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讨

2018-11-07张锦秀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思考能力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张锦秀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了数学素养是每一位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等等。在这一背景下,应积极探索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创新路径,确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展有效性,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思考能力等数学素养。本文,先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再阐述了如何发展学生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思考能力

【中图分類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150-02

近年来,在不断深入的新课改的作用下,具有较为低下的效率、较差的趣味性、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小学数学课堂已经无法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并促进其不断提升,同时想方设法使学生对兴趣进行有效的保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将真正高效的数学课堂打造出来。学生素养是指学生应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所谓数学素养,是指具备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它包括了外显能力和内在思维品质。数学素养的养成激励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掌握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而从现阶段来看,数学素养主要是通过交流与反思、思维与表达、知识与技能、情境与问题这四个方面表现出来。因而,在小学数学抽象知识教学时,应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数学问题,在课堂中发展学生思考能力,从而提升数学素养。数学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正如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而在对学生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具体培养时,应结合小学数学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站在思考角度革新数学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懂得主动思考、探究、解决数学问题,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本文结合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考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最有效的工具。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对于故事情境是非常感兴趣的,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在问题解决中激发学生数学思考兴趣。

以《搭配中的学问》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课开始,师道:“如果要从班级中选择小助手,采取1男1女搭配的组合方法,咱们班上一共有24名男生,16名女生,我们该怎样搭配呢?聪明的你们有什么巧办法?”学生们眉头紧锁,思考良久,还是找不到方向,求助的眼神齐聚老师身上。该发话时就发话。在学生无助时,我说:“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化繁为简,咱们就先从第一组成员开始研究(事先分好人数相等的8小组)”。说完,教师出示了第一个小组的人员名单,一共是3男2女,提问道:“用画一画、写一下等方式记录搭配的过程?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这时,孩子们脑门大开,各显神通,呈现了具体搭配方法。

这个教学片断,教师抓住知识的本质——找准几个几,创设了一个趣味性较强的课堂情境,设置障碍,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材中蕴含的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建模思想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给学生。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创设一些适宜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知识形成的本质,发展核心素养。

二、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找寻存在于学生周围的教学资源,尝试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中提炼一些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例如,某教师在“重叠问题”教学时,于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出示了教导处的一则通知,即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本校将举办第二课堂活动,每班应选举5名学生参加书法小组,6名学生参加科技小组。教导处,2018年3月6日。教师随即提问道:“按照教导处的通知,我们班一共应该选出几名同学呢?”“11名”。所有学生齐声回答道。教师又说:“那为什么参加的人数只有9名呢,这是怎么回事?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名单。”这时,学生A回答道:“××和×××既参加了书法小组又参加了科技小组。”教师接着说道:“非常好!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重叠问题。”

由上述案例可知,从生活中提炼一些数学问题,不仅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也有助于将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化,让学生透彻理解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积极投入到数学知识学习中。

三、设计探究体验,加深思考深度

“课程标准”提倡体验教学,体验是自主构建数学模型的前提,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巧设探究活动,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建模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将数学模型作为思考问题的“脚手架”,充分体验和感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而加深学生思考深度。

如某教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课,她从“老王家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他们分别种了两块地,怎样求两块菜地的总面积呢?”为情境导入,学生在观察直观图的基础上,发现老大家的青菜地长9米,宽6米,萝卜地长9米,宽6米,求两块地的总面积可以分开算,因为有一条边一样长,可以把两块地合并起来,所以也可以合着算;老二家的青菜地长7米,宽6米,萝卜地长8米,宽5米,求两块地的总面积只能分开算;老三的青菜地长8米,宽6米,萝卜地长6米,宽3米,求两块地的总面积可以分开算,因为有条边一样长,经过平移可以把两块地合并起来,所以也可以合着算;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在交流不同算式的实际意义和比较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研究的两个实例,初步把模型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里。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根据算式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形,进一步丰富、丰厚、丰实模型。有两块地长方形菜地的总面积是(7+3)×5学生呈现的是两种不同的图形,一种是两个长方形分开、另一种是两个长方形合并,数形紧密结合,分配律这个模型的结构学生已经呼之欲出了,接着老师追问:如果不给你图形,不用实算,你有什么办法知道(7+3)×5和7×5+3×5相等呢?学生就利用以前乘法的意义来解释,最后让学生横向、纵向观察三组等式的特点,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空间,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该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自主完成了对新知的建构,培养了符号意识,而且对归纳、模型等思想方法也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悟。课到此,老师画龙点睛,联系二年级的乘法口决、三年级的竖式计算、三年級的求周长公式,在“说理”中经历演绎推理的过程,有效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顺利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让乘法分配律的模型植根于图形中,关注外在变化的“形”,探究内在不变的“理”让学生对这个模型的理解更深刻、更丰满。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生成与积淀数学智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活用数学知识,植入思考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为了激励学生主动思考课堂问题,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应尝试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拥有良好的数学素养。

例如,某教师在“圆”这一知识点教学时,引入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投沙包游戏。先为学生出示了两种投沙包的活动方案:方案一:把所有人分成两组,要求这两个小组的学生都站在画好的圆上,向圆中心投掷沙包,比一比哪个小组投进的沙包最多。方案二:把所有人分成两组,要求这两个小组的学生都站在画好的正方形上,向正方形中心投掷沙包,比一比哪个小组投的最多。随即,提问道:“哪个方案更为合理?”学生们一致回答圆。教师追问道:“为什么呢?”学生开始进入思考。这时,教师用课件呈现了圆和正方形,让学生充分感知到了圆的结构特征,理解了这一问题。课末,教师提问到:“同学们,你们还看到过哪些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你了解其中的数学奥秘吗?”调动了学生用数学思维观察周边生活的意识。

上述案例中,投沙包游戏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玩的游戏,用圆的知识解释投沙包游戏问题,可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圆特征、本质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培根曾经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落实数学素养,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应从数学思考出发,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同时,把握数学思维梯度,为学生呈现精彩的数学课堂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探究,动手探究,进而让学生摆脱思维定式,增强思考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林玉慈,陶剑,郭民.关于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核心素养——史宁中教授访谈之七[J].课程.教材.教法,2017(04):8-14.

[2]范林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6(12):23-26.

[3]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04):75-85.

猜你喜欢

思考能力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的思考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