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CT联合眼部B超对白内障术前眼底检查价值评估

2018-11-06米东明李晓琴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2期
关键词:白内障

米东明 李晓琴

【摘 要】目的:对白内障患者采取OCT与眼部B超 霞觳椋拦榔涫跚把鄣准觳榧壑怠!糎TH〗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98例白内障患者,共158眼,所有患者均进行B 超檢查、OCT 检查等术前检查,对比眼部B超、OCT及联合检查的眼底病变检出率。结果:OCT眼底病变检出29眼,检出率18.35%;眼部 B 超病变检出22眼,检出率13.92%;两者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OCT+眼部B 超眼底病变检出44眼,检出率27.85%;明显高于OCT及眼部 B 超单独检查,差异明显(P<0.05)。结论:OCT联合眼部B超进行术前眼底检查能够对眼底病变作出准确诊断,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并为术后视力评估提供依据。

【关键词】OCT;眼部B超;白内障

【中图分类号】

R71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2-213-01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疾,主要发病人群为50 岁以上中老年人,具有可逆性及可复明性等特点[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方案,术后恢复效果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恢复效果不理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术前存在眼底病变导致[2]。眼部B超是白内障术前检查的主要手段,但在眼底黄斑区细微病变方面,容易出现误诊、漏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黄斑区病变灵敏度较高,但受晶状体混浊影响,无法了解眼内情况。本文将对白内障患者采取OCT与眼部B超联合检查,评估其术前眼底检查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98例白内障患者,共158眼,其中,男性62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6.48±11.95)岁;单眼38例,双眼60例。纳入标准:(1)已经过确诊,符合白内障的诊断标准;(2)患眼视力均 <0.5,需要手术治疗;(3)入院后进行常规抗炎处理,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等,眼压正常;(4)无眼部疾病及外伤史;(5)已签署手术方案知情书,自愿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血糖控制不良、血压控制不佳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2)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患者;(3)有角膜病变、眼球结构异常患者;(4)有眼外伤、葡萄膜炎、青光眼等疾病患者;(5)临床资料不完整或配合度较差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常规全身检查、视力检查、眼压检查、人工晶 宥仁觳椤⒘严兜萍觳椤 超检查、OCT 检查等。(1)B 超检查:使用Philips iu22 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MHz。患者取仰卧位,依次进行依次检查,观察患眼是否存在眼底异常回声、血流信号等,测量玻璃体腔长度、晶状体厚度、眼轴等。(2)OCT检查:使用海德堡 Spectralis OCT,扫描深部2.0 mm,分辨率为 5 m,光源870nm,速度4000A 扫描/秒。检查前进行散瞳,使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检查视网膜、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后部玻璃体界面等,患者面向眼底摄像机,保持头部稳定;检查者选择测试条件,观察患者检查部位,在进行扫描、照相、记录。对视网膜结构进行3D 重建,观察病变区域,判断是否存在黄斑病变。

1.3 评价标准 对比眼部B超、OCT及联合诊断的检出率[3],包括黄斑水肿、黄斑前膜、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劈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检出率等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晶状体厚度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本组98例(158眼)白内障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白内障类型:老年性白内障54例(84眼),并发性白内障28例(45眼),代谢性白内障16例(29眼)。患眼平均晶状体厚度(4.67±0.78)cm;健侧(4.20±0.35)cm,差异明显(P<0.05)。患眼平均玻璃体腔长度(17.04±3.70)cm,健侧(15.94±1.69)cm,差异明显(P<0.05)。

2.2 眼底病变的检出情况对比 OCT眼底病变检出29眼,检出率18.35%;眼部 B 超病变检出22眼,检出率13.92%;两者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OCT+眼部B 超眼底病变检出44眼,检出率27.85%;明显高于OCT及眼部 B 超单独检查,差异明显(P<0.05);见表1。

3 讨论

3.1 白内障患者术前眼底检查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老年白内障患者数量明显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以往有调查显示[4],我国50岁以上中老年人患有白内障比例为23.31%,7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比例高达63.20%。随着白内障手术治疗技术的发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与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成为白内障手术最常用的术式,临床实践表明,该治疗方案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但另一方面,研究发现[5],尽管白内障手术技术有了极大的突破,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差,判断可能与术前存在眼底疾病有关。以往有研究显示[6],单纯白内障患者得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伴有眼底疾病的白内障患者。约29%的白内障患者在进行超声乳化治疗时能够被发现合并眼底病变。

研究认为,黄斑区病变对术后恢复效果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在进行超声乳化摘除时,超声能量及前房操作会对视网膜造成一定损伤,而黄斑部结构异常患者,对病理因素抵抗能力更差,在治疗时,可能引起病情加重。老年性黄斑病变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干性黄斑病变会引起中心视力减退,湿性黄斑病变则会引起神经上皮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对视力影响更大,因此,如果不能在术前排查黄斑病变,则会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也是影响患者视力的常见因素,病变早期可能引起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后期则可能引起视网膜脱落、玻璃体机化等,严重可引起失明。由此可见,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术前眼底检查,及早发现眼底病变,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对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作出准确的预后判定。

3.2 眼部 B 超与 OCT 在白内障术前眼底检查中的价值 眼部 B 超是术前眼底检查的常用手段,能够利用声波穿透混浊的屈光间质,显示眼球后部结构影像,能够发现严重的黄斑区病变,且不受患者配合度的影响,在眼科临床上应用广泛。但该检查方法也存在明显弊端,例如,眼位定位不准,无法准确定位黄斑区位置,轻微黄斑病变漏诊率极高。

OCT是一种非损伤性影像学检查技术, 能够发现视网膜组织微小病变,显示病变位置及层次,对黄斑前膜、黄斑水肿、黄斑裂孔等黄斑区病变检出率极高.

参考文献

[1] 宋五德,吴玲.OCT和前置镜在白内障患者术前黄斑病变检查中的诊断价值[J].上海医药,2017,(1):52-54.

[2] 刘琳,郑华,李妮, 等.3D-OCT对白内障术前黄斑病变的诊断价值[J].国际眼科杂志,2017,(9):1765-1767.

[3] 何小平.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前OCT检查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8,(5):54-55.

[4] 姜蓉.眼底OCT检查在白内障术前检查黄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7,(10):348.

[5] 李艳萍,易敬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联合眼部B超在白内障术前眼底检查中的价值[J].医疗装备,2016,(23):41-42.

[6] 郑建美,林新霖,魏巍丽.超声联合OCT检查在白内障术前检查的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7,(33):70-71.

猜你喜欢

白内障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临床探析
有些白内障还需多病同治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46例临床治疗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白内障复明术手术室护理体会
超声检查在外伤性白内障及老年性白内障对比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复明片在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糖尿病中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