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改良的成角折顶手法复位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的效果评价

2018-11-07刘绍海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7期
关键词:成角夹板前臂

刘绍海

(重庆市忠县中医院,重庆 404300)

尺桡骨远端双骨折患者多为儿童和青少年。此病患儿可出现腕部肿胀、疼痛、畸形等症状,可严重影响其前臂的功能[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法复位技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此病患儿进行治疗。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用改良的成角折顶手法复位技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重庆市忠县中医院收治的93例尺桡骨远端双骨折患儿。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儿分为A组(46例)和B组(47例)。在A组患儿中,有男19例,女27例;其年龄为3~12岁,平均年龄为(6.15±2.06)岁;其中,左前臂和右前臂发生骨折的患儿分别有18例和28例。在B组患儿中,有男21例,女26例;其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为(5.95±2.35)岁;其中,左前臂和右前臂发生骨折的患儿分别有20例和27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用改良的成角折顶手法复位技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对B组患儿进行治疗,方法是:协助患儿取坐位,使其患肢保持在身体的前侧。两名助手分别握住患儿患肢的腕部和肘部,进行平稳且持续的牵引(牵引的力度要适当,不可过于用力),以缓解患儿的疼痛感,并初步矫正其骨折端短缩及成角畸形的情况。医生用双手的拇指抵住患儿骨折近端的背侧,用双手的其余四指托住患儿骨折端的掌侧。助手将患儿骨折的远端慢慢向背侧上提,此时医生要将双手的拇指置于患儿骨折的近端,并逐渐将骨折的近端向掌侧下压,从而进一步加大其骨折的成角。待患儿骨折的成角达到一定程度后,医生用双手的拇指缓慢将患儿骨折的远端向前推挤,使骨折的远端向前滑动。待感知到患儿骨折远端和近端的骨皮质相对后,应将双手的拇指迅速滑移到患儿骨折远端的背侧,并令助手将患儿骨折的远端骤然向下反折,同时医生用双手的拇指将患儿骨折的远端迅速向掌侧按压,并将其骨折的近端迅速上提,完成合骨。若完成合骨后患儿的骨折端仍存在轻度的背侧移位,医生应用双手的拇指按照自掌侧向背侧的顺序推顶患儿桡骨的近端,并用双手的其余四指扣住患儿桡骨远端的背侧,同时令助手对患儿的腕关节进行牵引,使其腕关节呈极度掌屈的姿势,从而纠正其骨折端的背侧移位。若患儿的骨折端存在侧方移位,医生可用拇指对患儿骨折端的桡侧或尺侧进行推挤,使其骨折端完全复位。最后,医生用双手自患儿骨折端的掌背侧和尺桡侧挤压其下尺桡关节,并令助手让患儿的腕关节进行掌屈和尺偏运动,以便更好地恢复患儿腕关节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复位成功后,用棉垫对患儿的骨折端进行包绕,用小夹板对其前臂进行固定(在此过程中需确保中立板保持在中立位上),用三角巾对其前臂进行悬挂,使其肘关节保持屈曲90°的姿势。在手术当天可指导患儿适当地活动其患侧的手指,术后3周去除中立板,并指导患儿进行腕关节的掌屈、背伸等锻炼。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A组患儿进行治疗,方法是:对患儿进行全身麻醉,在其尺桡骨的背侧做一个4~5 cm的纵行切口,充分暴露其骨折端(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保护其骨膜)。对患儿的骨折端进行牵引和挤压复位。复位成功后,用弹性髓内钉对其骨折端进行固定。最后冲洗其术区,缝合其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1)术后,采用Anderson功能评判标准评价两组患儿骨折端的复位效果。此评判标准将两组患儿骨折端的复位效果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优:术后,患儿肘关节和腕关节不存在活动障碍。良:术后,患儿肘关节和腕关节存在轻度的活动障碍。差:术后,患儿肘关节和腕关节存在中重度的活动障碍。优良率=(优的例数+良的例数)/总例数×100%。2)术前及术后3 d,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值为0~10分)评估两组患儿疼痛症状的严重程度,患儿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疼痛症状越严重。3)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腕关节功能C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满分为10分)评估两组患儿腕关节的功能,患儿的评分越低表示其腕关节的功能越佳[2]。4)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1.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骨折端复位效果的优良率

两组患儿骨折端复位效果的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儿骨折端复位效果的优良率

2.2 对比手术前后两组患儿的VAS评分及Cartland-Werley评分

术前,两组患儿的VAS评分及Cartland-Werley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儿的Cartland-Werley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儿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且B组患儿的VAS评分低于A组患儿(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手术前后两组患儿的VAS评分及Cartland-Werley评分(分,±s )

表2 对比手术前后两组患儿的VAS评分及Cartland-Werley评分(分,±s )

注:*与同组术前相比,P<0.05;#与A组术后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VAS评分 Cartland-Werley评分术前 术后3 d 术前 术后1个月A 组 46 6.62±2.47 3.29±1.27* 7.17±2.07 2.18±0.64*B组 47 6.75±2.33 1.15±0.85*# 7.03±2.11 2.20±0.56*t值 0.261 3.861 0.323 0.161 P值 0.795 0.031 0.748 0.873

2.3 对比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后,A组患儿中有5例患儿并发切口感染,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87%(5/46)。术后,B组患儿中没有患儿出现并发症,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B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A组患儿(P<0.05)。

3 讨论

尺桡骨远端双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儿童在发生尺桡骨远端双骨折后,其骨折端可发生旋转、成角、尺桡侧移位及背向重叠移位等,从而可严重影响其前臂的功能[3]。对此病患儿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虽然可以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但对患儿造成的创伤较大,易损伤其骨骺,从而可影响其骨骼的正常发育[4]。而采用传统的手法复位技术与小夹板外固定术对此病患儿进行治疗,难以纠正其骨折端的复杂移位和背向重叠移位,复位的效果较差。本研究中,笔者采用改良的成角折顶手法复位技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采用改良的成角折顶手法复位技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对此病患儿进行治疗时,以其骨折端为支点加大其骨折的成角,待其骨折端的骨皮质相对后迅速对其骨折端进行反折复位,从而可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且能避免损伤其神经和血管。而术中所使用的小夹板符合人体的生理弧度,与患儿前臂的吻合度较高,因此可取得良好的固定效果,有助于防止患儿尺桡骨的远端发生分离[5]。

综上所述,用改良的成角折顶手法复位技术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双骨折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患儿腕关节的功能,减轻其术后的疼痛感,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成角夹板前臂
专利名称:一种钼丝夹持电磁退火炉
基于DFAD-FBS的自适应前臂骨折外固定护具设计
例说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或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方法
肩关节、肘关节及前臂活动范围
成角近段旋磨对严重钙化成角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价值
错在哪里
钛夹板应用于美学区引导骨组织再生1例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7例分析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