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上东部省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2018-11-06宦长明丁海红
宦长明 丁海红
摘要:加纳上东部省某金矿床位于加纳著名的Bolo-Nangodi金成矿带的东北部,为产在早元古代著名的比里姆(Bifimian)群绿岩带(GreenstoneBelt)中的阿山提型(AshantiType)的造山构造变质一热液型金矿床,矿体赋存在石英脉破碎带和蚀变形成的绢/白云母化片麻岩中,全区已发现5个金矿体,其中Ⅳ-1矿体规模最大,Ⅱ-1矿体次之,其余相对较小。矿区矿体具有厚度大、品位高,品位变化均匀的特征,且矿体埋深较浅,易开采。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特征;变质-热液型金矿床
某金矿床位于加纳上东部省,位于加纳著名的Bolo-Nangodi金成矿带的东北部,该区分布着众多的金矿床,国内不少地质工作者(李鹏等,2015;张忠良等,2016)均对此区金矿床展开了研究。该金矿床为产在早元古代著名的比里姆(B~imian)群绿岩带(Greenstone Belt)中的阿山提型(Ashanti Type)的造山构造变质热液型金矿床(OrogenicGold Deposit)。该矿床资源储量规模中型,品位较高的金矿资源埋藏较浅,开采成本较低,经济效益可观。
1.区域地质背景
大地构造上加纳位于西非几内亚地盾东部,是西非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非克拉通由太古代岩石构成基底,其东部主要为古元古代比里姆(Birimian)超群岩石,在伊本(Ebumean)造山期褶皱变形,遭受花岗岩体侵入,且经历了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
1.1地层
区域上出露地层单元为:古元古界、新元古界、显生界。地层从老至新分述为:
(1)古元古界:比里姆(Birimian)超群、塔克瓦(Tark-waian)群。
比里姆群(Birimian)是加纳主要的含金地层,为一套含金的变质火山岩、变质沉积岩,基本控制了金矿的出露范围,后期受区域应力作用发生构造蚀变,蚀变为一套绿片岩相。
塔克瓦(Tarkwaian)群为一套陆相碎屑岩,下部以复碎屑砾岩为主,内部含石英岩、砂岩和千枚岩夹层。其上发育一套厚度较薄的含金砾岩层。再向上逐渐过渡为厚层砂岩,含石英岩和千枚岩夹层砂岩。
(2)新元古界:沃尔特(Vohman)超群,该超群又分为三个超群:
朋布阿卡(Bombouaka)超群主要为成熟砂岩,中上部为硅质和富黏土地层。
奥蒂(Oti)超群,奥蒂沉积岩包括冰碛岩、砂岩、碳酸盐岩和细粒碎石沉积岩。
塔马利(Tamale)超群以基底沉积岩为特征,还含有冰碛岩。
(3)显生界:为从古生界到第四系的沉积地层。沉积物为黏土、砂岩、页岩和少量灰岩。
1.2构造
该区处于Bole-nangodi构造带东南侧,区域内主构造以Bole-nangodi断裂为主,走向为北东向,倾向北西,倾角60°~80°,长度大于200km,该断裂向南一直追索到Bole区,并与Bole北西向断层相连。断裂具强烈压碎作用和糜棱岩化;其次为晚期切穿北东向断裂的次级构造一南北向和北西向构造,倾向偏西,倾角为45°~80°。三组断裂均对金矿化有控制作用。
1.3岩浆岩
区域岩浆岩十分发育,出露面积广泛,整体呈北东一南西向展布。为古元古界的塔姆纳安(Tamnean)和伊本(Ebumcan)侵入岩,岩性为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一花岗闪长岩类。
2.矿区地质
2.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的表壳岩,即比里姆(Bifimian)超群和塔克瓦(Tarkwaian)群地层,主要为片麻岩、黄铁矿化绢(白)云母化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石英脉及绿泥石化云母片岩等。其中,黄铁矿化绢(白)云母化片麻岩、石英脉为主要的含矿围岩。
