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会
2018-11-06
冰淇淋那么凉,一定没有热量
据说今年夏天鼓动你变成肥宅的最佳口号是“冰淇淋那么凉,没有热量,所以吃了是不会变胖的”“我通过投放冰块,就把这瓶可乐的热量给抵消了”,看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吃起冰淇淋来真的有了很多底气!
但是仔细想想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喝了这么多糖分进去,今天的跑圈又确切无疑地白白浪费了,它和表述温度的“热量”不是一回事。那么为什么两样完全不相干的东西,会同样用“热量”这个词来表示呢?
因为这是个bug。我们知道,人类吃掉的有机物可以为人体提供化学能。这些能量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你吃完冰淇淋去搬砖,那么化学能就转化为肌肉收缩的机械能。你吃完冰淇淋站着不动,身体内的各种生化反应也在继续把有机物的化学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化学能,神经细胞也还在传递和消耗电能,维持体温更是需要热能。
但如果你把人体看作一个开放系统,那么上述这些过程都在这个系统内完成,营养物质提供的能量最终仍是通过热力学的形式散发到体外的。所以,虽然这些诸多能量形式和食物本身的温度高低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但我们在医学和生理学领域,仍然会把这些能量都称之为“热量”。
举一个简单的反例,我们都知道开水比冰淇淋热很多,但它在医学上就几乎没有“热量”,因为它并不是有机物,没有以碳元素为骨架的结构。
说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这里我们就可以简单谈一下医学中的“热量”是怎么被确定的。我们之前讲过,一张纸被打火机点着,消耗氧气变成一堆灰,这种现象叫作燃烧;一勺葡萄糖,在人体内转化成各种物质,经过各种电子传递链,缓慢低调地变成毫无生命迹象的二氧化碳、水,这种现象叫生物氧化。
你可以把生物氧化看作一种可控的燃烧,实际上测定食物的“熱量”也正是这么做的。先把食物放进有充足氧气的密闭容器里,这个密闭容器必须要有隔热层和水;接着点燃食物,待它充分燃烧后,计算烧之前和烧之后水的温度差,得出食品的卡路里。这种仪器叫做“氧弹热值机”,但是现在也可以通过测算食物的组分然后直接计算出热量,最后形成你在包装袋后面看到的那个小表格。
中国人真的不能吃冰吗
“冰淇淋没有热量”当然只是一个玩笑,但“中国人不能吃冰、喝冰水”的说法却时时像丧钟敲打着你。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一些当代中国人似乎已经进入一个“恐寒”的极端,夏天热到暴汗也会有人劝你不要喝凉水,说是会有寒气云云。
当然我们知道中国的饮水条件是无法直接喝自来水的,谁想喝点凉的不是先烧开杀菌、再放凉畅饮?但是如今世道变了,就在几年之前,凉白开也是大家喜欢的夏日特饮,现在“夏天解暑只能缓缓喝热茶”的说法却也甚嚣尘上,大有把凉白开一并打入“冷水”行列这么极端。
实际上,这正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一把枷锁。这把枷锁会认为温度低的东西不仅是温度低,而且会给你的身体带来一种“寒气”,这种“寒气”会带来感冒、拉稀、头疼、风湿等一切看起来能用“体寒”解释的东西。所以你要提前穿秋裤,不能露脚踝,空调会让你得空调病,喝酸奶要放在暖气片上先加热……
接触欧美人士life style比较多的都知道,在那些卫生饮水条件够好的地区,欧美人喝冷饮、喝直饮水,从来不烧开水喝,除非是要喝咖啡或者茶。把这些例子摆出来,有些人就会说,中国人容易体寒,惹不起冰水。但是韩国人和日本人为什么又能放肆地喝冰镇乌龙茶和大麦茶呢?这就又没法解释了。再看那些常喝热水从不喝冷水的人,身体好像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最后你会发现,不能喝冷水的说法和地区、人种都没关系,而只是一种焦虑。为了解决这种焦虑,我们用“传统智慧”把食物分成“寒热温凉”等等看起来很朴素唯物主义的属性,以为自己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属性,就可以不被寒气反制。
所以只要你抛弃这种无谓的焦虑,放空这种无聊的身份认同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吃冰淇淋。等等,如果你有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肠易激、对低温敏感的痛经等等相关症状,那还是要考虑考虑再说,毕竟我们的原则是让自己喝得舒服,吃得安全!
还有就是别吃太快。《星际牛仔》第17集《Mushroom Samba》里面有一个赏金猎人在吃冰沙的时候巧遇逃犯,因为舍不得冰沙而往嘴里猛填了几口,结果头疼不止,相信大家也至少被这种事困扰过一次。这就是“冰激凌头痛”。有人认为是鼻窦里的毛细血管被迅速降温收缩而引发了三叉神经痛,也有人认为是因为血管收缩,大脑会超量供血以免出现意外。这些观点各有其道理,但是中国传统医学会告诉你“是伤到足太阳膀胱经啦”,结论是不要吃冷饮,这就很扯了。
海上生明月
——如果吸血鬼认识到月光的本质是日光的反射,它会不会在晚上也没法出门?
——《酉阳杂俎》里面有个人物说:“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听起来特别像在描述环形山。
——“Earth-Moon-Earth”工程做了件极其浪漫的事:把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转译成了摩尔斯电码,然后发送到月球,再将反射回的信号输入一架钢琴,播放这首被月球改变后的曲子。
——你可以在http://katiepaterson.org/p ortfolio/earth-mo on-earth/听到这段真正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