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2018-11-08陈宜坤
陈宜坤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殷巷镇卫生院,山东 济南 251615)
发热是一种临床中非常多见的临床症状,但引起发热的原因非常多,不同的发热原因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也各有不同,为此,准确判断发热原因,对制定合理的干预方案至关重要。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临床非常多见的血常规检查内容,近年来,在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下,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临床发热疾病的病因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现结合我院在发热疾病诊断中,运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相关情况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诊的发热疾病患者,选取84例作为本研究观察组,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表现出明显的发热症状,患者均未合并有恶性肿瘤等疾病,且近期均未使用任何对血细胞功能造成影响的治疗药物。84例患者中女性36例,男性48例,年龄为(37.86±2.47)岁。另从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中选取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21例,男性29例,年龄为(37.52±2.18)岁。两组入组对象一般资料逐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受检者均行外周静脉血采集,每例各取2 mL,将血样置于乙二胺四乙酸二甲(EDTA-K2)抗凝管内。取血后,对血样进行充分混合,行血涂片制备,在自然干燥的条件下,以瑞氏染液实施染色处理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对每个血细胞的形态变化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同时行血细胞形态学指标阳性率统计。所有的血液检测均在1 h内完成取样,且均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范》中的相关要求来实施检验。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受检者的红细胞形态指标、血细胞形态学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其中红细胞形态指标主要包括平均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血细胞形态主要包括大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改变、异型淋巴细胞改变、小细胞性贫血以及异常细胞。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行数据分析,组间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红细胞形态指标比较 两组受检者MCV、HCT、MCHC、MCH、RDW-SD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受检者血细胞形态学异常情况比较 对照组50例中,1例大细胞性贫血,1例异常细胞,血细胞形态学异常发生率为4.00%(2/50);观察组84例中,13例大细胞性贫血,17例白细胞改变,4例异型淋巴细胞改变,5例小细胞性贫血,17例异常细胞,血细胞形态学异常发生率为66.67%(5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两组受检者红细胞形态指标比较(Mean±SD)
3 讨论
血细胞是人体血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形态、数量的变化与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都密切相关。发热是临床各种疾病的重要表现,其血细胞的数量、质量也会随之发生间接或者直接的改变[1]。引起发热的疾病原因非常多,所引起的血细胞变化也各有不同,为此,通过对血细胞形态学进行检查,可较好实现临床疾病的诊断。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细胞形态学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表现出明显的白细胞改变、异常细胞的发病率为主,其中白细胞异常改变多是肺部感染、呼吸道炎症所致,而异常细胞则主要为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关,这就为临床疾病的鉴别提供的客观依据。另通过对红细胞形态指标进行观察发现,观察组的MCV、HCT、MCHC、MCH、RDW-SD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发热疾病与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同样密切相关。这主要是由于当机体在发热时,会致使大量蛋白质迅速消耗,从而使得患者的食欲迅速下降,使得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随之改变[2]。综上,在发热疾病的临床诊断中,通过对患者血细胞形态学进行检验,可较好实现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同时结合不同血细胞的变化还能够实现对不同病因的确定,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帮助患者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