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研究从课例开始,团队显智慧
2018-11-07张海千
张海千
摘 要:以“微课”为载体,走进课堂做研究,对提高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有效性做一些粗浅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研组;实效;沉淀
“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永远的追求,“课堂”是体现是否高效的关键场所。下面就以“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为例,谈谈我校是如何利用课例开展校本教研的。
一、聊天碰撞激火花——生成教研主题
在我们学校每周都会安排老师聚在一起聊一聊自己在教学中碰到的难题。我们发现低段的“解决问题”都以情景的方式出现,这样的呈现方式虽然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但我们也要看到,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学习也产生了一些新困惑:(1)在低段的解决问题教材中,问题情境大部分以图画形式呈现。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正确收集图中的信息。由于低年级学生能力有限,不能有效组合数学信息与问题,学习困惑比较大。(2)低年级学生往往抓住题目中个别词语来解题。如见到“一共”就用加法,“还剩”就用减法。用个别关键词代替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削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于是我们希望借助“低段图意描述、信息解读、提出问题”的四个研修主题通过借助校本教研这个平台,以“课例”为载体,走进“课堂”做研究。
二、思辨探索循环走——创新教研模式
在活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集体合作为主的“学习思辨—集体备课—实践观摩—研讨更进”的螺旋上升的新模式。
第一阶段:学习思辨阶段
主题的确立后我们做了以下准备:(1)在“轻负高质”总的研修背景之下,教研组长结合低段的教学实际,初步确定本学期研修主题。(2)各组员搜集相关的资料。(3)安排一个时间集中学习讨论交流。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
集体备课是实践探索阶段重要内容。
下面谈谈我们进行的集体备课:提前一周负责人通知各位老师集体备课的内容,根据要求各成员分散写创新教案,集体备课。确定集体备课的具体步骤:(1)熟悉课程标准;(2)深入钻研教材;(3)充分了解学生;(4)科学制定目标;(5)合理选择教法;(6)精心设计作业。为了让每个备课组都有深入的交流,负责人提前给各个备课组布置了备课侧重点。
第三阶段:再思辨阶段
指定老师根据集体备课的教案上课,其他成员听课。
1.上课老师在教研组内上课之前都会试教。开展多轮“试教”,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每一次试教后都会提出相关的建议,再次修改试教。下面摘录一些“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相关内容:根据第二阶段讨论内容,上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改教学导学案形成第一稿。
第一次试教备课组内成员的意见:
数量关系的處理意见:在学习展开环节,教学主题图时,当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教师指名讲理由时,发现几个孩子就是把情境中的信息读一遍:有22个人,限乘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所以用除法计算。教师把理由说了一遍,这里能否让孩子们也来说一说。接着教师就提问“为什么5后面的单位是组,而2后面的单位是人”,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又感觉有点突兀,能不能在前面再设置一个问题:算式中的22、4、5、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在评课时要求教师紧扣本学期的研修主题,善于把公开课教学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性研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提高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水平,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做第一,鼓励每个教师都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
3.负责人将活动记录表上传至学校研修网,各教师撰写评课稿(要求500字左右)跟帖,上课老师撰写教学反思跟帖。
第四阶段:再探索阶段
上课教师根据各位教师的评课意见再次反思自己的课堂,再次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出相应的改动。
下面摘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课后反思:
上课教师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学习导入环节复习了口算、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这里既是有效的复习旧知,为探究新知做准备,同时也有效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口算复习后,就呈现情景图,在这里先让学生猜一猜,限乘4人,可能会剩下哪些人?为什么不可以等于4或者是比4人多?有没有可能是0人?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做准备,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分散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看图提问的基础上,出示如下文字表述题:有30元钱,每条船每小时租金9元,租一条船最多可以几小时?独立练习后,老师抄录学生的作业在黑板上,等集体反馈评议时,要求交流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在这里交流的过程中,对于除法的含义的渗透不够加强。
三、行为跟进促沉淀——巩固教研成果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这样紧扣一个研修主题,以课例为载体,分四个阶段,进行有研究、实践、反思、调整、改进等一系列行为的跟进的研修模式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又进了一步,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我们相信有学校的支持和指导,有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低段数学组的“课堂”研究会越来越深入。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