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桡足类种类组成与季节变化
2018-11-07刘孟宇
刘孟宇
(江苏省苏州环境监测中心,江苏苏州215004)
桡足类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纲桡足亚纲,是湖泊中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分鱼类的饵料,也是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1]。阳澄湖位于苏州城区东北,水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地[2]。目前,对浮游动物的研究已广泛开展,但对阳澄湖桡足类种类组成及其生物密度季节变化的研究尚少见报道[3-10]。本文调查了阳澄湖各湖区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空间分布,用季节更替指数[9]分析其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探讨空间分布与生物密度季节变化规律,为阳澄湖的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与水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根据阳澄湖各湖区环境,在阳澄湖设置3个采样点,分别是西湖中部的敞水区、中湖的近岸码头处、东湖的水草茂盛区,在空间上包含了阳澄湖桡足类生长的不同水体环境。采样时间为2015年至2017年每年的4月、8月与10月,代表春、夏、秋三个季节,在时间上保证对桡足类繁殖周期的覆盖。取样按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水和废水的生物监测方法部分进行。定性样品用13号浮游生物网采集,定量样品用玻璃采水器打水过25号浮游生物网过滤获得,用甲醛固定并浓缩后,在光镜下进行鉴定,依据《中国动物志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淡水桡足类》进行分类。
1.2 数据处理
对获得的阳澄湖桡足类鉴定结果进行分析,列出种类组成,计算三年各季度生物密度的平均值。采用季节更替指数分析桡足种类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之间的变化程度,R=m/M,R为季节更替指数,m为两个季节间不相同的种类数,M为两个季节的总种类数[9]。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类组成
阳澄湖三个采样点在2015—2017年的4月、8月、10月共检测到桡足类2目5科6属9种,及无节幼体。除去数量最多的无节幼体,成体中优势种主要是汤匙华哲水蚤、中华窄腹剑水蚤、北碚中剑水蚤和透明温剑水蚤,见表1。幼体占比为58%~65%,夏季成体较多,幼体比例较低。依习性,不同种类在季节中生物密度不同。在镜检中发现形态残缺、不能鉴定到种的个体,未计入研究结果中。在前期调查中,发现冬季桡足类成体较少,故未展开冬季的采样。
2.2 物种密度变化
三个点位中,生物密度均值最高为39.22 ind./L,出现在东湖的水草茂盛区,其次是18.67 ind./L,出现在西湖中部的敞水区,最低值为14.67 ind./L,出现在中湖靠近岸边的游船码头处,如图1所示。春、夏、秋三个季节中,生物密度,由春季4月向秋季10月递增,变化范围为15.44~31.22ind./L(图2)。
图1 阳澄湖桡足类生物密度空间分布
图2 阳澄湖桡足类生物密度季节分布
2.3 群落季节更替
根据季节更替指数,季节更替率在0.13~0.20,夏秋季之间群落更替较小,春夏与春秋之间群落更替较大。各个季节共有种类数为5~6种,三个季节均检出的种类数为6种及幼体,见表2。幼体不计入更替率计算。
表1 阳澄湖桡足类种类组成(单位:ind./L)
表2 阳澄湖桡足类群落结构季节更替
3 讨论
在种类组成上,阳澄湖的水域环境与长江中下游大部分淡水湖泊相似,从鉴定结果看,其桡足类群落结构与优势种类也与其他湖泊相似[1,4,6,7]。与桡足类种类组成丰富的淡水湖泊相比,阳澄湖的桡足类种类共9种及幼体,种类并不丰富。
在空间分布上,本次调查中,阳澄湖桡足类生物密度在不同湖体环境下差异明显。水草茂盛区桡足类密度最高,除了喜生长在水草中的种类外,桡足类幼体在该采样点位较多,可能是由于冬季休眠卵聚集在水草区而在春季开始生长为幼体。码头区桡足类最少,游船等人类活动干扰可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在季节分布上,春夏秋检出种有汤匙华哲水蚤、中华窄腹剑水蚤、北碚中剑水蚤、中华哲水蚤和广布中剑水蚤,夏秋检出种有透明温剑水蚤和指状许水蚤,春夏检出种有短尾温剑水蚤,夏季检出种有等刺温剑水蚤。桡足类生长繁殖受温度影响很大[7],以汤匙华哲水蚤为例,随水温升高,数量上升,但最适水温在秋季,夏季8月时27℃以上的水温使其数量较秋季低。春季阳澄湖桡足类生物密度最低,秋季最高。从季节更替指数来看,各季度种类变化较小,显示阳澄湖季节间水环境变化较小,水质较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