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鉴赏语感培养三部曲
2018-11-07黄颖
【摘要】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的训练可通过诵读,想象来积淀;可通过质疑、深味来领悟;可通过转化、活动来强化,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鉴赏 语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051-01
语感就是语言感悟。它既是一种悟性的表现,又是一种内功的体现;它既具有巨大的爆发力,又带有极强的裂变性。因此,它既是语文创新的核心,又是语文创造的内核。如果它爆发了,就会产生辐射,获得语文创新;如果它裂变了,就会放出光芒,产生语文创造。所以说,任何语文创新都是它爆发的表现,任何语文创造都是它裂变的结果。要想语文创新,就需要语言感悟;要想语文创新,就更需要语言感悟。语言感悟程度的深浅,标志着语文创新的有无。怎样才能有效培养语感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情诵读,展开想象,积淀语感
激情诵读,展开想象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强信心,浓兴趣
诵读、想象若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就不便于学生对文章意象的理解,内涵的品味。而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语感的过程。
此环节可由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诵读的激情。教学《乡愁》时,教师范读时做到语调:深沉,舒缓,感情:深挚,在激情诵读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选择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音乐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节奏美;“乡愁是……”的整齐美;量词“枚、张、方、湾”何“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的变化美。
2.多形式、重技巧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文章,体味文章的情感、意境、意蕴服务的。因而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通过对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来培养其对文章的感悟能力。
首先,可多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演读、对比朗读、自由寻读等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养成学生的语感能力。在教學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两首《乡愁》时采用自由朗读和对比朗读这两种形式,在品读、对比之后,学生自然而然的就领会到余诗的整齐建筑的美,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美。席诗的错落有致的美,用词典雅、意境深远的美。同时也体味两诗用多个意象来寄托自己的乡思,把分离后的怅然和无尽的思念抒发的淋漓尽致。
其次,要重视朗读技巧的训练,适当的调节好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就可以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在教授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采用投影课文第一段,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拖音(~)语调(*)语气(活泼,欢快的)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乐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帝\在更衣室里。”
在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一个迷恋漂亮衣服的皇帝的形象自然而然的跃入脑中,这样的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画脑图,想画意
没有诵读想象之功(即朗读),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累。
想读就是以课文为训练材料,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朗读技巧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路,这里所说的“想”。不是指一般的“思考”,而是指朗读训练中在原有感情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这种思路适合于朗读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技能训练,适合于教读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神话、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课文中的材料进行精心设计,或选取片段,或选取“画面”,或选取场景,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从而创造出合情合理的新画面、新情节、新形象。
如指导诵读朱自清的《春》,脑中映出那一幅幅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来,诵读就成了看画或描绘画意一样轻松愉快的事了。同时要特别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品读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在脑子中画出文中的画意,再品读,再尝试回忆,在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往复几次,学生就能轻松将内容记住,让学生再“品”中积淀了语感。
二、善于质疑,深味语言,领悟语感
通过诵读引起情感共鸣,这是一种浅层的直觉阅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提出问题,可增强学生阅读欲望,从而获得感悟。因而,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多让学生质疑,深味语言,感悟文蕴,使学生领悟语感。
⒈善于质疑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设置问题就会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⒉深味语言
结合语境,品味语言,就可以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
如朱自清《背影》中第五段“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作者用“聪明”写自己当时的心理,引导学生结合语境,体味出“聪明”是反语,是事后反省醒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
⒊拓展强化
如何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可假设长妈妈还健在,有幸听到鲁迅先生为她朗诵此文,想象她会和先生有怎样的对话,鼓励学生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由此及彼,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把情节续写下去,语言要符合人物性格,然后让学生结对上讲台表演,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增强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渗入转化,丰富活动,强化语感
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抄写、模仿、改写、缩写、编写等,积累、转化语感,不但要重视常规的“写”,更要重视抄写、仿写、改写、缩写、编写,通过‘五写,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会促进客观语言的观化。
此外,语感的培养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还可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口述新闻或社会焦点问题,即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又开阔学生的视野;开辩论会来培养多说的习惯;有条件的进行报刊资料剪辑,积累资料等等。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语感。
作者简介:
黄颖,女,大学本科,广西河池市宜州市民族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