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商丘的文化密码
2018-11-08张学勇
特约撰稿人 张学勇
商丘位于河南省东部,处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合部的黄淮冲积平原上,历史上称亳、商、丘商、大邑商、天邑商、梁郡、宋州、睢阳郡、宣武军、归德军、应天府、南京、归德府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商丘地处陇海铁路与京九铁路、郑徐高铁和商合杭高铁、105国道与310国道十字交会中心,高速“米”字形公路交通枢纽加之市域快速交通网络,即将完善的航空、水运体系,使商丘成为连通省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
商丘文明史与华夏文明史同步。商丘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在商丘没有断脉,这是商丘有别于其它地方的特点和优势。华夏历史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商丘正处于华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历史文明的摇篮。
远古时期,商丘就有人类活动。据史料记载,“三皇”中的燧人氏和“五帝”中的帝喾高辛氏长期生活在商丘;黄帝在西迁东回中曾留居商丘,其史官仓颉曾在商丘造字,被称为中华文字祖;颛顼“始自穷桑,而徙邑商丘”;舜帝的儿子商均被封在商丘。《诗经·商颂》记载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的是商的始祖契,他被称作商族部落的首领或祖先而受到推崇,商丘有关他和他的后代的活动记载与事迹较多。至今商丘大地上仍然留存有燧皇陵、炎帝朱襄氏陵、葛天氏陵、仓颉墓、帝喾陵、商均墓、阏伯台等遗址。“三皇五帝”五千年前汇聚商丘及其周边,还有代代传承的民间传说,商丘无不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华夏远古文明的光芒。
考古证实,商丘境内发现的王油坊、山台寺等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址,代表的是“龙山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它们是殷商文明的前身,商丘文明的曙光。表明原始先民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在商丘的土地上生活了。
商丘是中国重要的古都城。1986年,商丘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不间断的城市,素有“中国古城池建设史天然博物馆”之美誉。
商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古都城之一,建城历史可以上溯到夏商时期。这里是多个王朝和诸侯国的都城,是传说中的帝喾都亳,商先公先王多在商丘一带活动;这里是夏朝相、予迁都之地,是商汤都亳所在地,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都城,两汉时期梁国的都城和南宋初年的都城;商丘还是北宋的陪都。直到清朝末年,商丘的城市地位一直非常重要,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商丘已具备了作为“大古都”的历史、政治等构成因素。2015年,中国古都学会在商丘召开,认为商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之一。
金缕玉衣
古城牌坊
市规划局和有关部门领导商讨有关事宜
商丘地域文化独特。商丘的历史文化伴随着华夏历史文化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不仅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历史沧桑,也成为华夏文明辉煌灿烂的代表文化。
火文化万年光焰。火是商丘的标志和象征。商丘自古就有“火都”“火墟”“大火之乡”的称谓,火是商丘的图腾。燧人氏发明的钻木取火,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被尊为“火祖”;帝喾之子阏伯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任火正,观星授时,被尊为“火神”。商丘的燧皇陵、阏伯台,一陵一台,承载的不仅仅是商丘历史文化的厚重与荣耀,更是中国火文明的立体再现。
火文化是一种内核,就是精神和力量。商丘火文化精神是以民为本、崇德向善、自强不息、改革创新、法天敬祖。是世代商丘人永不言败的创造意识的精细提炼,这种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协统一。因此,燧人氏的钻木取火是中华圣火,是文明之火,是智慧之火。2006年4月,首届中国火文化研究会在商丘召开。2009年,商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火文化之乡。
商文化源远流长。商是商丘的标志和象征。商丘是商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商汤灭夏后最早的建都地。
商丘是中国商业文明的起点。商丘人自古就养成了亲商、爱商、尊商、富商、留商的文化传统,悠久的经商传统使得商丘地域文化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义利并重、言商尚利的价值取向,使得商丘人民富有吐故纳新、开放进取、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思想观念。2004年5月,商丘成功举办了中国·商丘与商业起源研讨会;2006年以来,河南省政协牵头在商丘已举办六届“中国·商丘国际华商文化节”。2012年,商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商文化之乡。
根文化厚重深远。商丘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许多姓氏的根都在商丘。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对中华姓氏文化的形成,起决定性的影响。帝喾高辛氏之后裔数千年来繁衍生息,已多达千余姓氏,遍布海内外。
