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故宫感受清朝北京城的气度与文化
2018-11-07
想贴近清朝的历史,尤其是那个时代的北京城,故宫博物馆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之一。故宫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馆,成立于1925年,它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历经500年兴衰荣辱。故宫大气恢弘的建筑,历经了清代怎样的风雨变迁?匠心独运的钟表、华丽庄严的佛造像,记录了哪些沟通往来的历史?
故宫 到底有多少间屋子
故宫整个的形式从明朝朱棣皇帝开始建造时就比较完备了,清朝的时候只不过把三大殿改了名字,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是外朝的中心,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内廷的中心,为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坊间流传,故宫的屋子有9999间半。实际上,每一个朝代的宫殿、建筑都可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也就是说数字是不固定的。最新的统计是,故宫有8000多间屋子,虽不及传说的9000多间,但数量还是相当庞大。
寿康官 乾隆专为母亲建造的宫殿
电视剧《甄嬛传》中,甄嬛的原型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她曾经住在故宫西南部的寿康宫。这座宫殿是乾隆皇帝继位以后专门为其母亲建造的,也是乾隆继位以后在紫禁城内首次建造的新宫殿。
乾隆生母真乃“有福之人”,这话是她的公公——康熙皇帝说的。康熙第一次见到她是在承德避暑山庄,当时康熙带着孙子乾隆来到儿子胤禛的狮子园,主动提出见见小乾隆的生母,一见之下连声说:她是有福之人!而崇庆皇太后在世时,确实也享受到了儿子给她的无上荣华,她住在寿康宫期间,曾在乾隆的陪伴下四下江南,南至苏杭,东登泰山,西达五台山,还曾北到沈阳祭祖。
寿康宫的正殿即礼仪空间,皇太后在这里接受帝后行礼;后殿为起居殿,此外还有礼仪空间、礼佛供奉空间。乾隆还为皇太后建造了一个室内戏台,只可惜,如今只有遗址,戏台已经无从得见。尤其特别的是,寿康宫有一间房子是专门给皇上预备的,乾隆皇帝几乎天天或者隔天就来问安,甚至还把到寿康宫问安写进了国朝宫史,作为一种制度记录下来。如今,寿康宫已恢复成当年乾隆为母亲办寿时的状态,三进院落、200多件陈设连位置都有典可查,完全复原了当年乾隆生母生活、起居和娱乐的场景。
四臂觀音 康熙为奶奶铸的佛造像
康熙皇帝对佛教的尊崇,一直保有比较理智的态度。康熙时期的佛像代表作是康熙为其祖母孝庄皇太后做的,是一件四臂观音像,也是故宫中的一件一级品。
四臂观音是藏传佛教里最有人气的观音像之一,尽管这个名字略显陌生,但说出她的真言您一定知道,就是:嗡嘛呢叭咪吽,每天藏族同胞摇着玛尼轮念的就是这一句。
这尊四臂观音是铜鎏金双腿结跏趺坐(即盘腿),头戴五叶宝冠,面庞圆润,神态安详,主臂的双手于胸前合十,其余两只手臂在肩膀处一左一右,右手原来持念珠,如今已经不在;左手持一枝莲花,左肩披一块兽皮。这块兽皮叫仁兽,象征着菩萨慈悲的精神。
在造像莲花座的下沿,刻有满、蒙、汉、藏4体文字的款识,明确记载了这是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了给孝庄皇太后祝寿所造。
乾隆皇帝 对佛教推崇备至
清代皇帝不管是本人信仰佛教,还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对佛教都是十分尊崇,而对佛造像做出突出贡献的当数乾隆皇帝。
故宫现存的佛造像当中,乾隆时期的占了大部分。乾隆皇帝不单单是为了政治需要、定国安邦才去扶持佛教,而在很多外人看不到的地方,他的敬佛之心亦有体现。比如养心殿,这里是他集各种功用于一身的办公室,旁边就有一个很小的佛堂,专为自己使用。再如乾隆皇帝的陵墓清东陵墓的甬道、天花板上面,几乎都刻着各种佛教真言咒语,棺椁外面也残存着密密麻麻的藏文佛经,可见他是真心信佛。
清宫现在保存最多的佛像是无量寿佛,其更为我们熟悉的名字叫作阿弥陀佛。无量寿是意译,就是无量的寿命;阿弥陀是音译,都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人。
无量寿佛的样子很好辨认,通常是结跏趺坐,就是民间说的盘腿,双手伸展一上一下重叠放在腿上,手掌上托着一个宝瓶,宝瓶里盛着甘露,其实就是不死的灵药。所以无量寿佛有祈求长寿的作用。乾隆皇帝对此佛尤其钟爱,而且他享年89岁,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梵华楼 无法开放的绝美佛楼
清宫佛堂对大家比较神秘,因为这些地方无法开放,里面的空间通常十分狭小。比如位于故宫内廷外东路的梵华楼,就连故宫专家进去研究都要颇为小心,稍微不留意把什么东西碰了,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梵华楼有一个名字叫六品佛楼,指的是藏传佛教的修行有六个层次。它位于宁寿宫区最北端,有七开间,二层楼,楼下明间供旃檀佛铜像。这种建筑形式在乾隆之前和乾隆之后都没有,而且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这种建筑形式,一共建了八座六品佛楼,其中紫禁城里面有四座,圆明园有一座,承德外八庙有三座。这八座六品佛楼后来烧的烧、毁的毁,现在留下来保存完整的就是梵华楼。
梵华楼按照藏传佛教显宗、密宗四部,供设佛像、唐卡、供器,楼中所供佛像全面系统地塑造出藏传佛教中诸佛菩萨及护法的各种形象,是研究藏传佛教造像的珍贵材料。
华贵钟表 当年钟鸣声响彻整个紫禁城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上千件华贵的钟表,这些钟表大多制造于十八、十九世纪,其中不少是舶来品,来自英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还有一部分是国产钟表,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以及广州、苏州等地的中国钟表匠人制造。其实,当年清宫收藏的钟表远远不止这些,那时,皇宫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摆放着钟表,滴答、滴答的钟鸣声响彻整个紫禁城,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铜镀金写字人钟被收藏在故宫钟表馆十分显眼的位置,看过的人无不叹为观止。这件精美的大钟是英国伦敦的威廉森专为清官制作的,钟高2.31米,共有四层。顶层圆形亭内,有两人手举一圆筒作舞蹈状,启动后,二人旋身拉开距离,圆筒展为横幅,上书“万寿无疆”四字。第二层有一敲钟人,每逢报完3、6、9、12时后便打钟碗奏乐。第三层是钟的计时部分。底层是写字机械人,一手扶案,一手握毛笔,开动前需将毛笔蘸好墨汁,在发条驱动下,写字人便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汉字,字迹工整有神,写字的同时机械人的头随之摆动。另一件中西合璧的黑漆彩绘楼阁群仙祝寿钟也值得一看。钟高1.85米,面宽1.02米,安装了7套机械装置,每逢3、6、9、12点,房门开启,3位手持钟碗的人走出来报时,然后奏乐。景箱内,仙鹤傲立,仙人驾云,老寿星依次接受八仙敬献宝物。乾隆年间,造办处做钟处会集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西洋钟表匠和机械师,此钟即可体现他们的水平,从接旨着手设计到完工,这座钟的完成历时5年多。
故宫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座历史和文化的宝库,在这里我们就能感觉到快速发展、繁华忙碌的北京城,历史的脉搏一直在跳动着,为更多人打开尘封的历史。
据《城市文化范》节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