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癫痫模型小鼠神经元及神经炎症的影响☆
2018-11-07孙影吴兴饶许志峰夏敏孔庆霞
孙影 吴兴饶 许志峰 夏敏 孔庆霞
大脑中的炎症介质在癫痫发生以及随之而来的合并症、癫痫的神经病理学中起着病因学作用[1-2]。 而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T)具有吞噬功能,并能分泌多种炎性因子参与中枢神经炎症的发生[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能够透过血脑屏障[4],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星形胶质细胞是否存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eceptor,GCSFR),G-CSF能否通过激活AST上的 G-CSFR从而减轻癫痫导致的炎症反应都尚未明确。因此,我们通过以下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与模型建立由山东鲁抗实验动物中心(生产许可证scxk鲁20140007)提供38只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0~25 g,均为6~8周龄。动物使用已通过山东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小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C57BL/6小鼠称重后腹腔注射溴化甲基阿托品(1 mg/kg,Sigma),30 min后腹腔注射匹罗卡品(300 mg/kg,Sigma)。根据改良Racine评分[5](对小鼠发作程度进行评估。将癫痫发作>4级,且持续发作1 h的小鼠纳入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组。小鼠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1 h 后,腹腔给予地西泮(7.5 mg/kg,上海旭东药业)终止发作。对照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P+G组,待癫痫小鼠终止发作后给予 G-CSF(10 μg/kg,Novus )皮下注射,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3 d。
分组:按照完全随机法将小鼠随机分成3组。A:对照组(Control组):实验动物仅用等药物体积生理盐水注射,共8只。B:匹罗卡品处理组(P组):实验动物腹腔注射匹罗卡品,共15只。C:匹罗卡品和G-CSF处理组(P+G组):实验动物腹腔注射匹罗卡品后皮下注射G-CSF,共15只。
每组随机抽取经药物处理3 d的小鼠(每组4只),待10%水合氯醛麻醉后,使用生理盐水、4%多聚甲醛灌注,断头取脑。将脑组织置于4%的多聚甲醛中4℃过夜固定,后放入30%蔗糖中进行脱水,待脑组织沉底后行连续冠状冰冻切片,得10 μm脑切片,-80℃保存备用。其余小鼠在麻醉下断头取脑,分离出海马组织储存于液氮中,直到用于Western Blot分析。
1.2 免疫荧光染色每组随机抽取8张冰冻切片4℃复温,山羊血清(中山金桥)室温封闭。封闭后滴加抗 G-CSF 抗体(1∶1000 ,Abcam,兔单克隆抗体)和自带荧光的抗GFAP抗体(1∶1000,Abcam,小鼠单克隆抗体,红色)混合液。4℃避光孵育过夜。 依次滴加荧光二抗(1∶500,Abcam,驴抗兔,绿色),DAPI。抗荧光衰减剂封片后,放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及图像采集。
1.3 尼氏染色随机抽取8张冰冻切片置于4℃冰箱中复温,依次放入60℃的0.5%甲苯胺蓝水溶液、70%酒精、100%乙醇和二甲苯溶液中。中性树胶封片,采用普通显微镜进行图像采集。
1.4 Western-Blot检测把冷冻的海马组织放入裂解缓冲液和PMSF(碧云天)混合液中,离心提取蛋白质。使用BCA蛋白质测定试剂盒(碧云天)测定蛋白浓度。通过12%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海马组织裂解的蛋白质(30 μg/泳道,bio-tanon),并转移到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上。5%脱脂奶粉室温封闭2 h。后使用抗 IL-Iβ 抗体(1:1000,Santa Cruz,兔单克隆抗体)浸泡,4℃过夜。滴加二抗(山羊抗兔IgG;1:5000 稀释; Santa Cruz)室温孵育 2 h。 通过 ECL发光液(Millipore)使蛋白条带可见。检测抗GFAP抗体(1:1000,Abcam,兔单克隆抗体)、抗 IL-6β抗体(1:1000,Abclonal,兔单克隆抗体)、抗 G-CSF抗体(1:1000 ,Abcam,兔单克隆抗体)时除一抗不同,其余实验步骤相同。所有实验至少重复三次。使用imageJ软件,通过光密度法量化条带,并且以β-actin(1:100000,Abclonal)相对密度作为内参表达。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三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使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绘图。
