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崇焕之死

2018-11-06聂作平

同舟共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后金袁崇焕皇太极

聂作平

在崇祯时代担任高级官员——尤其那种独当一面的高级官员——并非一件愉快的事。

列举崇祯朝非正常死亡的高级官员,那一数字远远高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代。比如熊廷弼、王化贞、杨镐、杨鹤、杨嗣昌……他们要么死于当权者制造的冤狱,要么死于崇祯一纸诏书,要么死于畏罪自杀。

但与袁崇焕相比,上述官员的死已经算得上非常体面,非常人性化了。

【最有名的凌迟受刑者】

说及袁崇焕冤死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个血腥的词语:凌迟。

所谓凌迟,民间称为千刀万剐。要言之,就是把受刑人绑在柱头上,由刽子手用锋利的小刀,把他身上的肉一小片一小片地割下来。至于这个倒霉的受刑人到底该挨多少刀,这要由有权决定他命运的人发话。

作为一种刑法,凌迟始于五代,那时一般是八刀到一百二十刀;延至朱明,升级到一千刀到三千刀。血肉之躯要承受一千刀甚至三千刀才死,这需要刽子手精湛的技术。

考诸史籍,历史上最有名的凌迟受刑者大概要数以下三人:

一是明朝大太监刘瑾。刘瑾被判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分三天完成。第一天凌迟了三百五十七刀,第一刀从胸部开始,首先割下乳头。晚上,刘瑾被押回监舍,居然还喝了两碗粥。

二为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受刑时,部将连连惨呼,原本一声不吭的石达开叹息说:怎么就不能忍受这片刻的痛苦呢?你想想,要是我们把他们抓住,还不是同样处置!说罢,不发一言,任由刽子手将他的肉一块块割掉。

三就是袁崇焕。

悲剧发生在1630年,即崇祯三年。从逮下诏狱到绑赴刑场,其间长达九个月。这九个月的时间足以说明,崇祯一开始可能并不打算把这位久镇辽东的名将处死,更没想处以凌迟。

但最终袁崇焕不仅被处死,而且是极为残酷的凌迟,这又说明,崇祯对袁崇焕的仇恨已达极点——仅仅消灭他的肉体,已难消解这位寡恩君王的心头之恨,袁崇焕必须死得很痛苦很难看,崇祯才会稍稍释然。

霜风凄紧的农历八月,北京城一派肃杀,凌迟袁崇焕的消息早就不胫而走。多次遭受后金军队骚扰的北京民众,无不欢呼雀跃,在他们看来,袁崇焕这个引狼入室的汉奸终于要遭到应有的惩罚了——袁崇煥是被加以勾结后金、阴谋叛逆的罪名被捕的。

《明季北略》对袁崇焕受刑记载了两个细节,那是两个令人感慨万千的细节:

其一,袁崇焕被凌迟到皮肉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

其二,“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也就是说,这位在辽东为大明王朝呕心沥血的英雄,最终被他所保卫的同胞一人一口吃掉了。

【优秀的实干家】

就像明朝大多数官员一样,袁崇焕也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他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同年被授福建邵武知县。《明史》称他“为人慷慨富胆略,好谈兵……以边才自许”。

在偏僻的邵武,每遇退伍老兵,他一定拉上人家谈谈边塞之事。由于御史侯恂举荐,知县袁崇焕调入京城担任兵部职方主事,相当于国防部里掌管疆域图籍等情报的处长。

有两件袁崇焕的轶事,能看出他的处世方式:

其一,天启二年,刚被提拔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广宁战役中明军大败,朝廷商议派人守卫山海关。袁崇焕得知后,单骑前往山海关明查暗访。由于没给首长请假,部里竟不知道这位主事上哪去了,家人当然也不知道。过了段时间,袁回来向首长表示:给我军马钱粮,我足以守卫此关。

其二,努尔哈赤去世时,身为宁远前线最高指挥官的袁崇焕不经朝廷授权,自作主张派人前往吊唁。究其实质,虽是想借机刺探敌情,但后金毕竟是大明敌人,没有朝廷命令而擅自互通往来,犯了大忌。

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袁崇焕是一个优秀的实干家,一个行动主义者。这个行动主义者富于理想和激情,却往往为了理想而置游戏规则于不顾。作为体制内的高级官员,他喜欢独行专断,机杼自出,凭借他的才华和一腔报国激情,也的确干出了一番成绩。

但他并不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他是个刚愎自用的人,而恰好他的主子崇祯,同样也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

