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职外之权到名正言顺

2018-11-07宗世昊

卷宗 2018年25期
关键词:参军魏晋

宗世昊

摘 要:参军,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就其本身来讲,看似无关乎中国历史之大势,实则在其背后隐藏着政治权力斗争的暗流。本文对参军这一官职从汉末到魏晋的流变进行了考证,发现其大体上经历了从职外之权到权外之职,最后再到名正言顺的过程。参军从临时职位到正式官职的华丽转身,与其所处的历史大环境密不可分,它的流变反应了汉末到魏晋的军权、相权以及君权的交错纵横。本文在完成“参军”流变考证的基础上,发现其与中国中古政治的联系。

关键词:参军 ;开府 ;东汉;魏晋

参军,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就其本身来讲,看似无关乎中国历史之大势,实则在其背后隐藏着政治权力斗争的暗流。关于对秦汉魏晋时期官制的研究,以阎步克先生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其著作《波峰与波谷》探讨了魏晉南北朝时期官僚政治的混乱衰弊,追本溯源。本文在阎步克先生相关研究理论上进一步发挥,求“参军”流变考证,发现其与中国中古政治的联系。

1 “参军”本为“职外之权”

“参军”在其产生之初应当是一种事权,而并非是一个官职。“参军”一词较早出现在东汉,可见于《后汉书·董卓列传》,传中说:“(温)参军事孙坚说慎曰”之字样。该语应发生于中平二年(185),在这时,羌胡地区发生动乱,朝廷委派车骑将军张温平乱,孙坚随军为张温参军事。那么,张温为什么会以孙坚为参军事呢?此时的参军事与其说是一种官职,不妨说是一种上级临时赋予的办事权限,主要是赋予那些相对非核心武官或者有军事才能的文官以军事参与权。这是我们了解参军本源的关键。张温此时为车骑将军,可参见《后汉书·孝灵帝纪》。车骑将军作为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的高级军职,是拥有开府置幕僚的权力的。 “其骠骑、车骑府有长史、司马。”而孙坚在“参军事”之前任别部司马,并且很有可能是以别部司马的身份入张温幕府之中,而非他职。别部司马相关权力于《通典》中可见分明,是将军之“别营领属”,并不在三军之核心,无力干预军事行动,只参与一线作战,领兵带兵也是听从上级将军的指挥,不能自己做主,其所部兵马也“多少各随时宜”,可见孙坚之军职与权力并非可决策。另,孙坚先前也并非中央官员,因其平定黄巾起义有功,乃为别部司马,此时为中平元年(184),可见《三国志》其本传,曰:“中平元年……俊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孙坚从入京到此时出征至多不过一年,并非久在京中的核心集团人员,跟随张温出京征伐羌胡,亦是以别部司马身份,并非在军中之核心。张温其人行状不可考,就《汉书·孝灵帝纪》中言,其之前担任的皆为文官,如大司农、司空等,他的军事能力是令人怀疑的,此次出兵羌胡是他首度领兵并担任军职,非有善于军事的人员来辅佐,孙坚以军功取官,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但是其官职与威望不足,需要以官职外的权力以加强,故赋予孙坚以参军事权。以他职任参军事者,且与孙坚同时的为陶谦,陶谦他当时是以幽州刺史的身份来参军事。《三国志·陶谦传》:“(陶谦)迁幽州刺史,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幽州刺史为文官无疑,而且“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且为北境边郡之官,是没有参与车骑将军西伐叛乱的军事行动的权力,唯有“职外之权”才可。此时的参军事并非正式权力,乃是一项临时权力,事罢权散。孙坚在平定西部之乱后,也并非继续跟随张温,而是南下,“为长沙太守……封乌程侯。”陶谦则东去,为徐州刺史。所以,“参军”之肇始,并非官职,乃是事权也。

2 “职外之权”转向“权外之职”

