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时代”的高校美术教育
2018-11-07杨清莹
摘 要:微信、微博等是普通大众尤其是中青年人群广泛使用的信息交流平台,信息通过便携式移动旋转得以即时交换和无限重复转发分享。微信、微博既有集体性的活力感受,又能满足个性化的私密安全感,它们带给大众新鲜感和诱惑力,令社会进入了迷人的“微时代”。本文试图观察和浅析“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生态,并指出如何辩证地看待“微时代”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影响。由于美术实践与生俱来的手作性、不确实性、自由可变性、可持续性、与空间现场感的紧密结合性等特点,高校美术的教学仍然需要传统教学空间里真实情境的深度体验,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与个性发展。
关键词:微时代;大数据;高校美术教育
一、现当代高校美术教育发展得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继续蓬勃发展,促成了多元文化观在高校美术教育界获得了广泛地认同。网络传播高密度、无边界的特性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极多的视觉消费样式,而年经学子们对这种种视觉消费形式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和消化能力,近年来“大数据”概念萌生并迅速在社会各行业普及,引发出可视化的数据驾驭领域,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指导行业的操作和前景展望。通过微传播渠道进入艺术视野的大量信息,也微妙地影响着高校美术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与操作模式。“微时代”的亲近大众审美空间的图文传播与分享、互动的集体行为习惯也使其中的美术专业学生群体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了大量良莠不齐的“学习资料”。高校美术教育随之开始了运用大数据技术改变数学途径和利用微时代信息充实教学资源的革新过程。
二、“微时代”与大数据
在大数据的难以被捕捉的更为广义的抽象概念下,存在者一个相对具象的“微”生存状态,期间流通着各种可辨识的视像和文字语言,它们是微小的、即时的、迅捷的,但已广泛进入大众生活的可掌握的具体方式和概念。海量信息通过便携式移动设备得以即时交换和无限重复转发分享,既有集体性的活力感受,又能满足个性化的私密安全感,它带给大众新鲜感和诱惑力,社会进入了迷人的“微时代”。
“微时代”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变革孕育而生的产物,灵敏的按键或触摸屏,使信息和知识可以无处不在。微信、微博等普通大众尤其是中青年人群广泛使用的信息交流平台,无论是生活娱乐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摒弃极端和拥抱兼容的特征,“微时代”的思维模式具有碎片化、浅浅表化、极端化表达等特点,它产出了大量的个别化案例解讀的信息资料,并轻易地将原本通常只在各行业内部关注的信息带入了公众的视野。“微时代”中人以视听阅读替代一定比重的口语表达和交流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悄然转变。
三、“微时代”的信息化生态对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影响
学校教育过程的行进高不开师与生的交流沟通,微时代的咨询及视像的无界化传播交互,改变了社会文化产生与存在的状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与交流方式,“微时代”的信息化生态更为文化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高校的美术专业教育生态在近几年被海量信息占据和繁殖的时空中也正在经历一番变异与更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
(一)教学资料的多途径来源及其利弊
美术专业的视觉特性决定了在教学中需要大量可视的作品及文献资料以供学生直观感性的欣赏解读或是作为摹本,美术专业的跨民族和全人类性决定了这些图文视像资料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尤其是有关现当代艺术的实时现状和发展趋势更有时效性的特点。
目前,除了可以在课堂内提供国内外画册图录、美术馆或博物馆的实体作品现场观摩,在课堂以外,还存在着“微时代”的信息传播过程,然而,其实际状态是:海量的高质量的历史文献性的,甚至是具有国际视野的视像图文信息与低质量的甚至是不可靠的垃圾信息并存,主流意识形态的具有一定专业学术主导的资料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界资讯并存,经典化与大众化、传统价值观与当代前卫性,实用主义与试验精神、市场与学术……可谓是鱼龙混杂以及各种形式的混搭和嫁接。此番微时代的信息生态环境也无疑地会对高校美术教育的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微时代的知识咨询洪流作为教学资料的强大背景库,扩展了教学的视野,无疑是为教学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面对现成的可便捷获取的大量微知识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或多或少会产生对微视像图文信息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辨析的选择性困惑。作为教师,理性并有效地利用网络传播和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恰当地引用、整理和推荐“有用的”专业信息,或许是适应微时代教育新常态的积极途径。
(二)教学实施途径的变异与优化
