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2018-11-07樊春汝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而且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后备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1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一词最早出自《易经》的“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强调了文化的本意就是人文教化。自信一词主要描述的是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心境。当自信的对象指向文化,即构成了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不仅仅是文化和自信的简单相加,文化自信有其独有的内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宏观层面来看,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中国风格的传统文化;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在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精神的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只有充分了解自身文化起源与发展,才能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实现对自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坚定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从微观层面来看,文化自信是指个体在接受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在思想和行为上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做出的肯定性认知。这种自信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长期影响下养成的,有利于个体坚定对自身所属文化的信心。
2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为国家栋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甚至有经济而引发的大学生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在当代大学生自信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
2.1 培育的课程有待完善
在当今大学校园所设的主体课程中,基本上没有直接培育或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有关课程,校园文化所涉及的活动,也多为娱乐性、体育性的活动,而缺少含有文化内涵的活动。近些年,全国各高校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但是所需课程并不完善。从校园整体大环境上来说,大部分学校更偏重于与理科教学,大力支持理科科研,而从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华文明中最璀璨的部分。如果对于优秀的中华文化都缺乏一定的了解,还何谈“文化自信”呢?另外,大学校园对于培育文化自信方面的课程缺乏实践教育性课程,实效性差。我国教育一直都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当代的大学生是一群思想活跃的群体,不再满足于听取教师教授知识的教育方式,更乐于与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和自己亲身实验、体验的教育形式,这是当代大学生乐于接收知识的方式,也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方式。
2.2 培育的文化氛围有待提升
作为拥有五千上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接收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多元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当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接受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学英语、吃西餐等种种西式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当代大学生从小就失去了良好的培育文化的氛围。多元文化带来了多样的选择,西方文化既带来了新鲜的体验感,对于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新鲜刺激的西方文化能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但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从各个方面渗透到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西方文化充分利用了网络化时代的便捷之处,在多元文化提供了多样选择的基础上借用无形的武器攻击当代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在双重打击下不知不觉的丧失了文化自信心。
3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对所属文化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而且能够促使大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所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当中,为所属文化的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时代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3.1 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丰富文化自信培育内容
首先在高校应当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接受优秀正能量文化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所以,在新时代高校更加要坚守课堂阵地,努力完善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第二,着重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当代大学生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多方魅力,进而从内心深处喜爱。不仅如此还可以增设传统文化选修课,高校可以优化课程设置,使得文理科相平衡,开展传统文化选修课,使得同学们从多方位了解中华文化,丰富文化自信。
3.2 拓展文化育人新渠道,营造文化自信培育氛围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从第一课堂中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当代大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又从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中,给大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不同的体验。现如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强,有可能是因为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不受大学生们的喜爱,特别是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单一的課堂教学缺乏学生的亲身体验,也从很大程度上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为了更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应积极主动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如此,营造文化自信的培育氛围还应适应时代的潮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高校可以创建网络平台,如创建主题教育文化网站,用新媒体的手段和当代大学生更好的交流、学习优秀的文化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聘请相关文化领域专家进行前沿专题讲座、组建文化类社团、举办校园文化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出名的文化纪念馆、博物馆等。
总之,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现实的、必然的要求。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承载者和引领者,才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EB/OL](2015-7-30).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22.[2]
[3]启瑄.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几点体会[J].红旗文稿,2012(5):4-8.
[4]张志娟,秦东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06):126-130.
作者简介
樊春汝(1995-),女,汉族,山西省临汾市,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注释
1.《高校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EB/OL](2015‐7‐30). 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