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典籍翻译与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对比

2018-11-08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典籍英译中华文化

王 敏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滁州,23900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生共存、相互融合的文明国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国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具特色、自成一体,形成了各自的传统[1]。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典籍翻译和民族典籍翻译近年来一直是翻译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从狭义上讲,人们把以道家经典和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汉族文化典籍翻译称之为典籍翻译,而民族典籍翻译则是指对众多少数民族经典作品的翻译。民族典籍这一称法意在彰显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典籍翻译和民族典籍翻译都肩负着传承推广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重任。

为了比较近年来典籍翻译和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现状和差异,本文以2008—2017年在国内发表的典籍翻译和民族典籍翻译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分析法,通过对内容、方法和作者群体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中华文化典籍翻译研究相关的建议。

1 典籍翻译研究与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数据对比(2008—2017年)

近年来,围绕典籍翻译和民族典籍翻译的相关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大量中华典籍研究已经得到各政府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项目资金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各研究项目有序和有效开展。2008年《民族翻译》作为国家级民族翻译方面的专业学术刊物也正式创刊。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核心刊物近年来设置了典籍翻译研究专栏,这些都是中华典籍研究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的重要体现,也推动着典籍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1.1 总体发展趋势

为保证研究的信度,文本在中国知网(CNKI)2008—2017年全文数据库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中,以“典籍翻译”“典籍英译”“民族典籍翻译”和“民族典籍英译”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模糊和精确检索。通过单独检索和交叉检索保证文献的全面性,并手动过滤掉内容不相关和内容重复的篇目。为丰富研究内容,文本又以相同检索方式检索了在中华典籍翻译研究方面影响力较大并且设置了典籍翻译研究栏目的其他四种非国家级核心刊物:《民族翻译》《燕山大学学报》《大连民族学院学报》和《百色学院学报》。结合自动检索与人工检索两种方式,文本获得相关文献共443篇,其中典籍翻译375篇,民族典籍翻译81篇。具体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该曲线图表明2008—2017年国内的典籍研究和民族典籍研究均基本呈现出波浪形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民族典籍翻译研究论文由2008年的1篇逐步上升到2017年的17篇,典籍翻译研究论文由最初的10篇逐步上升到2017年的86篇。2008—2012的五年间,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中华典籍的数量相对较低,从2013年起呈现增长较快趋势。从论文发表时间看,民族典籍的翻译研究总体起步较晚。与汉族典籍研究相比,少数民族典籍研究在数量上还是差距较大,规模和质量也有待增加和提高。2017年发表论文的数量已经可以表明中华典籍研究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图1 2008—2017年典籍翻译研究和民族典籍翻译研究论文的数量分布

1.2 论文的期刊分布

在检索论文中,核心期刊论文为中华典籍翻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通过对期刊的分类统计,检索到相关典籍翻译和民族典籍翻译研究论文排名前十的期刊,如表1所示。

表1 典籍翻译和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发表论文排名前十期刊

表1列举的期刊是按照发表论文数量由高到低降序排列,通过表1可以发现典籍翻译研究论文主要分布在与翻译或语言研究相关的核心期刊上,而民族典籍翻译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民族研究刊物或是民族大学学报上。这些论文的分布不仅和各类期刊的栏目设置有很大关系,而且与基金支持密不可分。近年来,典籍研究特别是民族典籍研究的多项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如百色学院韩家权主持的“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以布洛陀史诗为例”2006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南民族大学张立玉主持的“土家族主要典籍英译及研究”2014年获批立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等等。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休戚相关。

2 典籍翻译研究与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特征对比

2.1 研究内容

近年来,中华文化典籍翻译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纵观近十年来的典籍翻译研究与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既有细致的微观层面探究,也有指导性的宏观层面探索。在宏观指导方面,王宏印在《中国翻译》上发表的《典籍翻译:三大阶段、三重境界——兼论汉语典籍、民族典籍与海外汉学的总体关系》一文指出了中华民族文化典籍及其传播的历史沿革趋势、发展愿景和应对策略[3]。王宏印在《民族翻译》发表的《中华民族文化典籍与翻译研究—四大落差及思考基点(上、中、下)》中提出并逐条阐述了中华民族文化与典籍翻译的四大落差并就当前的民族典籍整理与翻译传播提出极具参考性的意见[4]。在微观探究方面,学者们主要从翻译策略、传播、文化、文体等研究视角入手,研究的文本不断扩大,研究的深度也逐年增加。梳理近十年典籍翻译研究和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文献,得到排名前五的文本,如表2所示。

表2 典籍翻译研究和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排名前五文本

通过表2可以看出典籍翻译研究和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对象仍然局限于传统的经典典籍作品。典籍研究方面,学者们重点关注的还是四书五经和四大名著等经典典籍,其中《论语》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研究数量占文本研究比例为12%。在民族经典典籍中,《格萨尔》和《福乐智慧》相对获得了较多学者关注,研究数量占文本研究比例为32%和20%。从整体看,中华文化典籍翻译研究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

