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教学应注重乡土文化教育
2018-11-07马文秀
马文秀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对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在很多时候都忽略了乡土文化教育。就如何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开展德育教学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推进小学德育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德育;乡土文化;爱国情感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课改的不断深入,美育的地域性显得格外突出,美育具有人文性质,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交流,汲取优秀民族艺术和文化遗产。乡土文化教育是让学生了解乡土环境、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知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教育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而且能使学生从乡土文化的传承中激发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一、注重乡土文化教育,培养爱乡爱国情感
乡土文化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汲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热爱自己家乡的教育开始的,因为家乡是祖国血肉相连的一部分,只有将爱国主义教育深深扎根于热爱家乡的教育中,才能使学生感到生动、具体,体会深刻,乡土文化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人情味,因为家乡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总是分外亲切、具体形象、可闻可见,而且能勾起许多童年的记忆,还因为他们生于此、长于此,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刻记忆和血肉深情。
“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家乡是一种浓厚的情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只有深爱家乡的人,才会真正懂得祖国的可爱。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往往对家乡的人和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乡土文化是一种生动直观的教材,家乡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历史沿革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因而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充分引用乡土文化资源,如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时途经我县景古、莲麓、五户等地,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43年,马福善父子打响了甘南农民起义第一枪等历史事件都是进行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内容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参观缐家楼革命遗址、马福善纪念亭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具体化、现实化、深刻化,通过情感体验,进而加深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乡土文化教育,增强自豪感
在德育教学中,引用乡土文化资源,加深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了解和积累,从寻访乡土名胜、吟颂乡音开始,康乐历史文化悠久,宋设康乐寨,历史上羌、狄、氐、匈奴、吐谷浑等民族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众多名胜古迹,如西蜂窝寺,始建于元代,寺内藏有明永乐皇赦,香巴佛等国家一、二级文物;有地寺坪、椿树、边家林辛店文化、马家窑和半山彩陶文化遗址,是貂蝉故里,胭脂赤兔马的家园、“八石”石民间文化传说,麻山关、鸣关明代二十四关遗址等,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寻访和了解家乡名胜古迹,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家乡的历史、家乡的文化、家乡的秀美,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操。莲花山花儿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山”被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而予以保护,因其历史悠久、曲调优美,词曲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词虽无定式,但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特殊的韵味和魅力。如明代杨沂恕的《赞莲花山》:“天削莲峰第一台,芙蓉四面望中开。松围石磴盘石上,袖拂天花带雨来”的诗句,更成为颂扬家乡秀丽风光的名篇佳作。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寻访名胜、吟颂乡音教育,使其在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同时,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三、注重乡土文化中的俗语教育,提升德育效果
在德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文化中的俗语教育,以实现德育的目的。如俗语“只跟人比种田,不跟人赛过年。”“多叫一声哥,少上十年坡。”“口善心不善,枉把弥陀念。”“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早起一时,消停一日。”“天上星星挤,地上闻着雨腥腥。”等,简洁、通俗,贴近生活实际,易于理解,既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具实用性和教育性。俗语教育既能传承乡土文化,又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能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在德育教学中,运用俗语教育,比书本内容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从而更能提升学校德育教学的效果。
总之,乡土文化源于实践,源于真情感知,在德育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教育,使学生从自己生长和居住的乡土环境中,认同乡土文化,了解乡土文化,除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乡土意识,鄉土情和爱国情感之外,还能使学生的人格、品德和民族精神得到多元教育,从而达到德育无痕的最高境界。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