两个刚愎自用的人成为上下级,当外在形势紧张时,他们或许有短暂的合作蜜月,然而这蜜月注定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互相猜忌一定会随着时日的流逝而潜滋暗长,而潜滋暗长的猜忌,注定有一天会酿成不可避免的悲剧。

【平辽之“五年计划”】

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七月,经过几十天的长途跋涉,袁崇焕从家乡来到京城,崇祯立即在平台召见,并十分谦虚地向他请教治辽策略。其情其景,好比一个手里握有大量资金的投资者,急于找一个懂经营的人出任职业经理人,由他来打理公司——双方都有共同需求,故而一拍即合。

然而,此次平台召问,再次暴露了袁崇焕的性格弱点,他不假思索的豪言壮语,成为日后遭受极刑的诱因之一。

崇祯礼貌地和袁崇焕略事寒暄后,就迫不及待地说:建部(指后金)跳梁已有十年,封疆沦陷,辽民涂炭。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袁崇焕回答:所有方略已另写奏本。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于万里之外,倘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全辽可复。

这肯定是第一个被朝廷上下视为能吏的人,在崇祯面前为平定辽东定下日期。一听说只要五年时间就能化解辽东大麻烦,被汹汹天下搞得焦头烂额的崇祯喜悦溢于言表,一旁陪同接见的内阁重臣们也莫不欢欣鼓舞。

然而,也有人对“五年计划”表示怀疑,此人就是职位低下的兵科给事中许誉卿。他趁崇祯接见中途休息的间歇,悄悄问袁崇焕:你说五年可以平辽,到底有些什么胸有成竹的方案?袁的回答大出许誉卿的意料,他竟然不假思索地吐出五个字:“聊慰圣心耳!”也就是说,袁崇焕的五年计划,仅仅是为了宽慰崇祯。许誉卿大为震惊,提醒袁崇焕说:皇上英明之极,你岂可浪对?到时按期责功,你怎么办?

这时,袁崇焕后悔了,刚才牛皮吹大了,皇上真以五年为期,到时没能复辽,拿什么交待?

当崇祯再次回到平台时,袁崇焕立即对五年计划提出了相当的条件:第一,要户部保证钱粮;第二,要兵部保证武器;第三,要吏、兵二部保证给他用人上的主动权。

对这些近乎苛刻的条件,崇祯一一应允,并进一步赋予了袁崇焕便宜行事之权,赐给他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正是这把望而生畏的尚方宝剑,后来断送了袁崇焕性命,也在某种意义上断送了大明江山。

【处置毛文龙失当】

曾亲历甲申之变的明季文人张岱,在著作里对这次平台召问和袁崇焕的悲剧性格作过深入剖析,他写道:

袁崇焕短小精干,形如小猱,而性格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着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

评价略嫌刻薄,却基本符合真相。知识分子出身的袁崇焕尽管久在沙场,过着铁马甲衣的行伍生活,但仍然具有知识分子夸夸其谈、好为大言的特性。

这样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无可置疑,对所负责任也竭尽全力。总之,就人品而言,他们基本无可挑剔,但談起天下就涕泗纵横的慷慨激昂,却无法掩盖一个铁定事实:那就是他们往往有志大才疏的嫌疑。他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忠心与赤诚能够挽狂澜于既倒,却不知道大厦将倾时已是独木难支。

更何况,手捧尚方宝剑远赴辽东的袁崇焕面对的是一个极其麻烦的烂摊子。首先是钱粮。几乎横贯了晚明军史的主线就是缺饷的士兵哗变、逃亡。就在袁崇焕赶往辽东时,辽东最高行政首长毕自肃和总兵朱梅,被缺饷四个月的士兵抓住后打得血流满面。毕自肃又气又怕,愤而上吊自杀。

袁崇焕到任后,朝廷的确拨发了部分军饷,但与巨大的开支相比,仍属杯水车薪。袁崇焕不得已向崇祯上书,要求把内帑用于辽事。但他的提议根本没被崇祯采纳,反而在崇祯心里投下了第一道不满的阴影。其次是坐大于皮岛的毛文龙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处理毛文龙的轻率与专断,对袁崇焕后来的悲剧命运起过重大作用。

皮岛地处海上咽喉之地,当明军在辽东的几座重镇相继失守后,皮岛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应当说,毛文龙尽管有杀良冒功的行径,但他治理的皮岛对后金仍是极大牵制。

但坐镇一方时间长了,毛文龙变得骄横不法。

其一,他几乎把皮岛驻军变成了毛家军。军中担任要职的,大多是他的子侄或义子,将领全部姓毛;其二,他虚报兵额二十万,其实不到五万,其他十几万人的军饷,大多落入他的私囊;其三,他利用皮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向来往商船征税,而这并没得到朝廷授权。

