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心吊胆”交公粮
2018-11-07梁水源
梁水源
20世纪80年代,某地交公粮的场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对交统购粮都不会陌生。按照规定,农民每年须将所种的粮食按份额交公,也称交公粮。农村没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交公粮都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交到粮站。土地承包到户后,公粮则以家庭为单位上交。
20世纪80年代,随着土地承包到户,笔者的老家——福建厦门翔安,农民上交公粮以夏季花生为主,当时每家发一个公粮本,上交的数量按照人口计算。到了交公粮的日子,各家各户按照粮本写的公粮数称足了分量,左邻右舍相互吆喝一下,搭伙去交公粮。
1980年暑假,我和弟弟帮父亲一起去交统购粮。早晨5点多,父亲在肩上套根绳子拉着平板车,我和弟弟在后面帮忙推车,一路上连喘带歇赶到了乡粮站,一看,交公粮的人已经排成了长长的队伍,没办法,只有耐心等待。太阳出来了,满脸大汗等着交公粮的农民们,手里拿着草帽,一边扇着,一边互相打听情况。由于交粮的人太多,我们等到中午都没交上粮,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大地,粮站一棵树都没有,两边仓库的墙上还残留着白底红字的语录,显得有些刺眼。
中午又饥又渴,交公粮的时候,还要看粮站那些人的脸色。正式交粮之前,验粮员嘴里叼着“大前门”香烟,有时打开袋子验货,有时用一根铁锥子戳进袋子里,取出一些粮食来检验,然后定下等级。验粮员权力很大,排在我们前面有个农民的花生有些潮,杂质太多,被他要求倒在粮站的水泥地上再晒三个小时,并现场去除杂质后才能上交。看到这幕,弟弟赶紧向父亲要了几元钱去买了一包“大前门”香烟。
轮到我家交粮了,粮站那个把秤的工作人员坐在磅秤旁一把特大油布太阳伞下,嘴里叼着香烟,不停地喊着:“快点快点,我们快下班吃饭了。”我和父亲急忙把花生一袋一袋搬上磅秤,弟弟也及时递了根烟,他顺手接过香烟放在磅秤上的账本边,那里已经整齐地放了不少香烟了。“好了,搬下去吧。”过秤后还要将花生一袋袋地扛到仓库里去,管库员在门口大声催促:“朝上倒,朝里倒!”爸爸把花生一袋袋地往仓库里搬,上个几米高的台阶,打开袋口往下倒,之后再把管库员开的收条交到粮站会计窗口结算,一年的统购任务总算顺利完成了。
从粮站走出来,虽然很疲惫,但父亲还是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因为那年交粮的过程比较顺利,验粮员定的等级也比较满意。当然,如果从粮站走出来的农民是垂头丧气的,基本就是等级差或不顺利。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取消了粮食收购任务,农民从此不用再交公粮了,只要缴纳农业税就行了。2006年1月1日起,农业税也被废止,从此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交皇粮”历史宣告结束。现在,农民不但不用交公粮了,而且种粮还有补贴,可是我还是经常想起那时交统购粮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