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基于自我建构理论的视角

2018-11-06洪菲菲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幸福感集体建构

洪菲菲 张 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6)

社会适应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能够心理健康地生存的基本法则[1]。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旨在追求与社会环境达成和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个人与所处的社会文化通过意识形态和生活实践交互作用,个体则对文化的同化和顺应的程度有高低不同,这种差异的核心心理成分之一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自我进行探索,自我建构是自我研究发展的最新分支,是基于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社会化影响的程度不同而提出的。传统研究认为西方文化强调独立自我建构,东方文化注重依存自我建构。然而,独立和依存从来都是个体生存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需求,两种建构应共同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梳理了三重自我的定义,并从三重自我视角探究自我建构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最后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三重自我建构

1.三重自我建构的定义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是Brewer和Gardner于上世纪90年代在自我认同、关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基础上提出的,关注个体对自我和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探索不同的建构倾向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需要从三方面来理解和定义自己:(1)个体自我,也称独立型自我建构,即从自身独特性、从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来定义与理解自我的倾向,包含性格、品质、兴趣和经历等;(2)关系自我,也称关系倾向的依存型自我建构,是从人际水平建构自我,即从自己与亲密他人的双向关系中定义与理解自我的倾向;(3)集体自我,也称团体倾向的依存型自我建构,从群体水平建构自我,反映的是社会认同和自我归类理论中表达的自我表征,基于与共享社会认同的群体中他人的客观联系,这个联系并不要求与群体成员的亲密关系,即从自己的团体成员身份来定义与理解自我的倾向[2]。三重自我认为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中包含了个体我、关系我和集体我的表征,只是不同的个体其三方面的相对强度和重要程度存在差异。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个体自我(或独立型自我建构) 会促进个体对于个人自主水平的寻求,而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或依存型自我建构)会推动个体努力建立和保持与他人或团体的和谐关系[3]。

2.三重自我建构的作用

Cross等人在对有关三重自我建构的研究进行综述后,提出三重自我建构分别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情绪和动机结果,进而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与结果,其结论如图1-1所示[4]。

二、自我建构与社会适应

个体社会适应的心理机能状态又可以从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第一是个体社会适应心理机能的特质内容维度。个体心理机能分为知、情、意、行几个方面,而个体的适应状况也分为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两个方面。心理机能的内在体验表现为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个人控制感等内容;而心理机能的外在表现则主要体现在适应环境,解决适应性问题的效率、成就以及对压力的应对上。第二是社会适应心理机能的活动领域维度由于生活空间一样,活动目标类似,角色雷同,年龄层次接近,有些个体或群体的活动领域也是一致的。大学生就是由年龄、角色、任务相似的个体组成的具有共同活动领域的群体。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领域大致包括学习、人际关系、身心发展、社会角色和家庭活动等几个领域[5],那么,考察大学生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就要从这几个活动领域里进行具体的评价。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大学生能否适应大学的校园生活是决定他们能否在大学阶段实现成长的关键要素。大学生学校适应不但影响着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收获,还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而要全面考察其社会适应状况,就要把上述两个维度结合起来,本文就主要从大学生适应的身心发展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中的压力应对、主观幸福感和个人自主进行探讨。

(一)在身心发展领域中的自我建构

Oyserman等人发现个体我与生活满意度正相关、与情绪问题负相关,认为生活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报告的幸福感更高[6]。然而不同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心理适应有不同影响。自我概念到底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三重自我概念框架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

1.自我建构与压力应对

有研究者发现,当面对相似的压力水平时,个体我、关系我和集体我均发展较好的个人报告更高的幸福感,而且从单纯的个体我发展到双重的关系我和集体我发展,再到三重的个体我、关系我和集体我发展,在认知、生理、社会以及幸福方面的健康获益逐渐清晰。然而在心理问题方面,不管三重自我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如何,来自个体我的压力始终是产生心理问题最显著的来源。当个体、关系以及集体的应对方式与来自于个体的、关系的以及集体的压力源相匹配时,个人能够较好应对压力并呈现更高的幸福感[7]。