袁崇焕对毛文龙的这些不法情况了如指掌,并且,这位有“道德洁癖”的忠臣在没有正式接触毛文龙前,就已定下了应对之策。

在京期间,阁臣钱龙锡和袁崇焕谈天,问及如何处理和毛文龙的关系,袁崇焕说: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作为全权处理辽东事务的最高指挥官,袁崇焕在赴任之前,就画地为牢式地定下了对付毛文龙的简单处理方法。

不难看出,驱使他这样做的,不是个人私利,而是个人道德好恶。他看不惯毛文龙骄横不法,更看不惯毛文龙对朝廷阳奉阴违。

但无论如何,毛文龙罪不至死。更何况,大敌当前,毛文龙乃是独当一面的大员。

对付毛文龙一事,充分体现了袁崇焕的智谋。可惜的是,这智谋对付的不是虎视眈眈的后金,而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袁崇焕对毛文龙动了杀机,为了麻痹他,主动给他送上一批军饷。紧接着,以阅兵为名,深入皮岛。

袁崇焕当众宣布毛文龙有十二大罪。不论是现在的我们还是比袁稍后一点的明清人看来,这十二大罪真正沾得上边的不过二三条而已,其他大多是捕风捉影。更何况,真要处死一个高级将领,只要有一条坐实的大罪就行了,何苦拼凑这么一大堆?

过多的罪名反而暴露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罗织者生怕罪名不够充足,理由不够充分。

毛文龙当天即遭斩首于帐前,死在他苦心经营十年的皮岛上。毛的部众被袁崇焕整编,毛家军从此不复存在。

虽然此前赐予了袁崇焕便宜行事的尚方宝剑,但袁崇焕竟在不作任何汇报的情况下,擅自处死一名被朝廷和崇祯本人均认可的高级官员,这不仅是简单的越权,简直是擅作威福的草菅官命。

然而,崇祯也有他的苦衷。既然刚把辽事全盘托付给袁崇焕,把袁崇焕确定为力挽狂澜的不二人选,那么,追究处死毛文龙之罪,不但毛文龙已死无济于事,反而有可能影响五年大计。也就是说,当崇祯迫不得已下诏对袁崇焕表示赞许时,这位君主的内心有一条基本底线,那就是袁崇焕必须兑现五年平辽的诺言。

如此,袁崇焕把自己推上了绝路。不要说五年平辽,即使五年内守住辽东,不让后金进一步渗透都得打大大的问号。

袁崇焕在请出“尚方宝剑”斩毛文龙前,曾当着众人向京师方向叩首请旨:臣今天诛毛文龙以严肃军纪,将领中再有如毛文龙者,必将同样处置。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也像臣斩毛文龙那样斩臣吧。

后来的事实证明,袁宗焕不仅被崇祯所杀,而且比毛文龙死得更惨。史家谈迁总结说,袁崇焕杀毛文龙乃是“适所以自杀也”。

【皇太极的离间计】

当袁崇焕处心积虑地解决毛文龙时,后金抓住这一时机,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绕开袁崇焕防守的宁远和锦州,从辽西经蒙古地面,由明军薄弱地带入侵。

直到皇太极越过喜峰口长城兵临距北京只有两三百里的遵化,袁崇焕才如梦初醒,急忙率主力增援。

这时的北京早已人心惶惶。崇祯二年十一月初四,也就是袁崇焕星夜驰往关内的前一天,山海关总兵赵率教为免北京被围,在遵化与皇太极激战,不幸战败而全军覆没。

次日,也就是袁崇焕大惊之余入关那天,遵化守军崩溃,巡抚王元雅自杀,副总兵朱来同等人弃城逃跑,总兵朱国彦与夫人一同自杀。

几个月前,袁崇焕信誓旦旦,刚愎而多疑的崇祯正是看在这一点上,才对袁崇焕冒失诛杀毛文龙不加计较。而今,不但平辽成泡影,后金大军竟兵临城下,崇祯气恼之余,还多了一种被欺骗的愤怒。

崇祯一面起用孙承宗守卫京师,一面下令调外地军队勤王。事已至此,如果袁崇焕能够及时打退皇太极,估计崇祯虽然仍对他心怀不满,但不至于撤职,更不至于下狱。

可怕的是,袁崇焕一不小心又犯了个错误——导致他犯错的,不是能力,而是忠心。

当是时,京城已有谣言,说皇太极此次入侵,是袁崇焕暗中降了后金。

袁崇焕星夜赶往京城,本应在京城以外和后金决战。没想到他怕北京有失,径率大军直抵京师门外,并要求入城。

早就对谣言半信半疑的崇祯自作聪明地认为,袁崇焕果然没有和后金决战的意思。手握重兵的大将要求深入京城,多疑的崇祯哪里信得过?就袁崇焕而言,他以为自己是十足的忠誠,是为君王考虑;而就崇祯和朝廷大臣而言,袁崇焕不在城外退敌,却想率军入城,谁能保证他和后金没有瓜葛?

