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需精心预设“着力点”
2018-11-07金春雷
金春雷
【摘要】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课堂为主阵地,立足实践,不断探索,潜心研究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能让学生减负,而且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着力点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138-01
当下,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推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立足数学学科特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教材深度、把握学生主体,精心预设课堂教学的一些“着力点”,以点连线,以线圈面,就一定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
一、激发点——依托現代教育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如果一位学生对一个教学内容、一位教师的讲课失去兴趣,那么无论这位教师课讲得多么生动、多么到位,其结果都白费力气,事倍而功半;如果我们胡乱照搬网上现成的课件或盲目找一个情境,虽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对新课的教学于事无补,往往还浪费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立足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并依托现代教育手段的强大优势,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保障。
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笔者就采取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为学生呈现以下二组实例:1.呈现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景图,让学生将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并提出问题:“等过了冬天,后面又是什么季节?再后面呢?它们会这样一直重复下去吗?”2.电脑出示一个时钟,并动态演示时针行走的路线和过程,让学生观察说出它行走的规律:“1时、2时、3时……11时、12时”。“那么接下来又是什么样的呢?”使学生明确,这时它又会从1时走到12时,并且只要有电它会一直这样重复地走下去。
二、生长点——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凸显主体,自主生成
建构主义强调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我们衡量一节课的成败与得失、低效与高效,其中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看它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手段自己获取的知识,其理解才是最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概念的建立、公式的生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只要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自己掌握的,或是通过合作探究,自主能生成的,我们都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三、实用点——紧密贴近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体验价值
数学即生活,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只有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是有价值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研究儿童的生活背景,致力于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现实生活中,通过借助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达到用生活中的经验和实例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目的。
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笔者在课前就根据学生的座次,制出“东流小学五(1)班学生座位表”,并以课件的学生展示出来:
师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不一样的课。那么到底是哪儿不一样呢?(在学生的胃口被充分吊起来后)师接着说,今天呢,我找人起来回答问题,不喊名字(学生感到很新颖,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并急于想知道答案)。“那你们就先好好学习下面的知识,学完后你就知道答案了。”这样,通过呈现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室里有序排列的座位的场景,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非常快的掌握“行”“列”的相关知识,并能很快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每一个同学的位置;而且在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到学习这些知识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总之,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在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视角看生活、看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基础上,精心预设学生的认知过程、探究过程,知识的生成过程、运用过程,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接近理想中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北师大出版社出版(2011版).
[2]徐贞姣: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