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绿地服务面积与可达性研究
2018-11-06马晓虹
■ 马晓虹 甄 帅
城市公园绿地服务水平不仅局限于公园绿地的数量和规模,更应重视公园绿地布局的合理性和服务效率的公平性。文章从公园绿地的服务面积和可达性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服务面积与生态功能,总结常用的可达性研究方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和需提升的方面;以青岛中德生态园城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和评价城市公园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服务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开展,绿色、舒适、宜居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公园绿地数量指标是基础性指标,公园绿地布局要实现均衡、可达、服务于民,应强化公园绿地类型选择及空间布局的研究,明确公园绿地空间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及服务价值变化,打造以人为本的宜居环境。
一、公园绿地服务面积与功能
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其服务面积各不相同,对应的生态功能与社会价值也各有特点。《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按各种公园绿地的主要功能和内容,将公园绿地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5个中类及11个小类。
研究表明,大型绿地能从整体上调节城区温度,对城市热岛效应起到缓解作用;3~5公顷小型公园绿地较均匀分布,有益于改善片区内小气候,且方便附近居民游憩娱乐。不同地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设置标准见表1。
表1 不同地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设置标准
二、公园绿地空间布局
(一)可达性分析方法
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是研究城市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达公园绿地的相对难易程度,其相关指标有距离、时间、费用等。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费用阻力法、网络分析法、缓冲区法、最小邻近距离法等。
1.费用阻力法(Cost Distance)
费用阻力法所要研究的是物种在穿越异质景观时所遇到的累计阻力,其阻力由各种用地类型的可穿越程度和隔离程度来表示,反映了个体到达某一目的地过程中所应克服的空间阻力。该方法以土地利用类型的栅格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从源到目的地代价最小的路径作为最优,认为其可达性最好。该方法采用的基础数据较易获取且操作简单,能较直观反映公园绿地可达性。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阻力相对值为人工赋值,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且缺少对居住区与公园绿地出入口分布情况的考虑,研究结果仍有完善提升空间。
2.网络分析法(Network Analysis)
网络分析法研究公园绿地可达性是以城市道路网络为基础,计算步行、机动车、非机动车等出行方式到达公园绿地的成本。一个基本的网络主要包括中心、连接、节点、阻力。
该方法能更准确反映市民进入公园的实际方式,克服了最小邻近距离法和缓冲分析法中采用直线距离分析,无法识别路径中的障碍;也避免了费用阻力法中,采用人工赋值的空间阻力相对值所产生的误差。有研究显示,对比网络分析法与费用阻力法在城市绿地可达性评价中的应用,并进行实际验证,网络分析法的结果更加精确。但该方法依赖于完备的道路网络数据,数据获取难度较大,且模型构建过程较为繁琐。
3.缓冲区法(Buffer Analysis)
缓冲区法是以公园绿地为中心,服务距离所覆盖的部分即缓冲区。通常认为缓冲区范围内的人群能够轻松到达公园绿地,而缓冲区外的市民不能享受到该公园绿地提供的服务。该方法操作简单便捷,能够直观展示公园绿地的直线可达性。但该方法较为理想化,没有考虑公园绿地的差异性以及服务区域内实际通行情况。
4.最小邻近距离法(Nearest Distance)
最小邻近距离法是将居住区和城市公园绿地抽象为点,计算点与点之间最短的直线距离。该方法能够直观反映居民选择最近的公园绿地游憩这一行为习惯,但将居住区和公园绿地都抽象为点,会对评价结果造成一定误差。
不同的可达性计算方法反映城市公园可达性的各个方面,各有优劣,至今还没有哪一种方法能够涵盖城市公园可达性的所有信息。
缓冲区分析法和最小邻近距离法的优势在于基础数据获取简单、操作简便、结论直观,劣势在于方法没有考虑居民出行的实际情况,包括人口分布、土地类型、交通方式。费用阻力法考虑了不同用地类型对居民到达公园绿地产生的阻力,该方法通过赋值操作,建模过程较方便,但缺少对公园绿地出入口及人口分布情况的考虑,而空间阻力相对值为人工赋值,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很难全面反映某区域居民获得城市公园绿地服务的机会。相比其他可达性分析方法,网络分析法以完整的道路网络数据为基础,能够模拟交通情景,并考虑到交通方式的选择和公园绿地出入口的实际情况,分析结果更为真实可靠,但数据的可获得性较差,且建模过程较为繁琐。
上述所有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方法,均缺少对不同社会人群对公园偏好的差异化考虑,这也是今后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方法需要重点考虑和提升的方面。
(二)案例研究