2.自我建构与孤独感

孤独感是心理问题一个重要指标。个体孤独感的心理表征有三个层面:在个体我层面的社会满意度,反映的是个体的孤独、拒绝和退缩感受;关系我层面的社会支持,反映的是熟悉、亲密他人等关系的满意度;集体我层面的是群体身份感受[8]。

3.自我建构与幸福感

Suh等人认为关系我突出的个人倾向于使用重要他人的社会评价信息来评价生活的满意度,个体我突出的个人倾向于使用日常生活的积极情感来评价生活的满意度[9]。个体我、关系我和集体我对于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作用重大,强调个体我则认为是个体我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抵御负性反馈同时欢迎正性反馈;强调关系我则认为关系我表现了个人对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的欲望,希望提升和保护这种关系,避免终止存在关系,当受到排挤时身心会感到疼痛;强调集体我则认为集体我受到所属群体一致性信念的深刻影响,群体的感知对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0]。

综上所述,一个人三重自我发展的程度不同,其对生活评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而且三重自我发展越好的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可能会越好。

(二)在人际关系领域中的自我建构

自我建构与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自我建构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此类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探讨不同自我建构倾向与各种具体人际互动过程之间的联系,二是考察以不同自我建构类型为主导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质量的差异。

1.自我建构与人际交往行为

自我建构研究所涉及的人际互动现象非常广泛。Gardner等人发现独立型自我建构更多考虑自我需要的满足,但依存型自我建构更多地从他人需要出发而解决问题[11]。有研究表明,依存型自我建构倾向较高的个体比独立型自我建构倾向较高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会不自觉地与他人保持较近的距离并且出现更多的人际模仿行为[12]。并且,自我建构与人际模仿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交往对象的模仿行为也会增加个体(被模仿者)当前情境中依存型自我建构的水平,而且人际模仿行为对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是以其对于个体自我建构的影响为中介的。

有研究探讨自我建构在他人行为于个体自身行为影响之间的调节作用。该研究揭示,当个体自我被激活时,个体行为以自我提升为原则;关系自我被激活时,个体多表现出与交往对象相互补的行为;当集体自我被激活时,个体行为往往与交往对象的行为具有相似性[13]。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依存型自我建构水平较高的人乐意为他人做决策,而独立型自我建构水平较高的人却不然,他们大多只关心与自身相关的决策[14]。人际交往中,依存型自我建构水平较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原谅他人,化解矛盾,但独立型自我建构较高的个体更有可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不满与抱怨长期存在[15]。Lalwani和Shavitt从自我表征与印象管理的角度再次验证了依存型自我建构对于建立和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渴望与兴趣[16]。

由以上叙述可见,独立型自我建构“以自我为中心”,依存型自我建构“以他人为中心”。

2.自我建构与人际关系质量

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是影响其人际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依存型自我建构可显著预测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人际关系质量更高,但独立型自我建构与人际关系和谐性没有显著关系。关系自我水平较高的人对人际关系质量有更为乐观的估计,其关系自我水平与体验到的人际亲密性可共同预测其幸福感[23],较高的关系自我会促进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自我表露,从而提升其亲密关系质量[17]。

(三)个体自主与自我建构

个人自主是人类的普遍需要,自我决定论对自主的理解主要从个体对自身行为价值的认同度出发,外部表现为行为的控制点是个体内控而非环境外控。

关于不同的建构倾向对于个人目标和行为的影响,对大学生的三重自我和个人自主的关系的研究发现个体我和集体我对个人自主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关系我对个体自主的预测虽然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关系自我能显著调节个体自我与外部调控和认同调控之间的关系。对于外部调控,仅在关系自我高分组,个体自我表现出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因此,集体我和关系我都可作为调节因素,增强个体我对个人自主的预测。

近期有研究从自我决定理论出发,将个体自主行为的原因区分为“个人自主原因”和“关系自主原因”。前者指个体的自主行为以自身需要为基础;后者则指个体的自主行为考虑到了亲密他人的需求与愿望。个人的自主并非只是独立型自我建构的“专利”,以依存型自我建构倾向为主导的个体仍然可能拥有高水平的个人自主。关系自我能够显著增强个体自我对个人自主的积极促进作用。在良好的亲密关系中,个体更有可能从双方关系的视角看待自我,而这种视角会推动个体内化对方态度与观点,因而即便选择由对方做出,其行为仍是一种自主行为。

