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具吸引力
2018-11-07韦松高
韦松高
【摘要】成功的教学并不是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使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将趣味数学引入数学课堂,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趣味教学情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数学的奥妙。只有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才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趣味性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169-02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还没有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较差。所以,小学课堂上我们必须开展趣味性教学,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整个的学习过程不那么枯燥乏味,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数学的趣味性教学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努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尤其是小學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知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推理、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和知识,学会如何用数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观察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知识的迁移。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并充分转化为生活化的内容。比如,在教授《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先去学校的文具店参观,然后问学生有没有需要的,如果需要我们应该如何来获取?很多学生一齐回答:钱。对了,钱在中国被称为人民币,那么你认识人民币吗?人民币在中国有什么作用?由此来引入今天的课程,既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即使后面的内容比如圆角分的转化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也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二、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因此,我们要仔细探究,寻找课本知识与游戏相结合的可能性,用游戏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寓教于乐。比如还是在教《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程时,很多学生无法熟练地在元、角、分之间实现转化,我们可以根据这种情况设计一个游戏:学生可以将自己不用的课外书、玩具等带到教室,贴上价格,他们可以利用我们事先为学生准备的人民币(打印版)买回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以用自己的东西去换别的东西,价格不等的相互补差价。游戏规则一公布,便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此,学生在乐中主动求知,在玩中学到知识,不仅能使他们更好的掌握课本知识,也能增强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指导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形成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首先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积极探究。其次,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的充分体验,无论得出的结果对与错,我们都要给学生以鼓励,然后给出相应的引导。比如在教授《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充分动手进行实践,指导他们通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性并记录下来,培养他们自己观察实践的思想,对所学知识首先形成初步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归纳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如此,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使数学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组织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先进的自主学习理念,更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小组学习技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我们可以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分为4-6人的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帮助,最终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总之,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成功的秘诀。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思维得以发展,灵感得以激发,是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也应当是我们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玉花.谈小学数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N].学知报;2010年
[2]苟奕平.浅议教学艺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年02期
[3]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