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我们谈论间谍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8-11-07Jerry

看世界 2018年21期
关键词:碟中谍邦德特工

Jerry

“间谍”作为一种职业,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从《荷马史诗》中特洛伊木马攻城之战,到《孙子兵法》的“欲索知敌情者,非间不可也”,都是间谍在历史实战中的登场。

间谍风云发展到今天,有了以间谍为题材的各种电影。随着冷战的结束,电影中高不可攀的间谍形象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喜好的变化,增添了人性化和喜剧感。我们以三大最经典的谍战系列影片—《007》《碟中谍》《谍影重重》为例,品味半个世纪以来的谍战风云。

英范儿绅士

1962年,伊恩·弗莱明笔下的007号特工—詹姆斯·邦德登上了银幕。这位本是间谍出身的作家,将毕生心血注入以自身经历为原型的人物,塑造了间谍影史上不朽的传奇。

冷战中期,无论欧美还是亚洲,都处于动荡之中。尤其欧美“垮掉的一代”正处于“反”的高潮之中—反对一切既有教条,崇尚女权、人权、时尚、药物和性。这一时代也被称为“时髦放纵的60年代”。英国就是当时音乐和时尚的中心。

当一个英伦范十足的帅气特工,和一个高挑貌美的美女联合执行任务,再配上高科技的特工产品、考究时尚的衣着,就连座驾也引领着潮流时,一股别样的间谍风气打开了观众的眼界。有别于为了政治宣传的安抚电影、陈词滥调的慰藉电影,英国特工和他带动的潮流昭示着英国的贵族地位。这种优雅的气质和时尚风格,在后续的系列作品中保留了下来。

007系列拍摄至今,历经6任邦德、24部系列影片,几经沉浮但依然长盛不衰。肖恩·康纳利的老派古典,罗杰·摩尔的风趣幽默,皮尔斯·布鲁斯南的潇洒浪漫,丹尼尔·克雷格的果断干练……可以说正是007系列掀起了间谍电影的风潮。

其中,肖恩·康纳利在影迷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自从出演007系列第一部《诺博士》大获成功后,从1962年到1971年的十年里,肖恩·康纳利一共出演过6部007电影,一举奠定了“风流特工+金发女郎+英伦装束”的007风格。作为首任007的扮演者,肖恩·康纳利所塑造的詹姆斯·邦德优雅而睿智,冷酷又多情,神秘不失幽默,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银幕记忆,使得后来的几位继任者难以望其项背。

1971年后,好莱坞接管007系列。两位邦德继任者罗杰·摩尔和提摩西·达顿,在之后的18年间相继出演了8部影片,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好莱坞式打斗场景,让007系列彻底沦为爆米花之作。

经历了演员更替和票房惨淡的阵痛,终于在1995年,皮尔斯·布鲁斯南横空出世,出演了007系列的第17部电影《黄金眼》。作为冷战结束后的第一部007电影,《黄金眼》取得巨大成功。

布鲁斯南的加入,让这部系列电影重现往日风采,节奏明快夹杂惊悚和幽默元素,一改过去那种沉闷风格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在1995年至2002年之间他四度出演007,传承了这个系列电影中詹姆斯·邦德的绅士品格和风流传统,同时更具现代感,成为很多影迷心中的经典。

铁打的王牌

如果说詹姆斯·邦德是一杯浓烈醇厚的马天尼,那《碟中谍》系列的伊森·亨特就是一坛陈酿,愈久弥香。

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领先。在《碟中谍》电影中,有很多凸显美国优势的特色,例如挑战高技术难度的动作场面、领先的高科技间谍产品等,虽然每次都拯救世界,但每次所争夺的东西无非都是高精尖的生化或者军工产品。

《碟中谍》首次出现在观众视野,是以电视剧的形式。直到1996年,它才被改编成独立电影。电影《碟中谍》,翻译自“Mission: Impossible”,来源于第一部的剧情主线,意为“光碟中的间谍名单”。这三个字高度概括了剧情,通俗易懂,同时又朗朗上口,易于传播和记忆。从字面上看,凸显神秘,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还与20世纪90年代光碟流行的时代背景不谋而合。无独有偶,如此信达雅的翻译诸如《廊桥遗梦》(Bridges)、《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皆堪称神来之笔。

本系列的开山之作,由号称“二代目希区柯克”的鬼才导演布莱恩·德·帕尔马操刀。他用抽丝剥茧的叙事风格、强烈的心理惊悚情节设置、独有的希区柯克式的场面调度,以及个性鲜明的配乐和音效,将英式的严谨推理和好莱坞式的酷炫动作相结合,拍出了当时独一无二的谍战片,打破了007系列在谍战领域的垄断地位。

