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教学案例
2018-11-07杨妮
摘 要: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传承至今。尤其当中央电视台2017年推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后更是掀起了一股诗词热。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更应与时俱进,深入学习,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与观摩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力。
关键词:同课异构;《天净沙·秋》;教学案例
秋天是多情的季节,秋天是绚丽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借助秋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喜或悲,或孤寂或忧郁,又或是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被誉为秋思之祖。而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笔下的《天净沙·秋》与其仅一字之差,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教师又该如何设计教学,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呢?以下是听了三位老师就《天净沙·秋》进行同课异构时的片段展示与分析: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
三位老师的导入都在“秋”字上做文章,以“秋”引入。有让学生说与秋天有关的词语和诗句的,有让学生说秋天带给自己的感受的,也有说由秋天想到了哪些景,从不同的景色中感受到怎样的心境的。
尽管导课如此相似,但效果却大不一样。关键取决于教师什么时候出示课题,出示的是否恰当巧妙。例如前两位老师都是在学生说完秋天的感受或诗句之后完整板书课题的;而第三位上课的教师则先板书了“秋”字,然后待学生交流完景物与心境之后才引出课题并补全板书的。很显然,第三位老师的做法是智慧的。她既巧妙地将这首小令的题目分成了两部分,即题目为“秋”,曲牌名为“天净沙”,又摆脱了传统思维下板书的形式,令人眼前一亮。
二、学习课文,领悟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天净沙·秋》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虚实对照。整首曲子展现了两幅画面——前两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抓住六种景物真实描绘出浓浓的秋意,照应了文题,给人一种凄凉萧瑟之感,而后两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却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机的虚拟画面,与前一幅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巧妙地用“一点飞鸿影下”将这一实一虚、一悲一喜、一暗一明的两幅画面结合得天衣无缝,令人惊叹不已。
第一位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先引导学生充分读文再逐句依次讲解,最后进行对比分析,并在分析的同时引入创作的背景,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后两位老师则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先讲前两句,再讲后两句,在学生质疑之后带领学习第三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笔者比较欣赏后两位老师的做法。
三、拓展延伸,强化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可以通过恰当的拓展延伸环节得到锻炼和提升。在《天净沙·秋》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三位老师的拓展延伸也是各有千秋。第一位老师大胆地让学生当堂创作《天净沙·春》;第二位老师让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方法对比学习《天净沙·秋思》;第三位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并教育学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能力得到了锻炼,潜力得到了挖掘,语言文字的魅力以展现。不是学生不行,而是教师给的高度不够。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精髓,是对课文的高度濃缩。好的板书既简洁又醒目,既布局合理又突出重点,既有内容的概括又有精神或写法的体现。三位老师的板书都包含了课文的写作特点和表达的情感。除此之外,第一位老师板书了所有的景物;第二位老师板书了两幅画面给人的感受即萧瑟、愉悦;第三位老师用两个字——“悲”“喜”高度概括了两种不同的心境。相比之下,后两位老师的板书更简洁,更具有概括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结合以上几个环节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必须在课前做足功课。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个性化的解读教材,使用教材。(2)必须充分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情。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是无用的教学。(3)要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艺术。(4)重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质疑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潜能。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适宜的高度,让学生在每一天的学习中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潜能得到开发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霞.古诗词的有效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18(1).
[2]黄苏芹.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改进[J].考试周刊,2018(18).
作者简介:杨妮(1981—),女,汉,陕西武功人,本科,杨陵区邰城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
项目基金: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互联网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DKT4134。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