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清朝初期满清政权与准噶尔稳定关系的建立

2018-11-07孙佳慧

卷宗 2018年25期
关键词:准噶尔

孙佳慧

摘 要:准噶尔汗国自建立之日起与同为少数民族政权的满洲贵族展开了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长达一百余年的拉锯战。最然在这一纷繁复杂的历史关系中,战争和冲突成为了双方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双方关系在这一过程当中随着力量对比、历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变化。本文根据这一时期的史料记载将对满清政权与准噶尔关系恶化前夕的稳定阶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准噶尔;噶尔丹;清准关系

据《平定朔漠方略》载,康熙十八年噶尔丹获得了由五世达赖喇嘛所授予的“博碩克图汗”称号,随后噶尔丹上疏要求清朝政府确认这一称号,并授予敕印。但清朝理藩院以之前所奉行的“厄鲁特部称汗者不得入贡”为由,斥责了噶尔丹“擅称汗号”。但噶尔丹连番上书,在请求确认汗号的同时搬出了准噶尔部的朝贡先例以求延续,“理藩院议覆、厄鲁特噶尔丹台吉疏言、伊兄僧厄台吉在时、曾遣使进贡。今请亦准照常遣使进贡。应如所请。从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噶尔丹虽有亲贵和兄长旧部的支持,但其地位根基尚不稳定,自身及汗国的实力与刚入关不久的清朝相比尚具有较大的差异,噶尔丹在此时急需得到的是清朝政府的支持和认可,因此在噶尔丹上台执政之后不仅遵从先前“兄僧厄台吉在时”对于清朝的进贡,并且从“厄鲁特噶尔丹台吉疏言”可以看出噶尔丹的主动性及其礼敬有佳。清朝政府在否定了噶尔丹汗号的同时准许其依例进贡,在获得了清朝政府的认可后,噶尔丹几乎每年都“遣使进贡”,并上报其重大事宜。

此外,据《清实录》记载:“谕大学士索额图、尚书明珠、阿穆瑚琅、内大臣奇塔特曰、厄鲁特鄂齐尔图车臣汗、与噶尔丹台吉、向俱进贡。今噶尔丹台吉、与鄂齐尔图车臣汗、内自相残。噶尔丹台吉、攻鄂齐尔图车臣汗、以阵获弓矢等物来献、若径收纳、朕心不忍。可止收其常贡之物、以此上日传谕来使。”对于噶尔丹进攻鄂齐尔图车臣汗的记述可以看出,康熙帝对于准噶尔的进贡采取了“拒受降物、照收贡品”的策略,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清朝政府虽然在政治层面承认了噶尔丹及准噶尔政权的合法性,但是对于准噶尔汗国的对外侵略扩张是持有反对态度的,清朝政府一旦接受了准噶尔的战利品则等同于默认了其侵略战争的正确性,因此只会导致准噶尔的进一步肆无忌惮地扩张,当准噶尔的实力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会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威胁,准噶尔上缴战利品的举动从另一侧面来讲也不外乎是对于清朝态度的试探。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准噶尔遣使臣入京,由于没有持有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票文则依先例不得入京,理藩院提请朝廷禁止使臣入关,但康熙认为:“如不许进关,恐非柔远之道,著进关贸易。”在康熙帝的首肯下,破例予以妥善处理。此时清朝对于自身于准噶尔的贡赋关系仍持有认同的态度。

在这一时期,清准双方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和平友好的局面主要是基于各自的政治目的。

首先,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稳定,为日后统治政权的建立奠定基础。清政府确定这一目的的主要原因有二,从外部原因上来看,自1644年入关以后,国虽立但政局未稳,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西南各地反清势力蜂拥而起,并且与台湾反清势力相互勾结,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中,大半国土落入叛者手中,清朝政府被迫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反清势力的镇压;与此同时,沙俄趁机向黑龙江流域推进势力,并挑起一系列的变故使清朝政府在这一地区的统治百上加斤。在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之下,清政府分身乏术,因此西北地区的暂时稳定一方面可以为其平定内乱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与准噶尔保持友好关系也不至于导致其趁火打劫,使清政府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从内部原因上来分析,此时的清政府刚刚结束了灭明入关的战火纷繁,又落入了三藩之乱及与台湾反清势力斗争的两难局面,并且此时的清政府尚未在广阔的中原地区建立起稳固的群众基础,汉人内部对满洲贵族的不满依然存在;连番作战对自身经济实力的损耗以及兵力的削减使其无法兼顾多面作战的局面,因此清政府也不得不选择与准噶尔维持暂时的稳定而友好的局面。

其次,准噶尔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与清政府直接冲突,寻求时机发展实力。在清朝政府正落入严峻的国内危机的同时,噶尔丹也面对着统一卫拉特、稳定政局发展的困局。准噶尔确定这一目的的主要原因有二,从外部原因上来看,根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在1670年到1678年间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交战,征服的铁蹄延伸到了吐鲁番及哈密地区、叶尔羌汗国及其东部地区、天山南路、中亚草原诸部族等广阔区域,其国土范围充分的得以扩展。在作战期间噶尔丹先后两次面临大范围失利,虽然战争的结果是噶尔丹完成了卫拉特统一,但是长达九年的战争损耗了准噶尔的实力,并牵扯了大量精力使其无法兼顾作战,此时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一决高下之时;从内部原因上来看,以准噶尔贵族为核心的统一政权虽然建立,但国家体制尚未完善、封建统治并不牢靠,长年割据和战乱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在准噶尔汗国内部,首要任务是是新生国家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政治环境的稳定是准噶尔汗国发展的必要因素。因此准噶尔选择在这一时期与清政府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清朝与准噶尔作为满蒙两个政权都是我国古代政治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政权,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成为了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清准关系问题不仅反映了不同政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印刻着这一历史阶段的动荡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特征。

参考文献

[1]《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2]《清实录·大清圣祖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3]黑龙:《准噶尔蒙古与清朝关系史研究》(1672—1697)第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4]黑龙:《噶尔丹执政初期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的新发展》,选自《西部蒙古论坛》2010年第4期。

[5]齐木德道尔吉:《1640年以后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注释

1.选自《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

2.选自《大清圣祖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七,康熙十一年正月庚午。

3.选自《大清圣祖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七,康熙十一年正月庚午。

4.选自《大清圣祖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六,康熙十六年五月甲午。

5.选自《大清圣祖皇帝实录》卷之一百零三,康熙二十一年七月戊申。

猜你喜欢

准噶尔
六、维吾尔人的抗争与准噶尔汗国的灭亡
五、准噶尔与库尔勒、哈喇沙尔的联系
四、准噶尔对天山南北麓维吾尔人的统治
三、准噶尔汗国与吐鲁番、哈密的联系
二、准噶尔汗国的建立与叶尔羌汗国
17—18世纪维吾尔族与准噶尔关系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准噶尔远征军进藏线路考
十八世纪准噶尔十六大鄂拓克一一克哷特鄂拓克探析(续二)
准噶尔的物质文化遗产(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