双师也互为提升,校内教师接触企业实体,增强实践经验、更新理论知识体系;企业导师也吸取新的学术理念和创新方法,提高业务水平。专业持续开展产教融合的项目教学,将能提升行业的创新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行业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界经济价值的诉求。

3.3 创新训练项目的实践与成效

新世纪我国一项重大战略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对于实现科技兴国、民族复兴具有深远意义,有利于国家的科技再提高、生产力再进步[13]。国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也有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促使教师查找教学中的不足、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针对生产实际调整教学知识点,在人才培养中更有针对性地传授新知识、新科技和新技能,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能学有所用。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国家级项目多项,学生在项目中成长成才多例。以“服装虚拟仿真创新设计实践”训练项目实施为例,师生入驻企业启动产品开发虚拟仿真设计服务,并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样衣制作,整个开发过程虚实结合,赢得企业设计师、技术总监的赞赏,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积极参加市文创展会和时尚展会,进行项目推广活动。学生真实地参与项目的设计、修改、讨论、组织和实施等多方面的锻炼,能根据课题进行方案设计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研究,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研究兴趣。

3.4 科技服务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服装虚拟仿真设计的创新实践”项目的参展推广活动得到行业认可,受省基地企业的邀请,教师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利用暑期为企业中层骨干进行“服装三维虚拟仿真设计”培训,3D技术服务得到企业积极响应和认可,将3D虚拟仿真设计应用在下一季度的服装产品开发中实施。教师将行业新科技信息带给企业,协助企业建设面料数据库、引导企业上线服装PDM管理系统、开展恒温保暖智能服装开发与生产等科技服务活动,使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的运行更加规范有序。

基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技服务的产教研融合实践,引导服装企业积极地融入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制造的现代科技,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努力走在行业科技和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前沿。

3.5 切实开展学生企业实践学习

为学生搭建校外实践教育平台,切实地开展“企业生产实践现场”“营销现场实践”“企业顶岗实践”以及学生自愿申请的“暑期企业实践”,专门选派校内导师带队,有计划地将学生分组入驻企业的面料部、设计部、技术部、生产部、营销部、电商部等,企业各部门均指派相应导师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各实践环节的学习,建立“学生企业实践日记”“校内导师指导工作记录”“企业导师指导工作记录”“学生企业实践考核”等管理和考核档案。根据实践各环节,学生入驻企业后,建立一师带2~3个学生的师徒制,学生记录企业实践学习情况,企业导师对学生企业实践学习的表现进行评价考核,校内导师每1~2周定期下企与学生和企业导师交流,了解学生实践学习情况,切实地做相应的评价。

校企无缝对接,每年切实开展企业实践教育,形成良性循环,专业学生深受区域企业的欢迎和认可,每年的学生实习期和毕业季,基地企业及区域企业均来校进行专场招聘和现场面试,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4 “展赛促学”凸显育人成效

除校企对接合作外,集政企校优质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展赛实践教育活动平台。

一是通过课程作品展,开展“师、生、企”三方评价机制;

二是政府、企业支持举办专业设计大赛和技能比赛,以及业内设计大赛等多渠道的展赛实践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性和竞争意识,也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性,尤其是企业赞助的七届“风笛杯”温州大学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大赛,以及政企校三方联合举办的“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和全国校服设计大赛等。每年的展赛实践活动不仅吸引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专业学生自愿参加、自行设计、自行实践和自行总结的探索性、容错型的创新实践训练,也汇聚海内外优质设计资源,打造师生参与行业交流平台。“展赛促学”的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在创新中提升,在竞赛中成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

5 结语

基于新工科建设和校外实践教育中心平台,专业积极开展产教融合的实践教育,提升工程教育集成性、 实践性、创新性。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优化设计、项目实践教学推行、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学生企业实践学习、师生企业科技服务、展赛促学等育人机制的教育实践中卓有成效,多次获教育部和省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赞赏,2015年11月获中国纺织服装学会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11月获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校企合作优秀案例”荣誉。专业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行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积极作用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也助力新工科的快速建设。

猜你喜欢

新工科工科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