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个机制 做好高校学生思政工作
2018-11-06石勇
石勇
摘 要: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高校必须围绕“人”这个中心,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需求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中心,在工作中建立需求统筹、参与互动、问题解决和监督反馈四个机制,真正做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校;思政;机制
整合资源,建立需求统筹机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需求统筹,指的是高校在制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政策、做出决策时,要注重收集不同類别学生的不同需求,运用系统的思维,在综合分析后予以解决,以便能够更好地统筹学生各方面的需求。
高校在工作实际中,要么缺乏对学生需求的统一关注,容易忽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要么虽有关注,但流于形式,对学生需求的关注不深入。因此,就无法做到对需求的准确理解,更无法真正做到对需求的有效梳理和整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设计往往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根据宣传教育需求设计各类活动,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因此,建立需求统筹机制,就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构建学校四级联系统筹体系、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建立分类联系制度。一是构建学校四级联系统筹体系。充分整合利用高校现有资源,构建起“班级—学院—职能部门—学校”四级联系统筹体系。建立班级骨干及时上报个案问题、学院辅导员分类收集问题、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汇总解决问题、学校统筹协调较难处理的学生需求问题的有效机制,畅通学校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分层次做好学生需求的及时收集和解决。二是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结合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引导其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通过让学生组织负责人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沟通会等方式,确保学生组织学生权益保障功能的有效实施,同时实现学生需求在征集与表达上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三是建立分类联系制度。将党员干部纳入教师联系学生的制度体系,通过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和党员干部分类谈心,将深度辅导做细、做实、做全,引导教师深入基层全方位掌握不同类别学生的第一手需求,为准确回应学生成长中的疑问、阐释发展中的疑惑奠定扎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建立参与互动机制
参与互动机制,是指学生广泛地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来,与学校实现双向良性互动,从而不断增强和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校政策的有效实施与运行。参与互动机制是保障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的重要渠道,更是体现学生意愿、反映学生情况、凝聚学生力量、集中学生智慧的根本举措。通过参与互动,学生表达利益和释放情绪的渠道更顺畅,方式更平和,各种矛盾和冲突也更容易被化解,学校与学生之间更容易达成共识,从而形成更稳健、更公平的政策,有利于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政策目标的实现。
建立参与互动机制,就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是保障学生的充分知情权。通过拓宽宣传渠道,深入广泛动员,举行校园听证会等途径,对学校所研究关注的问题进行广泛宣传,确保学生对相关事项的充分知晓,保障学校信息对学生的公开透明。二是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通过发挥对各种群体学生的有效动员和组织,让各类学生群体都能产生自己的代表,主动参与到学校重要事项的决策、教学、后勤等与他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管理中来。三是保障学生有畅通的意见表达渠道。开设学生们喜欢的表达通道,通过网上投票、领导信箱、“两微”平台、网络论坛等途径,畅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诉求渠道。同时,组建专门的信息员队伍,对意见表达通道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全方位地保障学生诉求能够合理、充分地表达。
协同联动,建立问题解决机制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树立协同联动的理念,组建“大思政”团队,构建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网上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工作体系,形成统一领导、权责清晰、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大思政”工作机制,用多部门协同的方法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一是树立协同联动的理念。要通过强化培训和辅导,逐渐引导广大教师理解协同关系不是简单的任务分工,而是要从一个更高、更大的时空观来审视我们与学生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从而使我们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在事件和空间上得到整体优化。只有实现学校各个方面的整体协同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学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才能真正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二是组建多部门联合的“大思政”团队。突破以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团队仅由学生处、团委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界限,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后勤等相关力量也纳入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形成“大思政”团队。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联席会、研讨会、专题会等方式,在制定与学生有关的政策和解决学生问题时进行集体会商,实现团队整体的协同育人功能。三是建立学生诉求回应制度。在“大思政”领域,强化首问负责制,并在需求统筹、对诉求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问题办理的时间进行有效限制,同时实施跟踪问效,确保学生反映的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杜绝问题梗阻现象。
强化考评,建立监督反馈机制
监督反馈机制是一把尺子,能够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进行有效的测量和比对,能够倒逼条件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对于提升管理水平,落实培养内容和措施有重要作用。
在自身实际工作中,常常只注重单向的“做”,而往往忽略了反向的“量”,即缺少思想政治工作的监督与反馈。或者,虽然设有效果评估反馈机制,但要么评估指标宽泛,要么对评估结果没有后续跟进措施。一方面,导致出现思想政治工作团队辛辛苦苦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出现学生并不“买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明显的现象。因此,要建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监督反馈机制。一是要强化考评。建立高校学生成长发展效果评估体系,成立评估工作部门,将评估工作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衔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三方对学校的培养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与考评。评估的内容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既有专题性的,也有综合性的。学习效果,不是简单地指某一门特定课程所取得的成绩,也不是指学生所有科目平均成绩的高低,而是指学生综合水平、能力和素质的表现。评估结果要进行及时汇总和研判,并根据结果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会商调整。二是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与监督机制。要动态把握学生需求变化,实时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形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闭环系统,使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在循环累积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例如:可以建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督导机制,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同志作为督导员,搜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各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及时反馈,帮助工作团队提高业务水平,对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意见建议,为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提供决策参考。
(作者系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