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纯静脉麻醉患儿麻醉复苏期的观察和护理

2018-11-06杨艾玲姚雪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2期
关键词:躁动

杨艾玲 姚雪

【摘 要】目的:在单纯静脉麻醉患儿麻醉复苏期采取护理干预,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 ?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患儿,所有患儿均采取单纯静脉麻醉。根据麻醉复苏期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采取全面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儿复苏期无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度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复苏期并发症为4.44%,对照组为20%,差异明显(P<0.05)。结论:应对单纯静脉麻醉患儿加强护理干预,确保患儿安全度过麻醉复苏期。

【关键词】单纯静脉麻醉;麻醉复苏期;躁动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2-163-01

静脉麻醉是臨床上常用的麻醉手段,具有诱导迅速、无刺激性、无污染、操作方便、苏醒较快等特点,包括静脉基础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麻醉等。单纯静脉麻醉主要应用于短小手术、诊断性检查、体表手术等[1]。与其他年龄段患者相比,小儿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发生率最高,主要表现为定向障碍、哭闹、严重的烦躁不安等。同时,由于患儿缺乏自我控制及调节能力,在陌生环境下,会出现激动、害怕等情绪,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确保患儿安全度过麻醉复苏期,本文将在单纯静脉麻醉患儿麻醉复苏期采取护理干预,并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患儿,所有患儿均采取单纯静脉麻醉。根据麻醉复苏期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男性27例,女性18例,平均(3.46±0.57)岁,体重(14.76±1.15)kg,身高(93.74±4.43)cm,手术时间(30.64±8.75)min;手术类型:整形手术12例,眼科手术11例,耳鼻喉科13例,泌尿科手术9例。对照组45例,男性26例,女性19例,平均(3.52±0.63)岁,体重(14.68±1.22)kg,身高(93.54±4.12)cm,手术时间(30.32±8.18)min;手术类型:整形手术11例,眼科手术9例,耳鼻喉科14例,泌尿科手术11例。已排除发育不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感染、 麻醉前烦躁等患儿。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使用氯胺酮(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820)单纯静脉麻醉。麻醉复苏期,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采取全面的护理干预,包括病情监测、安全管理、呼吸道管理、体温护理、液体管理、并发症预防等。

1.2.1 病情监测 患儿进入麻醉复苏室后,给予常规吸氧,氧流量为1~2 L/min,对患儿进行体征监测,观察并记录患儿意识状态、呼吸频率、皮肤黏膜颜色、皮肤温度、肌张力等,每15min记录一次。与医生、麻醉师沟通,了解患儿手术情况、麻醉情况以及输液情况,做好交接工作。发现患儿出现寒战、躁动、意识不清楚等症状时,立即告知医生处理。发现患儿苏醒,应立即观察其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伤口渗血、四肢活动障碍等。观察患儿引流液情况,保持管道畅通。要求护理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加强巡视,确保能够及时应对危急情况,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1.2.2 安全管理 患儿在复苏期容易出现哭闹、躁动不安、目光呆滞等精神症状,为避免患儿躁动坠床, 应使用带有床栏的床,适当约束固定四肢,但应注意松紧适宜,避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根据患儿情况,必要时可采取大单包裹法进行约束。做好各种管道固定,防止管道脱出。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保持动作轻柔,对患儿进行柔声安慰及安抚,减轻患儿的恐惧与焦虑,指导家属配合工作。

1.2.3 呼吸道护理 患儿呼吸道分泌旺盛,生理特点独特,麻醉时分泌物增多,容易阻塞呼吸道,引起严重并发症。应加强对患儿的呼吸道护理,取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一侧,避免呼吸道抑制,保证呼吸顺畅。严密监测患儿的血氧饱和度,适当进行吸痰,解除呼吸道抑制,吸痰时应注意避免损伤黏膜,观察患儿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患儿麻醉清醒后,应帮助患儿有效咳嗽排痰。

1.2.4 体温护理 患儿体表散热较快,体温波动较大。研究发现[2],年龄低于1岁的患儿容易出现体温下降,年龄大于1岁的患儿容易出现体温升高。应使用电子温度计测直肠温度,减少客观因素的干扰。严格控制室内温湿度,温度24~26℃为宜,湿度50%~60%为宜。冬季时可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维持患儿体温,注意热水袋水温在50℃以下,防止烫伤患儿。患儿提升升高时,应进行物理降温,例如使用冰敷、温水擦浴等。体温高于38.5℃时,应使用药物降温。观察患儿的皮肤状态,出汗时应及时更换衣物,预防压疮。

