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2018-11-08安红霞
安红霞
(许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省的农业发展与我国的农业发展高度吻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由计划部门来确定的,因此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进展缓慢。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国内农产品供需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1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历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关系到“三农”事业兴衰的重要策略。长期以来,为了使我国农业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1]。建国后,我国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7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是农业产业结构混乱时期。农业是集体制度,公社、大队、生产队3级所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粮食产量低下,不仅无法满足城市的供给,温饱也难以解决[1]。该阶段的农业产业结构限制了农民增收的范围,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发展缓慢。
第二阶段(1978—1984年):1979年,为缓解第一阶段农业产业结构混乱的局面,以及满足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中央指出:“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实现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从此,我国农业拉开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2]。这一阶段,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也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连年增加,缓解了国内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三阶段(1985—1991年):经过第二阶段的调整,我国农、林、牧、渔类各业产值连年上升,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加大。1984年,在粮棉供过于求的基础上,中央指出要“抓紧粮多棉多的有利时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一方面取消粮棉统购,改为合同订购,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林业及水产养殖业发展,同时国家还倡导发展养殖业及其他经济作物,推行退耕还林、还牧。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阶段效果不明显[3]。
第四阶段(1992—1997年):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对农产品品质问题逐渐重视起来。1992年9月,《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出台,明确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和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要把扩大优质产品的生产放在突出地位,并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抓紧抓好。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总目标和方向,是整个农业发展方式上重要的一个转变。随后的几年里,我国围绕如何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进行了极大努力。包括讨论是不是发展生态农业就能实现“两高一优”的目标,都进行了多方面的不断探索。
第五阶段(1998—2003年):到1998年,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的“战略性调整”是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4]。和以往不同的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再以增加产量和解决农民温饱为主要目标,而是要求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改善粮食作物的品质,提高经济作物的质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意味着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更重视市场的力量和品质要求。
第六阶段(2004—2014年):2004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关键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重点指出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大力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这是我国在加入WTO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应对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必要举措,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更趋合理。截至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其中连续4年超过0.55万亿kg;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连续5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这次产业调整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意义重大。
表1 1985—1991年我国粮棉、畜产品产量及城乡收入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第七阶段(2015年至今):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15年,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两稳、两增、两提”。2016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党和国家在分析当前农业经济新形势后做出的重大举措。同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直接指出“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2018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明确了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展目标[5]。“转方式、调结构”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题。
2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强调从供给侧进行综合性的经济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新一轮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当前制约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因素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供求结构错配;二是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
2.1 供求结构错配
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核心问题是供求结构错配,其突出表现就是粮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 “三量齐增”,供过于求;而糖类、奶类、肉类、豆类等过度依赖进口,供不应求。
2.1.1 粮食总产量持续上升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失的必需品,粮食产量的多少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表2显示了2005—2015年全国粮食生产情况。粮食总产量从2005年的48 402.19万t增加到2015年的62 143.53万t,产量增加了28%,但是播种面积从2005年的10 427.84万hm2增长到2015年的11 334.50万hm2,播种面积仅增加了8%。由此可见,播种面积的增长量大幅度小于粮食产量的增加量,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的进步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6]。2016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略有下降,减少0.8%,但仍是历史第二高产年。以2014 年的数据计算,中国以不足世界8%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19%的人口。2016年末,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45.68kg,是1949年的2.13倍。目前我国粮食产量世界居首,不仅可以保证国内粮食的安全供给,甚至可以为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出巨大贡献。
表2 2005—2015年全国粮食生产情况
注:数据根据“农业信息网”整理而得。表3至表7同。
2.1.2 粮食库存量居高不下 我国小麦、玉米、稻谷三大主粮由于连续多年供求关系的失衡,再加上不合理的低价收购政策和临时收储,造成了大量库存,并屡创新高。据有关统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玉米库存量自2012年末开始已经连续5年持续增加,稻米和小麦的库存量也是大幅度增加。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白皮书报告显示,我国粮食库存量位居全球第一。2015年年底,我国三大主粮仅仅政策性的粮食库存就占现在消费量的40%。根据国际惯例,世界粮食库存如果占当年世界粮食消费的19%左右就表示粮食库存的数量处在一个较好的状态下,由此可见我国粮食现在的库存比合理水平超出了太多,现有的库存是不合理的。大量的粮食库存虽然可以较好地保证粮食供给,但也带来了许多负作用和较大的危险,也是粮食不安全的一种表现。
2.1.3 粮食进口量连年攀升 粮食产量和粮食库存量同步上升,但粮食进口量却不减反增,且进口量增长速度更快。由表3可见,从2011—2015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速度增长很快,对外依存度也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11%上升至2015年的20%,2016年对外依存度高达18%。进口增多,不是粮食不够吃,主要是国内外粮食的巨大价差所致。2004年以来,我国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借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跟着水涨船高。而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却逐渐下降,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日趋明显。从2012年起,国内粮价开始逐渐高于国际市场。目前,国内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现象。