虽然已有研究充分验证了个体自我对于个人自主的积极作用,但深入分析,过高的个人自主水平或许可能对个人自主产生消极影响。如过强的独立意识有时会阻碍个体发现和调动周围环境中原本可得到的支持与帮助,给个人目标的实现带来困难,导致较低的个人自主水平。

集体自我虽然是一种指向于人际联系的自我建构倾向,但并不是非常典型的“依存型”自我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介于“独立型” 和“依存型” 之间。Cross等人在分析男性与女性自我建构的差异时也指出,一般而言,男性的集体自我水平高于女性,关系自我水平低于女性。这是因为在团体之中,个人的归属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的需要可以得到满足,然而这种关系又不如亲密关系中那样亲密,不会妨碍男性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从集体自我对外部调控、认同调控和整合调控的之间联系来看,表现出与个体自我非常相似的作用趋势,只是作用强度小于个体自我;但是在投射调控上,个体自我没有显著作用,集体自我却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集体自我对投射调控的正向预测作用说明,当我们把自己看作团体一员时,团体的规则、超越他人的期望都会成为我们行为决策的标准。

三、评价与展望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表达了个体从自我、他人和周围世界关系中认识自己时,不同的认识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以三重自我为背景,探讨不同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已经成为西方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反思西方现有研究, 也可以看到若干不足或尚未形成定论之处。

“个人自主的实现”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保持”分别被看作是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的基本目标,但相关研究在对这一理论推测进行验证时,缺乏辩证分析的视野。然而,现有关于自我建构对于个体人际交往、个人自主影响作用的研究,往往缺乏对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各自所指向目标之间辩证关系的考虑,从而未能充分揭示出独立型自我建构对于人际联系,以及依存型自我建构对于个人自主可能存在的积极作用。后续研究应以辩证的视角看待变量间关系,从而更为全面深入地揭示自我建构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关注自身独立性的视角是实现个人自主的必要条件,但如果个体能同时将自我放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其关注自身独立性的视角会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帮助个体实现自主水平的提升。而且,所有变量的测量都来自于自我报告,难以避免自我报告法的固有弊端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后续研究应尝试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自我建构对于个人自主的关系;此外,自我建构与个人自主之间,应当存在中介变量,后续研究中应着力探讨其中介机制,可进一步揭示自我建构与个人自主之间的关系。

同时,应有更多研究关注自我建构对于个体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关于大学新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方面,已有研究指出,在整个大学阶段,大一阶段是非常特殊的时期,是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关键过渡期,所以有效地提高大一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其整个大学阶段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大学新生适应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例如,霍建勋等人的研究指出大学新生对学校的适应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大量研究着力于探讨自我建构与某种特定心理过程的联系,如社会比较、各种人际交往行为、自我调控的焦点等等,而探讨自我建构与个体稳定的发展结果之间联系的研究却较少,而且所涉及的变量也多局限于人际关系质量。鉴于自我对于个体心理现象的重要意义,自我建构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应是广泛而深远的,后续应有更多研究致力于揭示自我建构与个体整体发展面貌之间的关联。

目前我国学者基于自我建构理论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几个方面,而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对策和训练方面,缺乏实践性强和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对不同群体大学生的研究中,同时,缺乏对整个大学阶段各个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与自我建构的关系的探讨,大学生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存在年级差异,并且个体的自我建构并非一成不便,在今后的研究可考虑采用追踪研究方法探讨大学生社会适应与自我建构的动态发展过程及二者的因果关系,如可探讨不同自我建构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变化差异。

目前已有人探讨了三重自我与社会适应中的心理健康、幸福感、人际交往、个体自主等的关系,在这些研究中自我概念是作为前因变量而存在的。鉴于自我概念对个体的重要作用,后续的研究中可增加三重自我作为中介、调节或者结果变量以揭示其作用机制,尝试进行有关自我概念的调节和干预,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有助于建构社会适应的心理学体系。

猜你喜欢

幸福感集体建构
我为集体献一计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警犬集体过生日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