2.2构造
本区构造较简单,地层整体表现为南西一北东、倾向北310°-322°、倾角30°-50°的单斜构造;断层以北东向断裂为主,走向为北东向,倾向北西,倾角30°-50°。岩石裂隙以张性裂隙为主,断层角砾主要呈棱角状,局部角砾棱角被磨圆,铁质胶结,可判断为张扭性断裂。这是本区最主要的控矿构造,区内主要矿体均赋存于该带内及其附近。
23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发育,出露面积广,呈北东一南西向展布。主要为花岗闪长岩(γδ),呈岩基、岩株、岩脉状产出,地表出露于矿区西部。本区金矿化与花岗闪长岩关系密切。
2.4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主要类型有硅化、钾化、绿泥石化、绢/白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初步认为,钾长石化、硅化、黄铁矿化是主成矿期的矿化蚀变,碳酸盐化是主成矿期后的产物。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床特征
3.1.1矿体赋存部位
矿体赋存于绢/白云母化片麻岩和石英脉破碎带中。
3.1.2矿体特征
根据矿体赋存部位,结合规模大小和类型,自北西向南东方向大致可圈为五个矿体,编号分别为Ⅴ、Ⅱ、Ⅲ、Ⅰ、Ⅳ,其中Ⅳ号矿体为主矿体,Ⅱ矿体次之,其余较小。
(1)Ⅳ号矿体
Ⅳ号矿体分布在区内中东部,西部较集中,东部较分散,支脉较多,埋深呈西高东低趋势,埋深自地表至地下400m。按赋存部位不同Ⅳ号矿体又分W-1-W-16共16个矿体,其中Ⅳ-1为主矿体,其余规模较小。
Ⅳ-1矿体
矿体主要赋存在绢伯云母化片麻岩和石英脉破碎带中,顶底板均为片麻岩。矿体埋深自地表至地表以下380m,绝对标高-75m-+221m,矿体南高北低,南部部分矿体直接出露于地表,北部向深部延伸。矿体较连续,走向大致为NE20°,倾向北西340°,倾角20°-45°。平面上矿体出露宽度从数米至34m不等,呈脉状、透镜状、棒槌状。剖面上,呈透镜状一似层状。矿体走向延伸长约680m,倾向延伸80m~350m。钻孔中矿体厚度2.28m~38.81m不等。1V-m號矿体是该区已发现矿体中规模最大的主矿体,已有工程揭露工业品级的(332+333)金矿石量1930105.19t,金属量9210.23kg,平均品位4.77g,t,占该品级金属总量的61.94%。
(2)Ⅱ号矿体
Ⅱ号矿体按赋存部位不同分为Ⅱ-1~Ⅱ12共12个矿体,Ⅱ-1矿体为矿区主矿体。
Ⅱ-1矿体
矿体赋存在石英脉破碎带中,顶底板为片麻岩。埋深自地表至地下580m,绝对标高+217m~-280m。平面上呈脉状,两端尖灭。剖面上呈似层状、脉状。矿体连续性较好,走向总体呈近东西向,倾向北西340°,倾角22°-58°。走向长约400m,倾向延伸变化较大,从100m至600m不等。矿体厚度0.92m-11.51m,平均厚度约4.39m。已有工程揭露工业品级的(332+333)金矿石量486955.19t,金属量2189.63kg,平均品位4.50g/t,占该品级金属总量的14.73%。
(3)Ⅰ号矿体
分布在矿区西南部,细分为Ⅰ-1-Ⅰ-5共5个近平行小矿化体(脉),地表出露长度150m~200m不等,赋存于绢/白云母化片麻岩中。矿体Ⅰ-1、Ⅰ-5顶底板为片麻岩;矿体Ⅰ-2、Ⅰ-4顶板为花岗闪长岩,底板为片麻岩;矿体Ⅰ-3顶板为片麻岩,底板为花岗闪长岩。矿体埋深自地表至地下44.57m。已有工程揭露Ⅰ号矿体工业品级的(333)金矿石量21555.77t,金属量45.65kg,平均品位2.12g,t,占该品级金属总量的0.31%。
(4)Ⅲ号矿体
矿体位于矿区北部,由多条近平行分布的小矿脉组成。根据已施工的探槽揭露,矿体走向西南一东北向,倾向290°,倾角45°-55°,地表出露50m~220m,宽约130m,单矿脉宽度介于1m~20m。已有工程揭露的低品位(333)金矿石量82691.26t,金属量81.45kg,平均品位0.99g/t,占该品级金属总量的8.13%。矿体品位较低,均为低品位矿体。
(5)Ⅴ号矿体