再者,不少皇亲国戚和太监都在城外修有别墅,这些别墅大多遭到后金的洗劫和焚毁,他们没法找后金讨说法,却可以迁怒袁崇焕:这就是你袁崇祯引狼入室的后果啊!

这时,皇太极仅仅套用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并不高明的离间之计,就使袁崇焕从封疆大吏一落而为阶下之囚。与其说这是皇太极的高明,不如说是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原本就是镜花水月。

【君王与大臣的博弈】

崇祯没有立即对袁崇焕动手,这倒不是他相信袁崇焕,而是后金军队还在北京城外。

崇祯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在平台召见袁崇焕。一年多以前,他在这里和袁崇焕第一次见面,现在是第二次。

袁崇焕此时也深知处境不妙——当然,他肯定不知道皇太极的反间计,而是自己曾在这里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没想到现在后金兵临城下。

为求自保,他极力向崇祯和其他大臣渲染后金如何强大,如何势不可挡。他甚至向其他大臣说,满洲人此来是想做皇帝,已选定在某天登基了。

如此犯禁的话由袁崇焕说出来,在场的户部尚书毕自严惊得张口结舌。

袁崇焕之所以如是说,并不是他惧怕后金,而是希望藉后金的强大胁迫朝臣们向崇祯提出议和,争取缓冲时间以备战。如此一来,五年平辽的宏伟计划也许就不会再有人去追究了。

然而,已经对袁崇焕和后金有密约半信半疑的崇祯顾左右而言他。

深究君王与大臣的关系,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其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妙。他们之间也是一场博弈,只是这场博弈往往被喷上了忠诚和贤明之类的油彩。

尽管已对袁崇焕心生恶念,但崇祯在平台召见时仍然做出和蔼可亲的样子,还把身上的貂皮大衣脱下来,亲自给袁崇焕披上。

中国历史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细节就是主子脱下衣服给臣子披上,而臣子除了感恩戴德,那就是暗暗下定决心,要为主子流尽生命中的最后一滴血。

总而言之,主子们那件名贵的衣服,最终都获得了难以用金钱计算的回报。

【余声】

仅仅过了几天,当崇祯安排好接替袁崇焕的人选后,这位和蔼可亲的人君一下子变得声色俱厉:十二月初一,袁崇焕被召进宫,依然是前两次召见的平台。这是他和崇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当袁崇焕来到平台,崇祯直截了当地问他和皇太极之间有何密约?密约原本就是不存在的莫须有的东西,袁崇焕一下子有点摸不着头脑,无言以对。

崇祯却以为袁崇焕默认了,指责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引皇太极进犯京城、指使手下人射伤满桂。崇祯越说越激动,不容袁崇焕分辩——事实上,震怒中的皇帝不可能听得进任何形式的分辩。

这位暴怒的君主下令:着锦衣卫拿掷殿下!

接下来,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明末大悲剧:崇祯下旨,将袁崇焕依律磔之;至于其妻子,崇祯将她们和袁崇焕的兄弟一起,流放两千里以外。

那场大快人心的凌迟就这样发生了。

当袁崇焕在刽子手冷漠无情的刀锋声和看客们兴奋的斥骂声中,慢慢承受死的煎熬时,大明帝国的毁灭已经不远了。

许多年过去了,作为胜利者的后金向天下宣布了袁崇焕与皇太极密约的真相。这时,已经习惯了清朝统治的民众才隐约想起:曾经,有一位叫袁崇焕的忠臣,他为日薄西山的帝国无辜断送了性命,却依然没能挽住帝国坠向深渊的车轮。甚至,就连他那身饱经风霜的皮肉,也被他保卫的民众一块接一块地吃下肚去。当英雄绝望死去,民众却齐声痛骂:狗汉奸,你也有今天……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后金袁崇焕皇太极
袁崇焕:夸下的海口,用性命买单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袁崇焕的籍贯
大汗已逝各自飞
先生冷吗?
一梦前尘念三生
浅谈明与后金战争的攻守异变
北陵石马和石骆驼的由来
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
后金的军事统帅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