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中游地区石棺葬相关问题研究
2018-11-07唐勇
摘 要:从区域类型的角度对本地区的石棺葬进行初步研究,本地区石棺葬的起源且生态环境对石棺葬民族的生业形态、文化面貌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本地区的石棺葬与周边的文化有一定联系。
关键词:大渡河中游地区;石棺葬
对于石棺葬的来源问题,向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主要存在有两种观点:一为外来说 ,再有就是土著说 。但是早期学者主要是在讨论以石棺葬为特征的这种文化,没有对石棺葬这种葬俗的来源问题进行讨论。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开始是认为西南地区的石棺葬是由西北地区的甘青地区文化传来的 。但是随着新材料的发现,这使得本文能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本区域石棺葬的来源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1 来源
本区域内的石棺葬的年代上限不早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下限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就目前已公布的资料来看,这应是本区域所发现的最早墓葬形制。石棺葬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的史前文化中都曾出现过,尤其是在东北、华北、西北到西南的这一半月形地带特别集中 。其中年代与本区域石棺葬出现年代相当的,应为西北地区目前甘发现时代最早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甘肃景泰张家台墓地。其都为石板构筑的石棺,按其形制可分为完形石棺和无底石棺两类。本区域的石棺都为无底石棺而以上两处也存在无底石棺,且两地的石棺形制结构相似,都用石板构筑,年代也相距不远。那么本区域内的石棺葬是否由西北地区传过来呢?仔细分析可得知两地区文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从随葬器物来看,西北地区以彩陶为特色,而本区域内早晚两期都不见彩陶,而是以简单的纹饰为主;同时在墓葬形制上看, 西北地区的石棺左右两壁都用一块石板砌成,所以显得较为短,正因为如此其葬式多为屈肢葬,而本区域的石棺内的尸骨都保存状态不好,所以难以判断其葬式,但是从石棺形制来判断的话,应该主要为直肢葬。所以本区域的石棺葬与西北地区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从本区域内的石棺葬来看,在随葬品方面最明显的特征是其随葬品仅有陶器、石器而不见金属器,这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本区域石棺葬所处的时代还未进入青铜时代,这同上文中的断代结果是吻合的。并且出土的陶器都是无耳、平底器物,并未发现其他区域以石棺葬为特征的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陶双耳罐,这是本区域所特色有的。同时本区域内随葬陶器的纹饰多为绳纹、附加堆纹、刻划纹、戳印纹等,像汉源大窑石棺葬随葬陶器中器身通饰绳纹的做法不见于其他地区的石棺葬中,而在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陶器中较为常见。同时再此遗址中出土的双联罐也不见于其他石棺葬中,这也应该是一种年代较早的陶器现象。在此区域石棺出土的陶器都是属于早期陶器类型,这也表明该区域石棺的时代较早。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认为本区域的石棺葬应是本地土著居民的产物,为本区域内石棺葬的起源。
2 石棺葬葬俗起源
在上节来源问题上,本文提到本区域石棺葬是本地土著居民的产物,为本区域内石棺葬的起源。从本区域发现的石棺葬来看,因为人骨的保存状态很差,所以大多数墓葬的葬式都是不明的,仅有一座墓葬可辨明为仰身直肢葬。但是根据墓葬形制来看,石棺大小仅能容尸,所以其应该都为单人葬,不存在屈肢葬或二次葬。同时因为人骨的保存状态差,所以也无法判断随葬器物是以何种状态摆放的,也难以判断是否存在某种特殊的习俗,同时本区域内的石棺只随葬陶器或石器,这同其他区域的石棺葬有着明显的区别。且本区域的石棺葬在选址上,我们可以发现,本区域内的石棺葬多分布在靠近河流的低矮台地上,这与大多数石棺葬分布在山坡上是完全不同丧葬习俗,從年代来看,本区域石棺葬的时间更早,所以本区域的这种丧葬习俗应是本地起源的。
尽管本区域石棺葬葬俗为本地起源,但其肯定受过来自其他区域文化的影响,从随葬品中发现的鸭形壶来看,除去狮子山遗址采集到一件之外甘肃永昌鸳鸯池墓地马厂类型墓葬也出土过两件,所以其因受到来自西北方面因素的影响。石兴邦先生曾认为马家窑:第一种可能是齐家文化继承了它的传统而发展下去;第二种可能是进入西南地区(四川一带),路线大概有两条,一条沿汉水而达江汉地区,一条在甘南沿西汉水、嘉陵江而达三峡地区。并且认为可能还有一条经甘南到川西的路线,而与当地原始居民发生关系。 就麦坪遗址的遗存来看,其刚好处在石兴邦先生所说的马家窑文化迁徙的第三条路线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本区域石棺葬葬俗是本地原始居民的文化与西北地区古代文化结合的产物。
3 与周边的关系
本区域处在一个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上,所以其文化中既有来自北部的文化因素、南部的文化因素以及东部的文化因素,当然也有自己的土著文化因素。就其北部而言主要是岷江上游姜维城遗址、茂县营盘山遗址等遗址出土的陶器在装饰和器型较为相似。两者在陶器装饰上都有在唇部饰细绳纹、口沿下贴塑附加堆纹的敞口卷沿罐以及瓦棱纹盆、敛口钵等,但是在岷江上游姜维城遗址中发现有与马家窑文化相似的彩陶片,而在本区域却很少发现,仅在本区域出土的一件鸭形壶同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这说明马家窑文化影响曾抵达到岷江上游地区,但是马家窑文化中却没有发现岷江上游文化的因素,这说明这种文化交流是单向的,之所以马家窑文化对本区域影响不大,是因为土著文化占主流。我们由此可以推测马家窑类型人群的某些群体迁徙到岷江上游的可能,但由于大渡河中游地区土著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二者之间以文化交流为主。同时陈苇指出麦坪遗址与营盘山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些相近的因素,并认为麦坪遗址与营盘山文化晚期存在一定联系,但又有较大区别,可能为后者文化因素在大渡河中游的流变 。我们不排除营盘山文化类型的人群南下与本区域的文化交流才产生了如此结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本区域与北部地区文化交流的频繁程度。从南部来看口部贴塑附加堆纹这种制作方法,也见于安宁河流域的横栏山,在陶器纹饰装饰上其同本区域早期陶器装饰较为相似,所以其时代应当同本区域早期遗存相仿或略晚,二者之间也应存在文化交流且本区域的文化应对其有一定的影响。而麦坪遗址2010年石棺葬出土的陶壶与成都宝墩遗址1996年发掘出土Ⅱ式陶壶型制相似,这应是成都平原的蜀文化向西扩张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的结果,但是蜀文化对此区域的影响甚小。对于土著文化因素而言,在麦坪遗址中有发现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干栏式建筑应属于土著文化因素以及在陶器装饰各种刻划、戳印纹也应属于土著文化因素。就本区域而言,尽管受到来自南、北、东等周边地方文化的影响,但是土著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4 结语
本区域内的石棺葬时代应属于新石器时期,可分为早晚两期。尤其是本区域的石棺葬类型,在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等方面都不同于西北部及东北部等其他地区石棺葬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尽管本区域受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受外来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土著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所以本区域石棺葬应为独自起源。
参考文献
[1]罗二虎. 文化与生态、社会、族群:川滇青藏民族走廊石棺葬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童恩正. 文物与考古论集[C].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3]冯汉骥、童恩正. 岷江上游的石棺葬[J]. 考古学报. 1973(02).
作者简介
唐勇(1993—),男,湖南省怀化人,成都市武侯区四川大学 考古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