矿体位于矿区西北部,由Ⅴ-1-Ⅴ-3共3个近似南北走向小矿脉组成。因项目现场客观原因,勘查阶段V号矿体没有施工探槽和钻孔,矿体形态、延深及规模,待详查进一步探明。
3.2矿石质量
3.2.1矿石矿物成分及其特征
矿石为金矿石。此外有黄铁矿、黄铜矿,及少量磁铁矿、赤铁矿等金属矿物。
金:裂隙金及包裹金。裂隙金呈细脉状、树枝状、不规则细脉状嵌布于石英、黄铁矿等矿物碎裂后的微裂隙、洞穴或解理内;包裹金呈包裹体状、乳滴状发育在黄铁矿、黄铜矿内。
黄铁矿:浅黄色,半自形一自形,粒径0.2mm~0.5mm,呈颗粒状、星散状、细脉状分布。
黄铜矿:铜黄色,他形不规则粒状,粒径一般小于0.2mm,呈细脉状、浸染状分布。
磁铁矿:灰黑色,半自形粒状,粒径小于0.2mm,呈颗粒状、稀疏浸染状分布。
赤铁矿:红褐色,片状,粒径小于0.2mm,与磁铁矿伴生,交代磁铁矿。
脉石矿物为斜长石、石英、绢/白云母、角闪石、黑云母、碳酸盐、绿泥石等。
3.2.2矿石结构
主要为自形一半自形粒状结构,另可见它形粒状结构、压碎结构、交代熔蚀结构等。
自形一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为黄铁矿,黄铁矿晶型为立方体,粒径一般0.2mm~0.5mm,呈星散状(图1A)、颗粒状、浸染状分布(图1B)在矿石中。
它形粒状结构:主要为黄铜矿,呈大小不等的它形粒状,细脉状、不规则状或沿黑云母分布于矿石中(图1C),粒径以O.05mm~0.3mm为主,为热液期产物。
压碎结构:主要指黄铁矿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被挤压破碎,外形不规则的棱角状碎屑,碎屑的边缘常呈锯齿状,具裂隙、扭曲变形及波状消光等现象(图1D)。
交代熔蚀结构:主要表现为黄铁矿偶见被黄铜矿呈穿孔状交代(图1E)。
包含结构:主要为少数黄铜矿被赤铁矿包裹(图1F)。
3.2.3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构造,次为粒状、团块状构造等。
浸染状构造:各类型矿石中均可见,硅化、钾化蚀变岩矿石中更为发育。黄铁矿、黄铜矿呈浸染状分布在矿石中(图2A)。有的单晶大小不一浸染在脉石中,呈不规则浸染状构造矿石,该矿石构造为主要类型构造。
粒状构造:黄铁矿呈颗粒状、星散状分布在脉石矿物中(图2B)。
细脉状、网脉状构造:矿体分支部位和硅化、钾化蚀变岩型矿体厚大部位,以黄铁矿为主的金属矿物,沿密集节理或微裂隙充填,形成细脉状构造(图2C)。晚期含金石英脉、碳酸盐岩及黄铁矿细脉充填于蚀变围岩或早期石英脉裂隙内(图2D),呈网脉状及脉状构造。
團块状构造: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和赤铁矿等金属氧化物,呈大小不一的团块分布在矿石中,构成团块状构造。
3.2.4成矿阶段划分
据矿体构造、矿石组构及矿物组合特征等,分为四个成矿阶段:Ⅰ硅化一钾长石化阶段;Ⅱ黄铁矿一石英阶段;Ⅲ硫化物一石英阶段;Ⅳ碳酸盐阶段,其中Ⅱ、Ⅲ为金的主要矿化阶段。
3.2.5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为金;伴生组分有银、铜等,含量低;主要有害元素为砷,含量低。
Ⅳ-1主矿体Au单个样品的品位最高232g/t,最低0.02g,t,矿体平均3.99g/t,品位变化系数117.46%,品位变化较均匀。
Ⅱ-1矿体Au单个样品的品位最高69.5g/t,最低0.03g/t,矿体平均4.24g/t,品位变化系数114.69%,品位变化较均匀。
3.3矿石类型
3.3.1矿石的自然类型
主要有用元素为金,矿物结构构造简单,未见其他次生氧化矿物,判断矿石为原生矿石。
依据矿物共生组合及脉石矿物种类,将矿石划分为石英型、钾长石一石英型和蚀变岩型。
3.3.2矿石的工业类型
据含矿岩石岩性特征,该矿床属含金石英脉型矿床。矿石类型为少硫化物片麻岩型金矿石,据成矿地质特征该矿床大部分为石英硅化钾化蚀变岩型,少部分为石英网脉及复脉带型。
3.4矿体(层)围岩
I号矿体赋存于绢/白云母化片麻岩中,其中矿体Ⅰ-1、Ⅰ-5顶底板为片麻岩;矿体Ⅰ-2、Ⅰ-4顶板为花岗闪长岩,底板为片麻岩;矿体Ⅰ-3顶板为片麻岩,底板为花岗闪长岩。