1.2.5 液体管理 与成人相比,小儿水代谢较快,且脱水状况耐受性差,在麻醉复苏时期,应注意维持静脉输液,补充术前及术中流失体液,严格控制输注速度,预防心衰竭和肺水肿。输液时应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避免损伤血管。

1.2.6 预防并发症 及时清除患儿呕吐和分泌物,确保气道通畅,观察呕吐物及分泌物性质,呕吐严重患儿应适当使用镇吐药,及时更换污染衣被,预防感染。观察患儿是否出现苏醒延迟,严密观察残余药量作用。保证合理且充分的镇痛,避免由于疼痛发生躁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允许患儿母亲陪同,鼓励母亲进行语言安抚,可适当播放小儿喜欢的轻音乐。

1.3 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的复苏期躁动发生情况[3],使用5 分躁动分级法,1~2分为无躁动,患儿为平静睡眠或清醒平静状态;3分为轻度躁动,患儿易怒易激惹;4分为中度躁动,患儿哭喊且难以安慰;5分为重度躁动,定向障碍。对比两组患儿的麻醉复苏期并发症[4],包括呼吸抑制、喉痉挛、舌后坠、低氧血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复苏期躁动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复苏期无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度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麻醉复苏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中,出现低氧血症1例,舌后坠1例,发生率4.44%;对照组中,出现低氧血症2例,呼吸抑制2例,舌后墜1例,喉痉挛1例,寒战2例,恶心呕吐1例,发生率20%;X2=5.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麻醉复苏期躁动是指患者使用环丙烷、氯胺酮等麻醉后,在复苏期出现过度兴奋现象,包括语无伦次、无意识动作、哭喊、呻吟、定向障碍等,是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与成年人相比,小儿复苏期躁动发生率更高。研究认为[5],小儿复苏期躁动可能与年龄、手术类型、疼痛、术前焦虑、吸入麻醉药物等因素有关。小儿年龄较小,心理及生理发 形闯墒欤阅吧肪炒嬖诳志逍睦恚堑贾赂此掌谠甓闹匾颍虼耍? ~ 5 岁是最易发生复苏期躁动的年龄阶段。同时,与其他手术类型相比,眼科和耳鼻喉科手术复苏期躁动发生率更高,可能与窒息感、眼部覆盖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认为[6],疼痛可引起躁动等行为学表现,应对患儿进行术后镇痛镇静处理。此外,存在术前焦虑状态的患儿,复苏期躁动的发生率较高,应对患儿进行术前安抚。研究发现,对患儿进行充分的心理辅导,模拟练习手术室环境和手术流程,缓解其焦虑和恐惧心理,其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本次研究中,主要使用氯胺酮单纯静脉麻醉,氯胺酮是一种N-甲基天冬氨酸受体阻断剂,具有镇痛、镇静效果,且呼吸抑制作用较轻,能够预防小儿术后躁动。在麻醉复苏期,分别对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及全面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复苏期无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度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复苏期并发症为4.44%,对照组为20%,差异明显(P<0.05);提示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复苏期躁动发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苏醒质量。有研究发现,麻醉复苏期间低体温可能引起肝代谢减慢、苏醒延迟、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在护理时,应采取多模式联合保温措施,促进其体温回升,减少热量丢失,加速麻醉药物代谢。

结综上所述,应对单纯静脉麻醉患儿加强护理干预,确保患儿安全度过麻醉复苏期,避免出现复苏期躁动及其他并发症,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曾凡颖,郭锐,康露花, 等.全凭静脉或七氟醚麻醉对小儿日间手术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及护理策略[J].临床医药实践,2018,(1):69-71.

[2] 龚丽芳.探讨口咽部手术患儿安全过度麻醉复苏期的护理方法[J].中外医学研究,2016,(36):107-108,109.

[3] 曾晓燕,李正芬.丙泊酚预防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剂量探讨[J].山东医药,2017,(33):96-98.

[4] 陈丽丽,赵艳君,王子豪, 等.麻醉复苏期不同保温护理干预对泌尿外术后低体温患儿的效果评价[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11):1484-1487.

[5] 朱孝中.小儿麻醉诱导期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J].心理医生,2017,(29):70-71.

[6] 吴孟航,刘岩,廖天治, 等.镇静镇痛及安抚在小儿术后麻醉复苏期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7,(2):223-226.

猜你喜欢

躁动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姿态
Give Mea Girlat Age Eighteen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初春或更深的呼吸
躁动与淡定
中医揉按及穴位按摩在全麻老年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应用及效果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七氟烷全麻下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