微子文化代代传承。微子文化是商丘主体文化(商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子是商丘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位列比干、箕子之首。微子以仁德著称于世,被孔子称为“殷之三仁焉”。从微子封于宋国,后人以国为姓,宋氏宗族已有3000多年历史。
仁德是微子文化的核心,隐忍是微子文化的表征,复兴是微子文化的宗旨。微子文化以商文化为起源,以仁德为核心,以忠孝节义为世箴,以报国立民为主线,世代传承,后被儒家文化吸收借鉴,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源头之一。
圣贤文化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商丘为宋国区域。宋国是“中华圣贤文化”的源头,宋国成了“百家争鸣”、思想家辈出的轴心之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墨家、名家三大学派皆出自于宋国。宋国是孔子的祖居之地,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来源和传播区。诸子百家中,老子、庄子、墨子、惠施的故里,均在商丘附近。这个时期的商丘被称为“圣人之都”,以商丘为轴心,辐射周边,在豫鲁苏皖接合部方圆百里范围内形成了“中华圣人文化圈”现象。圣贤文化成为华夏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影响了数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汉梁文化积厚流光。商丘的汉梁文化一直是人们探讨传承的课题。两千多年来,“三百里梁园”的文化盛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屹立于中国古典文学殿堂;汉兴之地的永城芒砀山以汉墓群而著名,也是梁孝王刘武归宿地;商丘作为西汉梁国国都展示给后人的更是气势恢宏、风云跌宕的汉梁历史画卷。
运河文化大浪淘沙。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带动了唐宋时期宋城的繁荣和发展。现今的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考古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码头遗址。大量出土的隋唐时期瓷器,为科学研究大运河隋唐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中堆积很厚的宋元文化层,充分证明了当时运河给商丘带来的繁盛。商丘位于运河中途,是通济渠的“咽喉”要道、“管控江淮”的门户之地。这里曾历经“舟车半天下”的盛世繁华,八方辐凑,店铺林立,粮商、盐商、茶商、丝商等聚集于此,是全国著名的大都市之一。运河也使农业生产有了水利保障,人民衣食丰足,人口茂盛。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批准通济渠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应天文化声名远扬。北宋时期的商丘,开创了中国华夏文化的高峰。应天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三大国子监之一。应天书院历了经四次辉煌,素有“七榜五十六”、“一榜三兄弟”、“父子状元”、“兄弟状元”、“一榜双魁”的美称。范仲淹在应天书院学习、执教,吸收了圣贤文化的精髓,他是北宋前期收拾儒门复兴教育的第一人,是北宋前期儒学复兴运动“卓冠群贤”的领袖,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他的“以民为本、以民为体”的思想,不但继承了华夏传统思想,而且发展和提高了这种品位;他的教学实践,迎合并开创了北宋文化高度发展的历史趋势,促进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完善。“范公精神”是“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完美结合。
古城建筑
古城文化博大精深。商丘古城是“中国奇葩,世界瑰宝”。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的商丘古城,又名归德府城。具有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等特点。商丘古城人才辈出,明嘉靖至清初,古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五位尚书,十多位侍郎、巡抚、御史、总兵等,县城内巨室大家旧有“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归德四尚书”和“沈、宋、侯、叶、余、刘、高杨两家在后头”之说。商丘古城具有典范的城市格局,古城内方外圆,城墙、城郭、城湖三位一体,保留至今,全国独一无二,堪称中国古城池的典范。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饮誉海内外,实是众望所归。
红色文化光辉夺目。商丘是一座红色城市。商丘曾是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总前委所在地。从20世纪初期红色火种在华夏大地上的点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商丘古城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征程一步步走来,尤其是在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中,商丘古城更显示出其军事重镇的历史地位。
商丘古城文化遗产丰富。帝王遗胜、历代遗迹、圣贤圣迹、英烈祀祠、名圣祭点、名人第宅、将相冢基、古代名刹、清代民居、古代碑碣、红色记忆等众多名胜古迹遍布古城内外;器物用具、美味佳肴、文化艺术等众多名吃名产,文化名人,诗词文赋层出不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火文化、商文化、微子文化、帝喾高辛、禹王锁蛟井、火神祭祀、花木兰、月下老人、闹龙街、桃花扇、林河酒、目连戏等故事传说,构成古城的文化景观。
华商始祖王亥
阏伯台
古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