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捭阖中,喜出望“外”
2018-11-06
佛家有句经典之言:“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
作为外交官,我们懂得要有足够勇气和智慧来面对周遭的环境,内心的强大才是成就自我的根本所在。
道执着,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乎内心的理想与坚守;
洒热血,国予重任,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
唯专注,懂得承受身在异乡的寂寞,把驻外的日子过得繁花似锦;
更坚韧,不惧困难与危险,既来之,则安之。
每一名外交官,都是英雄!
Big Data ·大数据
自1949年以来,中国建交国家数不断增加,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外交大国,现建交国家数达到175个,遍布各大洲及主要国家。
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共出访外国19次(2013年4次,2014年7次,2015年8次),足迹遍及六大洲共40个国家。
听TA说
@起跑线(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专业,英国大使馆常驻人员)
有人说,外交官的工作无非就是吃吃饭、开开会、打打高尔夫,和各国领导人谈笑风生的同时顺便游览一下各大洲的美好风光,偶尔遇到问题,就打打太极。这就是很多人眼里的外交工作,似乎复读机也比一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外交官处理得更好。
可是,外交官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我们看到的,似乎永远是文质彬彬、面无表情的外交官。但实际上,外交有着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
有人说外交部从来没有采取过实质性措施。那我想请问,菲律宾香蕉农的遭遇要怎么来解释?是因为他们见鬼了么?如果说外交部只会抗议,从来不做实事,那我想请问,撤侨的飞机是怎么安排的呢?难道是因为航空公司良心发现,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外国人进入中国的签证是谁在发放?中国人到了国外的领事保护是谁在做?大大小小的事情监控,都需要外交部。国人境外丢护照,国外的朋友想入境,务工的华人被困国外……为其工作的都是辛勤的“外交人”。
外交人在幕后任劳任怨,换回的只有一句: “外交部?别提了!”这样说外交人实在令人伤心,不是吗?
@藤奇(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外交部公务员)
近几年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在国际外交上,中国确实硬气了不少,面对他国的挑衅,中方丝毫不退让。
过去的外交辞令总是“深感震惊”“强烈谴责”“深表遗憾”,说得多了,丝毫感受不到力量。
王外长和刘大使的锋芒毕露,面对国际媒体时,杏目圆睁地怒斥,得到了国内民众的欢呼与支持。部分媒体公开夸赞王外长干得漂亮。网络上更是出现了“王外长天团”,更有“网络大V”直接喊出:“我们的王外長简直有教科书一般的霸气,而且时不时还会萌翻你。”
外交场合上,态度强硬还是温和,这历来是见仁见智的话题。在某些国际外交场合,态度强硬固然没错,但更重要的是行动上的强硬。在事关国家主权的南海问题上要这样,在关乎民生的小事上更要这样。
@杜微微(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国际关系问题研究生)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通过国家之上的联盟和条约来维持国家间和平的理论被称为“理想主义”,威尔逊被视为该派理论的代表人物。如果仅就理想主义的理论本身而言,他显然从二战酝酿时期开始就宣告失败。但客观来说,理想主义的部分理念仍然有可取之处,在现今的国际关系中,依旧可以看到理想主义的影子,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联合国。
相对于国际联盟而言,联合国的组成与机制自然无须赘述。表面上看,自联合国成立至今,世界范围内确实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但是联合国在其中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就值得探讨了。总的来说,联合国在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大到朝鲜战争、印度支那地区历次战争、历次中东战争,小到克什米尔冲突、索马里内战、非洲某些国家的种族屠杀等,联合国在其中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如果把国际社会比作一个班级,那联合国显然没有实力当班长,最多也就是个召集人物的角色,只是想办法给班里的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至于之后的事情,就不是联合国能左右的了。
@路生(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专业,外交部公务员)
中俄两国作为国际大国,它们都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特别是俄罗斯,在这个问题上曾与西方有过不愉|央的经历。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完全投向西方,却未获得足够资金和政治支持,之后回头东顾,实行“双头鹰”外交。
对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渴望,催生出中俄高度的政治互信,这是中俄多领域务实合作的前提。当然,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也为中俄关系提供动力。从2013年开始,两国合作明显加强,2014年,中国对俄投资增速达80%,能源领域合作实现供需多样化,军事安全领域则形成集军事技术合作、战略磋商、联合演习在内的多方位合作。
当然,不可避免的矛盾分歧也存在。 “中国威胁论”在俄依旧有市场,中国加强与独联体国家合作也引发俄罗斯不满。傅莹强调:“中俄双方在正确认识分歧、管控危机上做得不错,是中俄互信的一种体现。”在此基础上,中俄形成了“颇具典型意义的一组大国关系”,两国之间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成为“对外交往的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