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018-11-08宋白利付留俊常毅娜张文博姜宏卫
宋白利 付留俊 刘 婕 常毅娜 张文博 袁 圆 姜宏卫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如高血脂、高血糖等。近年来,研究[1]发现,炎性反应参与T2DM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 PLR)作为新型炎症指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不明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C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老年T2DM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极高,本研究主要探讨老年T2DM患者中,PL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老年T2DM患者220例,T2DM的诊断参照1999年WHO 制定标准[2]。排除标准:急性和慢性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肿瘤、严重肝功能不全、既往有冠心病和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双侧颈动脉正常者分为正常组(共118例),颈动脉有粥样硬化者分为硬化组(共102例)。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空腹10 h以上,次日清晨抽取肘静脉血,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测定,根据血常规结果计算PLR;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常规生化指标如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用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运用高分辨率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及一线性转换器(频率范围7.5~10 MHz)提供扫描参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由专业人员测定身高、体质量、血压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和临床指标的比较 硬化组患者年龄、收缩压、PLT、PLR、LDL-C、TC、FBG、糖化血红蛋白和CIMT均高于正常组,而LC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指标比较
注:PLR为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HDL-C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IMT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2.2 CIMT与PLR及其他变量的相关关系 以CIMT为因变量,以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PLR、HDL-C、LDL-C、TC、TG、FBG和糖化血红蛋白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在老年T2DM患者中,CIMT与年龄、收缩压、PLR、LDL-C、TC、FBG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P<0.05),而与BMI、舒张压、HDL-C和TG无相关性;以CIMT为因变量,以年龄、收缩压、PLR、LDL-C、TC、FBG和糖化血红蛋白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T2DM患者中CIMT与年龄、PLR、LDL-C和糖化血红蛋白相关。详见表2、3。
表2 CIMT与PLR及其他变量的相关关系
注:CIMT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PLR为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HDL-C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表3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CIMT与PLR及其他变量的相关关系
注:CIMT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PLR为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3 logistic回归分析PLR及其他变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在老年T2DM患者中,以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为因变量(0=无颈动脉粥样硬化,1=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年龄、BMI、血压、PLR、HDL-C、LDL-C、TC、TG、FBG和HbA1c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Forward LR法)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LR、LDL-C和HbA1c均是老年T2DM患者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详见表4。
表4 logistic回归分析PLR及其他变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注: PLR为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bA1c为糖化血红蛋白
2.4 PLR对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 对老年T2DM患者PLR进行ROC曲线分析以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PLR的AUC为0.793(95%CI:0.727~0.859),截断值取100.12时,灵敏度为79.80%,特异度为65.10%。详见图1。
图1 PLR诊断老年T2DM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ROC曲线
3 讨论
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T2DM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老年T2DM患者感觉阈值降低甚至散失,故其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和漏诊,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因此努力寻找老年T2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早期干预,对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意义重大。T2DM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最高,临床上常用颈动脉来评价全身大中动脉的内膜-中膜斑块累及的程度。
近年来,研究[3-4]发现,炎性反应参与T2DM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作为新型炎性指标,与冠心病、肿瘤、T2DM及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Uçar等[5]研究发现,在无症状的低射血分数患者中,PLR与冠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Yüksel等[6]的研究结果提示,PLR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性的简便而常用的标志物;Uzun等[7]研究结果得出,PLR是预测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心血管死亡发生率的简易工具;董荣静等[8]在中年T2DM患者中研究发现,PLR可能是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主要探讨在老年T2DM患者中,PL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提示与正常组相比,硬化组PLR升高,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CIMT与PLR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校正一些危险因素(如血糖、血脂等)后,PLR是老年T2DM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进一步表明,当PLR为100.12时,其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度为79.80%,特异度为65.10%,表明PLR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老年T2DM者动脉粥样硬化简易临床指标之一。血小板活性升高导致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促进作用[9],炎症反应可以释放多种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可以抑制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造成淋巴细胞的减少,进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10],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是两者的结合,能更好地反映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但是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11-12]表明,肥胖、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T2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本研究发现,与正常组相比,硬化组HbA1c升高,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CIMT与HbA1c密切相关,在校正部分危险因素后,HbA1c仍然是老年T2DM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血脂异常起着重要的作用,LDL-C被认为是导致T2DM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元凶[13]。本研究也发现,硬化组LDL-C高于正常组,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CIMT仍与LDL-C密切相关,在校正部分危险因素后,LDL-C仍然是老年T2DM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这两项研究结果再一次证明良好的血糖及血脂控制,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综上所述,即使校正部分危险因素(如年龄、血糖、血脂等),PLR仍然是老年T2DM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LR来源于血常规,简单易得,价格低廉,适用于门诊及基层医院开展,在临床上对于PLR>100.12的老年T2DM患者需进一步行血管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对防止冠心病的发生起到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