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社会工作教育中的问题

2018-11-07李重仪

报刊荟萃(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教育

摘 要:在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期间,大量的社会问题日益显露。社会工作专业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日益显露,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培养。社会工作教育,在培养社工人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教育上的短板日显端倪。本文将从社会工作教育的背景来探究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提出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

一、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我国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扰。20世纪初传教士开始在大学内,进行有关于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的讲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通过其行政手段等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专业与教育在此期间将被搁置。在1952年的全国高等教育院系调整中,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社会工作专业也在受到波及之列。1987年国家教委宣布恢复社会工作学科,社会工作教育再一次开展。2009年教育部宣布社会工作硕士教育,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又一新的里程碑。

二、社会工作教育现存问题

(一)生源来源与概念混淆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共分为四个层次,具体可划分为中专中职教育、大专、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虽然,近些年社会工作专业不断升温,不少同学开始自愿选读。大量学生被迫调剂而来,这些学生往往对于专业学习态度缓慢。

社会上大部分人士仍然对“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混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概念很模糊不清,很难分辨两者各自所能发挥的作用。说明社会工作在社会上认同感的不高,社会工作专业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不强。

(二)缺乏本土化的人才培养计划

笔者认为,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匮乏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社会工作本身起源于西方社会,社会环境大相径庭,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价值观有着较大差异。②本国编制的社会工作的教材较少。③培养体系缺乏本土化探索与特色。

(三)社会工作教师队伍匮乏

高等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从90年代开始,至今不足30年的历史。在教学初期,大量的专职教师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这些教师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不足、专业理论不扎实、科研业务能力不强等因素,制约了社工人才的专业化培养。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的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科研经费等资源有限。笔者也从学术期刊网站上检索“社会工作”关键字,2017年以“社会工作”为题目和内容的文献发表量为5474篇。社会工作专业的文献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高水平和核心刊物的刊物发表数量也在逐年增长。

三、解决社会工作教育问题的思路

社会工作专业不论在科研领域和专业化人才培养领域上,都需要配备有相应的高水平人才。社会工作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将决定了社会工作领域能否在我国持久发展。笔者认为切合本土需求且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尤为重要,这也将成为社会工作教育的焦点所在。

(一)理論与实践有机统一

在学习期间大部分课程的授课模式以讲授理论为主,实务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少。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社会工作人才将养成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可以让社会工作人才有着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社会工作的知识素养。

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人才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实际操作的业务能力也不能被忽视。社会工作人才应将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挥出来,并根据实际操作中遵循个别化原则,将所学理论知识加以改造与变通。

(二)加强社会工作本土化教育

在市面上流通的关于社会工作领域的教材或丛书,大部分仍是直接译著出版,产生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虽然本土著作的教材在不断更新,发行速度仍然比较慢。在社会工作教材或丛书方面,应着重引用本土案例并指出一些理论和摒弃不符合本土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内容。在已经译著的教材与丛书上,作者应不断地自省、自查,消除一些不符合中国语言习惯的段落。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夯实大量理论的基础,并且活跃课堂的模式。多采取情景剧、沙盘、实例剖析的方式,来提升课堂活跃程度,让学生更为了解我国社工领域所关注的焦点和热门问题。高校教师在所获基金的同时,在校园内部建立人才“孵化园”。这不仅为工作提供了方便,且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训平台。

本土化社工人才的教育,不能一味地“闭门造车”。也应加强跨国、区域间或地区间的交流。意志于目前存在的补齐短板,积极地融入新鲜元素、新理论、新知识,取其精华并加以本土化延展。

(三)加强分层化的培养体系

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中,从中专院校到高等院校中研究生学院都开设了此专业课程。截止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社会工作专科层级教育的院校共有81所,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院校共计321所,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共有104所。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中,理应划分培养人才的目标。在一些中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上,达到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在本科教育层次,开设的课程应理论联系与实践、开展多门与社工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在研究生层面上,掌握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社会工作专业会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而不断变化,逐步完善本土化的理论知识、实务技巧,弥补其自身的不足之处。在社会工作教学上,也将不断深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所奋进。通过实践与反思紧密结合,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水平与发达程度较高的国家之间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短,社会工作教育将越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思斌,邹文开.回顾 反思 展望——中国社会工作辉煌发展的十年(2006-2016)[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1-290.

[2]廖鸿冰.论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职业化取向[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2):78-83.

[3]史柏年.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作者简介:李重仪(1994—),男,汉族,吉林长春人,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本土化教育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