2 结果
2.1 癫痫动物模型30只小鼠经匹罗卡品处理后,26只小鼠出现了SE,概率为86.67%;SE过程中死亡7只,SE后死亡2只。在造模成功并且存活的17只小鼠中,随机抽取9只为P+G组,进行皮下注射G-CSF,未出现死亡。对照组小鼠均未出现SE和自发性癫痫发作。
2.2 G-CSF在脑组织中的表达使用免疫荧光双染技术鉴定G-CSF在小鼠海马中的表达。镜下可见G-CSF绿色荧光呈阳性(图1-A1),GFAP为红色荧光(图1-A2),细胞核为蓝色荧光(图1-A3),叠加后可见G-CSF与GFAP细胞核完全重叠(图1-A4)。
图1 免疫荧光双染技术检测G-CSF(箭头所示)在AST中的表达情况(400×)
2.3 尼氏染色结果镜下:Control组(图2-C)可见排列整齐、紧密、形态规则的大量尼氏小体(Nissl body),神经元胞体呈多角形。P组(图 2-P)CA1区典型神经病理学改变,包括神经元结构异常或丢失,核缩小,尼氏小体散在分布、排列紊乱,尼氏小体阳性细胞计数较C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G 组(图 2-P+G)注射 G-CSF 后明显改善海马CA1区的组织结构,尼氏小体阳性细胞计数较P组有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图2 尼氏染色。C为对照组,P为匹罗卡品组,P+G为经GCSF干预的匹罗卡品组。各组海马 CA1区神经元的表达(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Western BlotA图表示的是曝光条带,B图是根据曝光条带灰度分析后所做柱状图。可见P组 GFAP、IL-1β、IL-6的表达较 control组、P+G 组明显增高 (P<0.05);P组G-CSF表达明显高于control组 (P<0.05);P+G组 G-CSF表达高于 P组,在外源性G-CSF刺激下,海马神经元自分泌G-CSF 增加(P<0.05 )(见图 3)。
图 3 Western-Blot检测 GFAP、IL-1β、IL-6、G-CSF 在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C为对照组,P为匹罗卡品组,P+G为经G-CSF 干预的匹罗卡品组(*P<0.05,**P<0.01 )
3 讨论
G-CSF与G-CSF-R广泛分布于在哺乳动物脑内[6],可能通过其受体G-CSFR提高AKT的磷酸化,从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途径抑制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癫痫后神经元细胞的凋亡[7]。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了G-CSF在几种神经病理状态下的保护作用,包括抗凋亡、抗炎、刺激神经元生成等[8-9]。然而,尚未有研究调查G-CSF是否减弱TLE匹罗卡品模型至痫期SE诱发的AST异常增生和神经炎症反应等。
星形胶质细胞异常活化是癫痫的病理标志[10],在所有癫痫动物模型中均能观察到与癫痫活动相关的脑区中AST的异常活化[11]。研究表明[12-13]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发现注射G-CSF后活化的AST减少,脑损害程度也同时减轻。我们的实验在脑组织免疫荧光双标实验中证明G-CSF在AST上大量表达。对TLE模型小鼠连续3天行皮下注射G-CSF治疗后,AST较TLE模型组较少。可以说明G-CSF具有降低AST异常增生的作用。
炎症是癫痫发作起始和维持的基本因素,促炎细胞因子如IL-1β和TNF-α等已被证明可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和同步性,从而增加癫痫发作的几率[14]。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实验证明G-CSF降低SE小鼠海马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L-6的水平。同时,外源性G-CSF能够刺激海马神经元自分泌G-CSF,从而形成正反馈,进一步降低AST的异常增生和神经炎症反应。
综上所示,我们研究的G-CSF在癫痫小鼠星形胶质细胞中大量表达,并能降低脑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提示G-CSF可能参与癫痫的保护作用。因此G-CSF可能成为癫痫治疗的潜在新药,但相关实验还在逐步完善,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