本文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以青岛中德生态园城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缓冲分析法和费用阻力法,开展公园绿地服务面积与可达性研究,为中德生态园公园绿地的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区概况
中德生态园位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2010年7月由中德两国政府建立,规划总面积29平方公里。研究区域内的公园绿地细分为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小区游园、居住区公园、植物园,主要包括老君塔山公园、牛齐山公园、北岭公园、朱郭水库公园、河洛埠水库公园、山宋水库公园等,公园绿地总面积约为4.63平方公里。
2.公园绿地服务面积
不同等级与规模的公园绿地的服务面积各不相同,以中德生态园主要公园绿地作为“生态源”,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平台,采用缓冲区法,以100~2000米为服务半径模拟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范围并计算服务面积比率。
结果表明,以300米服务半径得到的研究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面积14.50平方公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0%;以500米服务半径得到的研究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面积19.14平方公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6%;以1000米为服务半径得到的研究区城市公园服务面积23.13平方公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
3.公园绿地可达性
采用费用阻力法研究中德生态园公园绿地可达性。以公园绿地为“源”,成本计算值为到达公园绿地的空间阻力值,然后将其转化为时间成本进行分级量化,得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空间分布。
表2 不同服务半径的面积和服务面积比率
从整个研究区域来看,研究区域公园绿地集中分布在南部老君塔山片区内,青兰高速以南区域建设情况较好,道路路网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公园绿地类型也较为丰富,可达性较好;青兰高速以北地区属于二期建设区,部分地区尚未建设,交通路网尚不完善,公园绿地数量不足、可达性较弱,不能发挥绿地改善环境、提供游憩空间等功能。
4.公园绿地服务水平及可达性分析
公园绿地服务面积分析结果显示,1000米服务半径范围内,80%的研究区域可以被公园绿地覆盖;500米服务半径范围内,66%的研究区域可以被公园绿地覆盖,说明生态城公园绿地总体分布较为均衡,可以满足研究区域大部分地区的游憩需求,但距国内外先进地区对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设置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中德生态园的大型公园绿地面积占比达到公园绿地总面积的50%以上,布局较为均衡。大型公园绿地可以为一定区域内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完善的游憩设施,同时,大型公园绿地在生态功能上可以调节整个区域的气候条件,起到缓解热岛的作用。
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德生态园中小型公园绿地空间分布不均衡,服务水平存在差异。研究区域的中西部地区,公园绿地可达性偏弱,应作为今后公园绿地的增补重点,建设多种类型的公园绿地,积极采用见缝插绿、立体绿化、建设口袋公园等方法提高中小型公园绿地数量,结合道路改造、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小区等增加公园绿地空间,实现公园绿地格局布局均衡,保障研究范围内的公园绿地公平地服务于全体居民,方便附近居民游憩娱乐;均衡布局中小型绿地,还有助于改善片区内小气候。
图1 中德生态园主要公园绿地分布图
图2 中德生态园公园绿地服务面积
图3 中德生态园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三、总结与展望
城市公园绿地是当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能否公平方便地享用公园绿地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与功能,是衡量一个城市人地关系和谐状况、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城市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在传统城市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中,侧重于对公园绿地数量的考核,但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其对使用对象的公平性与便捷性。
笔者从公园绿地的服务面积和可达性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服务面积、生态功能与社会价值。在可达性研究中,总结了常用的可达性计算方法并评述了其原理和优缺点,为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中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并提出今后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方法需要重点考虑和提升的方面在于不同社会人群对公园偏好的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