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广西东兰县音乐艺术

2018-11-07刘春艳

报刊荟萃(上) 2018年9期

摘 要:广西东兰县位于河池市的桂西北处,是壮、汉、瑶少数民族聚居地。大自然哺育了东兰县这块净土,东兰县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能歌善舞的壮家儿女。壮家儿女在这里唱响长排山歌,奏响铜鼓,愉悦的歌声流荡整个广西,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东兰音乐崭露头角,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长排山歌;武篆山歌;东兰铜鼓

一、东兰长排山歌

笔者有幸于2017年到东兰县进行音乐采风,聆听了当地文化传承人演唱东兰长排山歌、武篆山歌,参观铜鼓作坊等等。东兰是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好地方,面对逐渐流失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加以保护,合理开发,使东兰艺术再创新高。长排山歌是东兰县独具特色的山歌曲调之一。长排山歌以五言、七言句居多,对仗工整的句式使得歌词具有结构之美。长排歌的衬词也十分富有艺术感,内、啊、奥等字为东兰山歌常用衬词,衬词虽为简单的语气助词,却极大的丰富了歌曲的情感色彩。通常,长排山歌都是以衬词作为山歌的开头,使歌曲具有一定的听觉之美。长排山歌是极其讲究歌词的押韵,押韵有押首与押脚之分,押首韵能使歌曲具有流畅美,押脚韵歌曲能给听众带来更为强烈的环绕律动感。最后,长排山歌的长音处理很特别,在尾音处,演唱者会用胸腔共鸣方法演唱长音,使得长音充满力量,在长音即将结束时,将尾音提高半度,且将尾音用共鸣发出使歌曲的旋律悠扬起伏,充满了东兰特色。如所演唱的长江调的《长排歌》是一首极为优美的长排山歌,歌词大意为:千面铜鼓来敲响,唱万首歌感谢党。文明世界长寿乡,就在东兰这地方。该歌曲为七言,在歌曲中填了大量衬词,最后一句尤为明显,以“奥嗨哎嗨哦嗨哟嗨”结束歌曲。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時,强调了长音,且使尾音向上半度微颤,使歌曲的演唱与视听充满了东兰壮族山歌特色。

二、武篆山歌

武篆镇位于东兰县的西北部,这里是英雄韦拔群与陈洪涛的故乡,也是邓小平同志与张云逸同志等领导过红七军战斗过的地方。武篆山歌充满了武篆地区的特色。

武篆山歌在歌词与句式方面同样追求工整押韵,而在演唱上,武篆山歌与长排歌截然不同,武篆山歌尾音是轻巧灵活的,不着重强调山歌的尾音,使歌曲在听觉上,轻快灵动。武篆地区有首著名的《武篆民谣》该歌曲为韦拔群在抗战时期,为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所写下的一首激励人心歌曲,歌词大意为:同志们不用害怕,虽然我们有小米加步枪,该拿出来的东西我们拿出来,不联合依然贫穷,我们还要四处躲着……,歌词配着武篆有力的旋律,使歌曲充满了武篆地区的特色。

虽东兰县的音乐充满特色,但在本地的传唱度并不高,给我们展示的武篆山歌的是一位壮族姑娘,聊天中得知,像她们二十几岁年纪的,如果不嫁人,就是在外务工,她很幸运,文化馆的人把她找到,让她继续随心所欲的唱歌。另一位小伙也是本地人,家庭条件不好,但真正热爱唱山歌,坚持了十多年等等,相信这种案例还不少,我们在呼吁保护传统音乐的同时,还需要做好传承工作,如何才能让壮家热爱唱山歌的儿女能无忧无虑唱好山歌呢?其实广西的山歌种类很多,也有很成功的例子,如广西的撩歌,在保留了传统风味的同时,加入了流行元素,再经过相关部分的宣传与推广,如今的撩歌,上至九十岁老人下至初生小孩,口口相传,仿佛撩歌是一种时尚。同样,东兰县的山歌也可以借鉴它的发展模式,相信东兰县的山歌会有更好的明天!

三、东兰铜鼓

东兰铜鼓是东兰县以至广西珍贵的文化艺术品之一。铜鼓在东兰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而东兰县也因此被喻为“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量1400多面,广西馆藏量900多面。东兰县铜鼓习俗较为流行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历史上,东兰县境内铜鼓习俗十分盛行,在各种传统的民俗节庆中都有出现。铜鼓用于祭祀、战争时的通讯工具,现在多用于歌舞活动中。铜鼓的表面刻有飞鸟与十二生肖等花纹,有些铜鼓上会纹上青蛙,在广西的民间故事传说里,因为青蛙总能提前预知天空是否下雨,所以青蛙被人们认为是神明,壮乡经常在祭祀铜鼓上纹青蛙,以求风调雨顺,家人平安。而铜鼓规格一般是四个大小一致,音高不同的铜鼓为一组。敲击方式为,多名表演者按照一定的节奏型与节拍同时敲击铜鼓面及轮廓处。铜鼓面的声音浑厚且回音时间较长,铜鼓轮廓处的声音则尖锐,回音时间较短。

广西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广西的瑶族约占瑶族总人口的60%,广西也流传着,高山瑶,半山苗,汉人住平地,壮侗住山朝的说法。

说到铜鼓舞,不得不说瑶族的长鼓舞。从原始社会开始,鼓乐歌舞就是人们与神明沟通的方式。缅怀祖先的工具。鼓舞一直与祭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长鼓舞的风格十分形象,主要有弹、扭、稳、矮四种,其实这些动作都是与瑶家儿女的生活日常息息相关。这些动作大多是模仿了瑶族人上山砍柴,下山劳作等多方面的劳作动作写照。铜鼓与长鼓舞相辅相成,在铜鼓的激烈节奏下瑶家儿女翩翩起舞,共同抒写下这美好与幸福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纪兰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刘保元.瑶族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3]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春艳(1995—),女,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