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思考
2018-11-07浩月
摘 要:大陆地区的观众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分析其现状与趋向,虽然经过前人的努力已经取得一定可喜的成果,但是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图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博物馆,观众研究;思考
1 相对初级阶段
西方博物馆观众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物馆观众研究在西方博物馆学界渐成热门领域,发展快速而广泛,相关的论文、报告和著作不断问世,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逐渐成熟,专门的学术组织相继建立,一些组织还出版了学术刊物,建立了网站,每年都召开专题讨论会。博物馆内的设有专业小组对观众进行评估和研究,这项工作已成为博物馆内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营销人员也被安排在博物馆里从事观众调研工作,他们借用市场研究的一些方法开展行之有效的观众市场调查工作。观众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大量的研究人员投身博物馆观众研究中,研究成果急速增加。观众研究领域出现的代表性学者有路米斯(Ross J.Loomis)、福克和迪尔金(John H.Falk&Lynn; D.Dierking)、胡珀·格林希尔(Hooper Greenhill)、乔治·海因(Gorge E.Hein)、史魁芬(Screven C.G.)、琳达·凯莉等(Lynda Kelly)。研究面向广阔,遍及博物馆与观众联系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针对展览”的研究,也不包括“不针对展览”的研究(典藏、保存维护、行政管理、营销公关和服务等层面)。大量的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值得注意的是,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诺曼(Norman Foster)的资讯处理理论以及人类行为学、动物行为学的理论等都被运用在观众研究中。研究方法也更多元化:跟踪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涉及认同与记忆的民族志方法,以及观众体验研究的叙事方法等。并且,观众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领域,博物馆学的重要部分。
相比较而言,大陆地区的博物馆观众研究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但不得不承认其还处于学术积累的“相对初级阶段”。虽然越来越受到博物馆及各行业的重视,经过前人的努力已取得一定可喜的成果,从研究论著数量来看,总体呈上升趋势,且进入21世纪之后快速发展,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从研究者来看,观众研究的学术意识增强,逐渐朝着专业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研究者由一开始的博物馆的从业人员和文物/文博管理机构人员,发展到高校师生,甚至其他行业的研究学者。然而,从研究面向来看,观众研究发展不均衡,纵向上表现在研究对三个层面的关注程度有偏疏,且研究深度不足,研究常常集中于三个层面的某些个别而问题,如观众人口变量统计、观众的心理研究、参观疲劳、满意度调查等,缺乏对问题深入的、系统性的讨论;横向上表现在研究面向不够全面,研究局限于对博物馆的展览、讲解、宣传、服务和博物馆的利用率(公共服务程度)方面的研究,对于“非针对展览”(典藏、保存维护、行政管理、营销公关等层面)的研究却很少涉及。从研究方法来看,还是过于单一,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跟踪观察法、访谈法为辅,其他的科学研究方法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使用情况并不成熟,应用率较低,研究方法呈现的多元化趋势不明显。最后,观众研究是博物馆学研究中的薄弱领域,研究历史较短,学术地位远不如收藏、陈列,且自身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2 重视总结与深化理论
通过对博物馆观众研究近四十年的发展趋势分析,笔者认为观众研究整体发展滞缓,难以突破现状,长期处于“相对初级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观众研究理论构建滞后,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观众研究理论图式,无法满足博物馆现实发展的需求。由于理论框架的模糊,导致研究者在研究问题的时候,无法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一个小问题联想到观众研究体系,缺乏专业性和前瞻性;导致观众研究发展不平衡,观众投入层面的研究泛滥,参观过程层面和参观结果层面的研究受到的关注较少;导致研究范围狭窄,研究过于分散,研究者常常是针对展览、讲解、宣传、服务和博物馆的利用率等实务工作中出现的某个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建议,缺乏从观众研究体系的角度,对问题整体性、系统性的思考。
还表现在国内至今没有对“观众研究”的概念和内容进行界定,长期将“观众研究”等同于“观众调查”,窄化了观众研究的范畴。大陆进入21世纪后,几个大型博物馆相继汇编出版过几本观众研究报告集,如《2002:博物馆公众研究——以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为例》、《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研究(2003-2006)》、《故宫博物馆观众结构调查:2007.6-2008.5》和《湖北省博物馆:2012年度观众调查报告》,但是至今没有一本有关观众研究的教材专著,而台湾地区,刘婉珍在2011年就出版发行了《博物馆观众研究》一书,介绍了包括评量属性的观众研究、潜在观众研究、发展观众、观众的学习与经验、观众研究的理论基础、观众研究的方法与工具以及博物馆观众的专业发展与实践等内容。大陆与台湾的观众研究几乎是同时展开的,台湾第一篇用问卷方法调查博物馆观众的研究报告是1985年发表的,与张松龄写的“海洋与它的居民”观众调查报告问世恰好是同一年。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台湾的博物馆本土观众研究渐入佳境,[1]目前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同样的起步时间,同样是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陆地区的观众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台湾地区。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反思。
还表现在国内至今没有对“观众研究”的概念和内容进行界定,长期将“观众研究”等同于“观众调查”,窄化了观众研究的范畴。大陆地区,进入21世纪后,几个大型博物馆相继汇编出版过几本观众研究报告集,如《2002:博物馆公众研究——以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为例》、《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研究(2003——2006)》、《故宫博物馆观众结构调查:2007.6——2008.5》和《湖北省博物馆:2012年度观众调查报告》,但是至今没有一本有关观众研究的教材专著,而台湾地区,刘婉珍在2011年就出版发行了《博物馆观众研究》一书,介绍了包括评量属性的观众研究、潜在观众研究、发展观众、观众的学习与经验、观众研究的理论基础、观众研究的方法与工具以及博物馆观众的专业发展与实践等内容。大陆与台湾的观众研究几乎是同时展開的,台湾第一篇用问卷方法调查博物馆观众的研究报告是1985年发表的,与张松龄写的“海洋与它的居民”观众调查报告问世恰好是同一年。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台湾的博物馆本土观众研究渐入佳境,[2]目前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同样的起步时间,同样是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陆地区的观众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台湾地区。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反思。
此外,博物馆还应该加强实践,并在博物馆内部组织结构体系中设立专门的观众研究专业岗位,成立专门观众研究小组。小组成员由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市场营销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人员组成,并且接受过观众研究的相关培训。有计划的长期、系统的开展此项工作,使观众研究逐渐专业化、科学化、多元化和高效化。用丰富的实践推动观众研究理论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汉娥:《欧美地区关于博物馆观众的研究述略》,《中国美术馆》,2014年第4期,第90页。
[2]史吉祥:《对台湾地区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历史考察》,《中国博物馆》,2003年第1期,第81页。
[3]史吉祥:《对台湾地区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历史考察》,《中国博物馆》,2003年第1期,第79页。
[4]苏东海:《<中博物馆>杂志在前进中》,《中国博物馆》,1991年,第28页。
作者简介
浩月(1992—),女,河南省安阳人,成都市武侯区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