表3 2011—2016年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趋势
2.1.4 糖、奶、肉类等过度依赖进口 由表4可知,在2004—2009年糖类的进口量在80万~150万t之间,而在2011年,进口量迅速增加到308万t,进口值也是由以前年均不足5亿美元的水平增加到21亿美元,并且在2011年后继续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而出口数量和出口值却增长缓慢[7]。由表5可知,2006年我国奶类进口数量约35万t,到2015年时奶类进口量超过了179万t,是2006年的5倍多。而出口数量自2009年开始一直维持在4万t左右,主要是因为国内奶制品不安全事件的爆发,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质量安全的信心下降并难以恢复。
表4 2004—2013年糖类进出口总值
由表6可知,肉类的进口量从2006年的85万t增长到2015年的273万t,翻了3倍多,而出口量很难突破40万t。
另外,我国大豆供不应求,进口量十分巨大,主要满足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的需求增加。据有关数据显示,大豆需求量从2001年的1 395万t增加至2012年的5 839万t,增幅达319%,我国大豆对国际市场依存度高达82%。
综上可知,当前我国农产品是结构性的过剩而不是全面过剩,其中部分粮食品种是供过于求,产能过剩;而糖类、奶类、肉类、豆类等农产品则供不应求,产能不足。供求结构错配在数量上的表现,主要是缺乏优质供给和有效供给。我国面临着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三重压力,因此在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应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化,在保证粮食供给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的供给效率,扩大优质供给和有效供给,使农业产能达到合理充分的利用[3]。
表5 2006—2015年奶类进出口总值
表6 2006—2015年肉类进出口总值
2.2 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加,但农产品成本增加迅速,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呈现下跌趋势,使得农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进而导致农民难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8]。分析三大主粮历年成本收益,产值从2005年的591.95元/667m2增加到了2015年的 1 177.11元/667m2,但生产成本增长更快,从2005年的 395元/667m2增加到2015年的1 108.23元/667m2,导致最终的利润从2005年的196元/667m2降到了2015年的 68.78元/667m2(表7)。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农产品市场类似于完全竞争市场,农产品商品也是价格缺乏弹性的商品,因此容易导致“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再则,由于我国农业缺乏比较优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再加上供过于求,最终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加剧下降,使得农民增收了,收益却减少了。因此,就目前农业生产的特性而言,只有改革才能彻底改变这种状况[9]。
3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路与对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政府实现战略性目标的重要手段,对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当前,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河南农业供给侧问题,重点任务是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
表7 2005—2015年三大粮食的平均收益情况
3.1 对农业产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
调结构,主要是为了解决供求结构错配的问题,调整优化农业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和区域布局,就是由总量扩张到提质增效的结构调整。
3.1.1 优化生产结构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即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生产率,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3.1.2 优化产品结构 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所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市场缺、销路好、质量高的农产品生产,调减滞销品种生产;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2018年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3.1.3 优化经营结构 农民的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河南应在稳定完善家庭基本经营的基础上,构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行业协调“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推进农业的多类型适度规模经营和多元化专业化服务,提高农业供给侧的产业融合度、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纵向一体化效率。
3.1.4 优化区域布局 河南农产品地域特征鲜明,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差异较大,调整农业区域布局要立足于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资源稀缺性、产品唯一性、品质独特性为导向,优化农业区域生产力布局。
3.2 提高农产品质量
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绿色化需求,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通过农业清洁生产等途径来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恩格尔系数的划分,当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表8给出了2005—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可知我国农村已进入相对富裕的状态,并正在向全面小康生活迈进。所以,我国社会需求应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如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呢?(1)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基本前提。通过建立农业标准化基地,打造优势品牌;借助连锁配送和网络直销增强消费市场和农业生产基地的衔接;强化完善全程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2)深入贯彻实施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和学习力度,树立质量安全观念,提高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使广大农民能够自觉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河南应该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完善和提高标准,尽量在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和国际先进水平同步,规范农业生产整个过程[10]。(3)增强科技服务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科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成简明易懂的技术操作,通过积极有效的技术指导,降低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和经营能力水平。
表8 2000—201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3.3 进一步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目前可以重点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产业间的线上融合,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经济效率;二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按照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从生产到销售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农村可以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等,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的非传统功能,提升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让更多的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发展,把农村的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山银山”[11]。
3.4 大力去除三大主粮的库存积压
目前,河南省的三大主粮库存规模处于高位水平,且仍呈增长趋势,粮食供给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过剩。要解决这一难题,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从粮食供给和需求入手,采取综合性配套措施去掉多余的粮食库存数量,使河南省粮食库存恢复到合理水平。(1)发挥市场作用。解决粮食高库存问题要突出市场的重要作用,政府逐步退出市场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收购,农民根据市场行情,减少粮食供给,促进粮食消费,去掉过多粮食库存。但要注意不能打消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2)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对于库存过多的粮食作物,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稳步提升主食加工业,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可以通过精细化加工,生产一批绿色环保的原生态食品如杂粮饼干等,扩大销售渠道,扩宽市场,进而减少库存。同时,可以低价销往需要的地方,形成较好的互补机制。(3)调控进出口。利用关税配额和国际贸易手段,调控进出口,保障大宗农产品进出口与国内供需平衡。另一方面,在对外援助中,改变以往的货币资金发放形式,针对一些缺少粮食的国家,通过提高供给玉米比例帮助其解决贫困饥饿问题,也可以通过粮食易货贸易,换回一些资源产品,既能缓解库存积压,还有助于对外援助逐渐走上互惠互利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