2.2 研究方法

纵观近十年文献,中华典籍翻译研究已经基本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模式。典籍翻译研究的实证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基于语料库的经典典籍翻译研究已成气候。儒家经典、道家经典、四大名著、其他传统典籍和名篇基本上都被建立了双语语料库或是多语语料库,其中多数语料库为免费共享资源,这在最大程度上便利了学者开展基于语料库的典籍翻译研究。相比之下,民族典籍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发展缓慢,但也有一定进展,如李宁从民俗事象翻译的文化改写与顺应角度分析了《福乐智慧》英译本、王治国从民族志书写和跨文化阐释的视野对《格萨尔》进行了个案研究、吕爱军从社会符号学视角探索了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策略、李明从译者责任的伦理原则讨论了少数民族的典籍外译、崔丹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察了羌族释比戏英译的文化反思、王宏、曹灵美借鉴图式理论进行了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研究等,但是相关深入研究数量较少,多数研究仍仅仅停留在经验式和感悟式评论[5-10]。随着语料库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基于语料库的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研究近年来也有所兴起,如周秀苗阐述了壮族典籍多语平行语料库的设计、创建和应用,但是其他少数民族典籍语料库的建设总体还是较为零星[11]。

2.3 研究群体

近年来,典籍翻译研究和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了中华文化典籍研究的队伍,但是绝大多数研究人员还是高校教师。即使在民族翻译研究人员中,汉族学者也是占据主体。令人喜悦的是研究团队或是学术团体不断增加。典籍研究著名学者王宏印和汪榕培带领着自己的博士团队著书立说,推动了中华文化典籍的研究与发展。梳理研究者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研究队伍来自祖国八方。近年来对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数量也是与日俱增,尤其是许多民族高校学者凭着对民族典籍的特殊感情和做民族典籍研究的特殊优势加入了民族典籍研究队伍。自第一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于2002年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多届,汇聚了典籍翻译研究领域的众多学者,为推动中华文化典籍的英译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些翻译学者还寻求跨学科发展,与民俗学研究学者、少数民族研究学者和典籍研究学者等开展合作,共同开创中华文化典籍翻译研究的新局面。

3 推进中华文化典籍翻译的建议

3.1 界定典籍范围拓宽研究对象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绚丽的宝藏之一,中华文化典籍不仅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珍贵遗产。几千年来中华文学瑰宝浩如烟海,虽历经岁月洗礼却沉淀下中国人民的智慧与真知。在这些众多文学作品中到底哪些可以被界定为典籍呢?典籍界定的下限是否可以相对宽松或是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是否也可以纳入其中以扩大研究对象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虽然全国范围的典籍翻译研讨会在有序开展,部分高校也成立了典籍英译研究所,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还不足以规范典籍翻译研究。人们必须建立专门的典籍翻译机构,组织专家和学者研讨商榷以最终准确界定典籍作品,对已翻译作品和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和保存并建立相关门户网站及时公布信息,避免典籍研究工作的重复劳动。对于偏冷的典籍,该机构还可以调动多方资源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集体攻关,这样可以保证翻译工作的有序性和高效性。此外,还要通过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多方协作等手段和方法有效鼓励和保障学者们进行典籍翻译研究,否则大力提升典籍翻译研究力度就会落入一纸空话。典籍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要真正实现将中华文化典籍的翻译任务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力而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3.2 变革研究方法开拓研究思路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已加入典籍翻译研究的队伍,成果数量也有大幅提升,但是同质性研究较多,缺乏综合性的宏观指导,研究内容多缺乏创新,研究方法仍然以内省思辨为主,实证研究不足。今后的典籍翻译还应加大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使其逐渐从主观的规约性研究转向客观的描述性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也是典籍翻译创新研究的一个突破路径。此外,理论提升也是势在必行以形成合理的逻辑架构来规范典籍翻译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可以采用例证模式以提升说服力。对某一典籍的翻译研究还可以通过追根溯源的方法探讨其传播、翻译和接受情况。

3.3 加强学科建设推进研究发展

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典籍翻译研究的大气候已经基本形成,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了典籍翻译的研究队伍,但是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该事业的发展。现有的研究队伍独立分散并且交流不足,缺乏专门机构或部门的有效协调与整合,导致许多重复研究和无序研究。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国家近年来多效并举加强了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当前中国翻译专业系统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功建立,翻译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令人欣慰的是,部分高校近年来还招收了典籍翻译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与国家政策倾斜密切相关。典籍翻译研究事业必将后继有人,前景光明。

4 结语

正如著名典籍翻译研究学者王宏印教授所说:“汉族典籍和少数民族典籍,不仅各自经历了复杂的翻译转换过程,而且在某种条件下也有可能经过了共同的地域和语言文字的载体,因而难以决然区分你我。[12]”典籍翻译和民族典籍翻译不仅关乎民族文化建设、国家文化发展和世界多元文化构建,而且对于中华民族的稳定团结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这一翻译领域虽然近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还有广阔的余地和辉煌的前景,需要付出艰苦而长期的努力才能有重大的全局性的突破和深入细致的理论成果。所以,典籍翻译虽任重而道远却大有可为,有志于从事典籍翻译的工作者应该克服狭隘的民族情结,在积极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典籍英译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