Ⅱ号矿体赋存在绢/白云母化片麻岩和石英脉破碎带中,其中矿体Ⅱ-5、Ⅱ-8顶底板为花岗闪长岩,其他矿體顶底板均为片麻岩。
Ⅲ号矿体未施工钻探工程,根据地表探槽工程揭露推测矿体赋存在绢/白云母化片麻岩中,矿体顶、底板均为片麻岩。
Ⅳ号矿体赋存在绢/白云母化片麻岩和石英脉破碎带中,矿体顶底板均为片麻岩。
当赋矿岩石为石英脉破碎带时与围岩界线较清晰,肉眼基本能区分。当赋矿岩石为绢/白云母化片麻岩时,与围岩界不易区分,二者往往呈逐渐过渡关系。
4.矿床成因探讨及找矿标志
4.1矿床成因探讨
与河北东坪典型热液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床(表1)(薛建平等,2010;陈喜财等,2014)和加纳区域金矿成因类型的金地质矿床资料的地质特征、矿石成分、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等方面对比,此矿床应属于变质一热液型金矿床。为产在早元古代著名的比里姆(Birimian)群绿岩带(Greenstone Belt)中的阿山提型(Ashanti Type)的造山构造变质一热液型金矿床(Orogenic Gold Deposit)。
4.2主要控矿因素与成矿条件
(1)地层上,矿体产于古元古代的比里姆(Birimian)超群和塔克瓦(Tarkwaian)群地层,该地层均已遭受了区域变质作用,且变质程度较高,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层位控矿特征。
(2)构造上,矿体分布在北东一南西走向断裂破碎带中,为矿质运移和聚集的良好场所。
(3)蚀变上,含金石英脉展布在钾长石化、绿泥石化及硅化蚀变带中,矿化强度与蚀变作用成正相关,蚀变越强,多种蚀变作用叠加矿化越好,单一蚀变作用,金矿化一般不好。
(4)岩浆活动上,矿区最古老岩石属于古元古代Birimi-an群,与Birimian群岩石一同发生褶皱的是Cape Coast型花岗岩类,晚期构造Dixcove花岗岩类岩石呈一系列岩株和岩基产出在整个区域内。区域上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变动复杂,为成矿热液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热能。
4.3找矿标志
(1)地球化学标志:区内分布数个大小不一的金异常,是寻找金矿床的重要标志。
(2)民采坑、采硐、采场是区内找金最为直接的找矿标志。
(3)岩性标志:绢/白云母化片麻岩、石英脉是主要的赋矿层位,是找金的地层标志。
(4)热液活动和围岩蚀变标志:含多金属硫化物的石英脉、金属硫化物细脉、颗粒状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是找金的热液活动和围岩蚀变标志。
5.矿床成矿基本规律与远景
5.1成矿规律
矿区位于加纳bole-Nangodi含金成矿构造带东北端,最古老的岩石属于古元古代Birimian群,岩石发生了强烈褶皱,与Bifimian群岩石一同发生褶皱的是同构造Cape Coast型花岗岩类,晚期构造Dixcove花岗岩类岩石呈一系列岩株和岩基产出在整个区域内。区域上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变动复杂,为成矿热液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热能。区内北东一南西走向的断裂破碎带,成为矿质运移和聚集的良好场所。矿区一带区域变质、动力变质及热液变质作用叠加出现,为金的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矿体赋存部位主要有两个:一是石英脉破碎带;二是蚀变形成的绢/白云母化片麻岩中。
5.2矿床远景评价
该区域内,Ⅲ号矿体在地表走向上连续性较好,推测向地下深处也有一定的延伸,矿体的形态、延深及规模情况,有待进一步探明。V号矿体处,地表采样显示有较好的品位,经过进一步勘查有可能发现新的工业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