东汉末年至魏晋,皇权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表现之一便是开府这一权力的流变。而参军由“职外之权”向“权外之职”的演变恰恰也是在开府这一权力的“无的放矢”之中。两汉的高级官员,如“三独坐”、丞相等,皆有开府的权力,但是此时的开府仅仅是处理政务的需要,于政治斗争的因素沾染的不多,自己的府属实际上也是整个官僚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到了东汉中期之后,有一些外戚出于笼权的目的,往往以军职(如大将军)来进行辅政,开府之权始过于君权之上,《后汉书·窦融列传》中说权臣窦宪:“(窦宪)既平匈奴,威名大振……皆置幕府,以典文章。”此后,乃至到了三国魏晋时代,开府权往往与军权相绑定,如“(李)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故要大量吸收军事人才。这与君权的相对低落、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相关联。军事人才往往被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所征辟为参军事。如“钟繇表拜(杜袭)议郎参军事……太祖以为丞相军祭酒。”又如“袁绍以(董昭)为参军事”。高级官员开属征僚本所应当,但是,在军权压倒君权的时候,开府权力便成为权臣本职权力之外的“权外之权”,其僚属(包括参军)也成为这种“权外之权”的“权外之职”。

参军在这一时期(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由职能性向官僚化进行流变,换言之,参军成为正式的官职的迹象已经初见端倪,其表现是事罢权散这一约定俗成的取消。可举《三国志·张范传》为例,张范之弟张承,“魏国初建,承以丞相参军祭酒,领赵郡太守。”,后又言“太祖将西征,承参军事”。“魏国初建”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为魏公。曹操西征有二次,第一次为征关中马超、韩遂诸将,为建安十六年(211),时间顺序不合,第二次为征汉中张鲁,为建安二十年(215),时间合适。此条可见,张承自建安十八年为曹操参军事,建安二十年随曹操西征以参军事。到了这个时候,参军事之职权并没有事罢权散,变得非临时性,变得相对常规。

3 在其位,谋其政

三国至西晋初年,是皇权由低落暂时向上上升的阶段,也是参军正式官职化得时期,这不得不说是官制的一大变化。简要概括一下,参军由体制之外向体制之内演变,由私人权力之辟属向官僚系统的演变。由体制之外向体制之内进行演变,势必要加强官职权力,其路径有二:一是加强原有权力,二是赋予新权力。参军则是通过第二条路径加强的。参军早期只有参谋权,决定权在位高者,领兵权亦是没有。前文提到的陶谦等人在参军事时,并未有单独领兵作战指挥的记录。这种情况到了三国鼎立左右,初步得到了改变。《三国志·曹休传》中说:“太祖谓休曰:‘汝虽参军,其实帅也。”说明了此时的曹休作为参军已经有了军事决定权。不光是曹魏这边,在西南方向的蜀汉的参军职权也扩大了,如“诸葛亮以(马)谡为参军……统大众在前。”,说明参军参军有领兵独当一面的权力。参军在这时亦有行政权,开始处理政务。《三国志·蒋琬传》云:“(蒋琬)迁为参军……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说明了参军可以与相府长史一起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参军这一官职自觉或不自觉间纳入官僚体系之中。参军的官职化亦体现在这一官职的泛化,特别是魏晋之际,如王濬“参征南军事,羊祜深待之。”说明此时如“四征”将军之列,亦有参军的设置。这一时期是参军的正式确定,可谓“位正权明”。

4 结语

参军这一官职由最初的临时权力到“权外之职”,再到正式职官化,实质上反映出东汉末年到魏晋之初,官僚系统的一大内部调整,这种官僚系统的“新陈代谢”,恰恰也是中国古代君臣权力的调整与平衡的路径。

注释

1.《後汉书》卷72《董卓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第2320页。

2.《文献通考》卷59《职官考》。

3.《通典》卷29《职官》。

4.同上

5.《三国志》卷46《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第1094页。

6.《三国志》卷8《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标点本,第247页。

7.《後汉书》卷75《刘焉袁术吕布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第2431页。

8.《三国志》卷46《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第1095页。

9.《後汉书》卷23《窦融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第819页。

10.《後汉书》卷72《董卓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第2334页

11.《三国志》卷23《魏书·和常杨杜赵裴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第666页。

12.《三国志》卷14《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第436页。

13.《三国志》卷11《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第338页。

14.同上

15.《三国志》卷9《魏书·诸夏侯曹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第279页。

16.《三国志》卷39《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第983、984页。

17《三国志》卷44《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第1057页。

猜你喜欢

参军魏晋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魏晋清谈探析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呆萌动物要参军
唐代参军戏未更名原因考
杨参军
民企“参军”需要把握的问题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