在高校美术教育的构成中,教师与学生曾是鲜明的主客体。传统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传播讲解示范为主,学生听取接受并依照一定的标准予以实践,最后共同达成某门课程的教学成果。然而,在微时代的信息生态中,以“网生代”为主的学生群体,他们多半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生活成长起来,并且在数字化、网络化娱乐中长大的青年一代,他们是适应虚拟社交的网络共生一族,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微时代的一代人。而以青年教师为主的一线教师群体,也基本是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网络,在生活和工作中掌握基本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且不断接受着新的微信息,是对网络平台有所依赖的网络寄生一族。因此,微时代的信息文化传播方式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地、润物细无声地、几乎无障碍地影响着教师和学生两方作为教育主客体的思维方式课堂教学的建构。
当代艺术表现出注重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综合性的作品形态更像是一种社会项目。如环境保护主题、社会问题调查等。课题化教学与实践越来越显示出一种有效性,在主题性话题的课堂讨论和创作实践活动中,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份额发生了调整甚至翻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助力作用更为明显。这种不再为了教而教的美术教学互动过程,有益于获得新的艺术方式和语言,体现出教学相长的真正价值。
现当代艺术具有强烈的“个案”性质,高校当下的美术教育也以创造力的培养为核心。微时代庞大的网络艺术信息传播,教师完全可以采纳其中可靠的国内外咨询加以整理和整合,作为对艺术个案的教学资料的强大补充。并且,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读与思考相结合,才能优化学生在茫茫信息视域里的判断选择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独立进行艺术实践的方法和观念。
(三)教学沟通方式的时空拓展
“微时代”短频快的信息交互方式,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方式,通过在线平台几乎可以实现24小时全天候的联系。因此教师和学生不再受到课堂里、课程中面对面的交流互动的局限,向课堂教学以外的时空拓展。比如建立线上的“群”、“圈”等交流空间,通过图片、文字、语音甚至视频对话的方式,学生可以随时提问留言或展示作品作业的进度,教师可以分享新鲜有用的及时“教学资料”和通知课程信息等。
微时代从传统的课堂空间向课内外的网络时空拓展和延伸,实现了课内外教学的互补与充实,有益于长效的关注和个性化教学的深入。
四、结语
辩证地看待微时代的高校美术教育的新常态及发展未来:
微时代的高校美术教育经过近几年的信息浸润和技术探索,已嬗变出多元的教学手段并进入在线教学平台的实验。然而,虽然“微时代”展现出更广阔的线上丰富的视像图文分享资源和视域,但也易使人们淹没于浅阅读、轻思考的状态,疏于身心与现实的真切交流和深入思考。就美术学科来说,由于美术实践与生俱来的手作性、不确定性、自由可变性、可持续性与空间现场感的紧密结合等创造性特点,使高校美术的教学仍然需要传统教学空间里真实情境的深度体验,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与个性发展。因而应该辩证地看待“微时代”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影响,在运用大数据技术改变教学途径和利用微时代信息充实教学资源的革新过程中,将面临与专业特殊性相关的、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有教学现状和发展未来。
首先,微时代的图像传播被称为是扁平化、瞬时性、迷你的、流动的传播。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传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大部分的源头是摄影摄像或扫描设备,在分享和传播的过程中经过裁剪压缩,必定损失了原作品的肌理质感和精神气息。就专业美术的教学需求来说,这些信息虽然可以极大地丰富艺术史角度的知识面,但同时存在对完整作品媒介和观念表达的理性地感受和精读的需求,因此,高校美术教育仍然更需要真实情景的深度体验。印刷时代的图文资料和美术馆原作的欣赏仍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
其次,当代美术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与技能传授,其包含了很大一部分与个性化的创意思维、批判性的社会反思、多元化的实验性制作等自由时空维度的探索,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以在线课程和网络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新兴教学模式可能还不能全面地实现相应的所谓公正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创作比重较大的课程,学生需要与现实作品进度共同在场的完整的身心交流与实践体验,教师个人的精神气质和语言表达气场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热情和课程题的进展。
未来在微时代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的未來或许会是互联网线上教育与学校线下教育的分离和共同发展的模式,更多的自主性、互动性、个性化和灵活的学制将使学校美育获得新的生机。在微时代的美育大舞台中,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将不再是难以接近的象牙,而是会成为越来越开放的、可自由对话的平台,但是美术教育的传统继承与新型社会形态与需求下的变革,会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和摸索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与大数据同行[M].赵中建,张燕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袁玥.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徐冰.关于现代艺术及教育问题的一封邮件[J/OL].艺术国际网站.
作者简介:杨清莹(1990—),女,汉族,安徽池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