不同于《007》走马观花式的男女主角更替,《碟中谍》靠着汤姆·克鲁斯这张王牌吃遍天下。正所谓流水的007,铁打的伊森·亨特。为了拍摄在摩洛哥的一个徒手攀岩镜头,阿汤哥找职业攀岩队员训练了几个月;为了让摩托车追逐戏更加劲爆,他的摩托车技术已经趋近职业水平;他能从828米高的迪拜塔一跃而下,也可以在水下憋气6分钟一镜到底。

在最新上映的《碟中谍6:全面瓦解》中,56岁的阿汤哥再次复出,从800米的飞机上练习跳伞106次,跑酷飞跃两栋大楼导致脚踝骨折。在绿幕和CG特效如此发达的时代里,阿汤哥坚持亲自上阵进行实景拍摄,称他为“地表最强间谍”一点也不为过。

虽然凭借汤姆·克鲁斯搏命的表演,《碟中谍》硬生生地从《007》手里抢下了大块市场,却免不了高开低走的命运。2000年,吴宇森接手拍摄续集,为影片注入了更多動作元素,然而炫酷的动作和火爆场面观众却不买账,反而降低了剧情的连贯性和悬疑感,几乎断送了这一系列的前程。

事实上,间谍片依赖的是观众对类型传统和人物模式的熟悉。但久而久之,观众就会陷入审美疲劳,任凭间谍特工们如何飞檐走壁、上天遁地,都无法满足观众愈加挑剔的口味。似乎所有这类型的电影的创作都陷入了瓶颈,直到《谍影重重》的出现,才为间谍电影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孤胆英雄

《谍影重重》在21世纪伊始,可谓大放异彩。独树一帜的动作设计和开创性的间谍人物心理刻画,贯穿整个系列作品,打破了《007》和《碟中谍》二分天下的局面,甚至影响到后来动作片的叙事风格。

众所周知,007效忠于英国女王,伊森·亨特听从美国政府调遣,国家意志和政治利益在这些特工的行动中起支配作用。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其背后的行为动机似乎光荣而伟岸,却又与我们的真实生活相去甚远。这种原本作为优势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变成了横亘在观众和影片角色之间的鸿沟。

不同于战争机器般的冰冷间谍人物形象,马特·达蒙饰演的杰森·伯恩在影片中被设置成一個失忆的特工,突破了典型的美式大男子主义的框架,使得人物形象有了巨大的可塑性。他凭借精湛的演技,将一个经历失忆、追忆,内心充满困惑与矛盾,不甘于被命令奴役,在孤独的挣扎与反抗中寻求自我救赎的间谍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没有阿斯顿·马丁保驾护航,只能依靠街头巷尾的摩托车疯狂逃窜;没有口香糖炸弹、皮带扣手枪等黑科技,毛巾拧成绳便是防身武器。伯恩不像传统意义的特工,他行动的出发点是想弄清自己究竟是谁,面对危机的第一本能是求生。这种有血有肉、触手可及的形象,天然地能激起观众内心的共鸣,也使得影片戏剧冲突更为激烈,更具表现张力。而就其表演本身来评判,马特·达蒙在《谍影重重》的表现堪称间谍电影最佳。

《谍影重重》的成功,还在于电影鲜明艺术风格—手持摄影、快速剪辑、配合卡利武术短促实用的动作设计。这在续作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和发展,整个系列影片无论是在动作场面,还是配乐节奏的掌控上,都堪称经典。

三个间谍系列的发展,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孤胆英雄。间谍永远是孤独的,亲情、友情的牵绊会影响对任务的分析和判断。只有孑然一身,内心强大,才能不受制于外部的迷惑和上级的摆布,强调一种超脱自我的自由主义精神。

另一个是身份寻找。由于长时间的孤独状态,或是遭遇意外导致失忆,间谍除了要克服生理上的隔绝,还要面对心理上的异变,在一次次执行任务的探险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着对自身身份的追寻和信仰的回归。

詹姆斯·邦德是每个男人的理想主义,是杀人不起褶皱的定制西装,配上轻解罗衫的金发女郎;伊森·亨特则是励志的代名词,永远不知疲倦地游走在不可能的边缘;杰森·伯恩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个体,靠生存的本能去找寻自我。

间谍电影需要浪漫主义,也少不了现实依据。可喜的是,近年来我们看到了多元化的类型电影发展,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角色定位,都能在商业化元素包裹下,勇敢地对人性进行探寻和拷问。

间谍电影要想不断向前,也必须挖掘人物背后更深层次的情感意识。就像间谍职业本身,其工作宗旨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只有拥有不断探索的韧劲,才能推动电影的发展。

猜你喜欢

碟中谍邦德特工
邦德牛奶
阿汤哥买机器人防疫
我是特工
失误的特工
戏里戏外,挑战不可能
《碟中谍6》口碑创纪录
信任一个贼
《碟中谍6》预计明春开拍
特工偷信
书桌上的小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