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一瞬,犹如一生
2018-11-06安意如
安意如
80后新古典女作家,畅销书作家,现定居北京。她用自己的理解,去书写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故事和爱情传奇。文字清丽婉转,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叙述时而内敛,时而张扬。2006年因古典诗词评赏《人生若只如初见》系列声名鹊起,成为2006年最畅销的图书。销量达100万册。
中国古老的节俗中,最重要的四大节:除夕、清明、重阳、中秋都是跟家庭团聚、与生老病死的人生流转有关。
除夕是阖家团聚,清明是嗅终追远,中秋是思念亲友,重阳是敬老尊贤,这四大节都与孝相关,教人安泰愉悦。它们相互联系,彼此贯穿。若能潜心体会这些节俗的涵义和风俗,领会古老的东方哲学,可以令我们更达观的思考生死,面对生活。
《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亦名重九。(因“九九”与“久久”谐音,人们认为有长寿之意,因此敬老成为重阳节的重要活动。)
“重阳”一词,早在屈原的《远游》中就有出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此处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节日。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甚至更早。在秋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酬谢天帝、祖先恩德,是古人的醇雅敬畏之心。
诗经《豳风·七月》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是说,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火”星,在七月季秋之后开始消隐,象征火神的星宿休眠意味着漫长冬季的到来,这对于以星宿为标的生活的古人来说,有模糊而重大的恐惧。人们为火星(火神)所做的送行仪式就是重阳节的原型。
汉代之前,重阳节虽然重大,也只是在帝宫之中进行相关的祭祀和庆祝的活动。是到西汉之后,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风俗才在民间流传。
“重阳”以节为名,正式出现是在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这封书信证明菊花(或菊花酒)已成为祝祷亲友长寿的佳品。
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陶公提到菊花和酒,证明魏晋时代,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
我爱陶公诗歌佳意,辞清句洁。“秋菊盈园”“持醪靡由”,秋菊满园,无酒可饮,诗人的散淡之心,落寞之意,悠然眼前。以此为因,写下辞章,寄托情怀。
诚如陶公所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到唐代,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至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同贺重阳,沿袭成俗。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跟其他的节日相比,重阳正当秋意最盛之时,但万物生机仍盎,凋残之意未见,旺盛之中暗藏果敢之意,又有登高望远,赏菊饮酒,食花糕等风雅有趣之举,令人心胸开阔飒爽。
古人传说,登高可避险,更为重要的是,登高可帮助人出离日常生活之境,思维眼界心胸为之开拓。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面的意思正是如此。深层的意思,当然是有更深广的阅历和沉淀之后,才能有更高的见解和智慧。可惜世人,往往因深陷我执,难以出脱出固有境遇。做到更上一层楼的,又有几人?
拜小学课本所赐,在吟诵重阳的诗作中,以王(维)孟(浩然)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最为人熟知。
明代生活家张潮先生在《幽梦影》中有高论:“中秋宜夜,重阳宜昼。”又说:“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谈友,重九须酌逸友。”
上元节(正月十五)要与豪爽的朋友对饮;端午节(五月初五)要与长的好看的朋友对饮;七夕节(七月初七)要与擅长诗文的朋友对饮;中秋节(八月十五)要与风趣幽默的朋友对饮;重阳节(九月初九)要与淡泊隐逸的朋友对饮。——张潮之言未必准确,然而,揣摩其中情味,能令人会心一笑。
登高,望远,思亲,是三个相关联的情绪,也和人与生俱来的诉求相关。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拥有理想,获得安定,是人本能的思维曲线和愿望。
不一定是佳节,只要是孤独和无助的时候,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思亲和思家,这是因为心有缺憾和不安,希望获得情感的慰藉。
我不认为,人一定耍拥有一个固定的家,为此耗尽半生精力和光阴,但我们的心里,一定要留有一个像家的地方,那里有我们最在意的人和最想做的事。
去见你心中爱重的人吧!在有生之年,找到心里那个家,找到信赖的人,找到一个可以安放身心的地方。
打扫庭除,洗衣做飯,清饮小酌、赏花读诗,虚度时光,静享人间烟火,这才是重要的事。
想一想那些见或不见的朋友,倘若能约,就静候佳音,如果不能约,就遥遥致意。
彼此挂念,也是佳善。
只要还能和心爱的人相念,相聚,天涯海角,在哪里都好。
要惜缘,此时厮守一刻,犹如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