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航空维修类专业军地两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践
——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
2018-11-06王志刚杨春雨
王志刚,杨春雨
(1.吉林化工学院 航空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2.吉林化工学院 教务处,吉林 吉林 132022)
近年来,随着民航运输市场和通用航空的快速发展,我国航空产业正进入重大发展机遇期。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布的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意见中,也明确提出:通过5至10年的全面建设和深化改革,在低空空域管理领域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法规标准体系、运行管理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低空空域管理规律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低空空域资源。这一指导意见的发布,将极大刺激通用航空器市场的蓬勃发展,加快航空飞行器民用化的进程,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军用航空器制造技术也得到了的飞速发展。这一切都使得军队和地方的航空制造和维修类人才缺口加大,市场需求加剧。但受到技术保密、实验实训设备短缺、办学成本高昂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开设高职层次航空维修类专业的院校并不多,吉林化工学院主动适应航空产业的发展,服务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开设了三个高职层次航空类专业,分别为航空机电设备维修(2016年修订为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航空电子设备维修(2016年修订为飞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航空油料管理和应用(2016年修订为航空油料)专业,培养了多种航空器维修和航空保障类人才。
培养专业技能强,职业素养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过程和模式进行总体设计,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组织,这一切都依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正确制定。吉林化工学院航空工程学院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融校内教育与顶岗实习于一体,满足军地和地方航空制造、维修企业人才需求的高职航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成效。
一、军地两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 航空维修类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2]等文件精神,高职层次航空类专业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变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良好的航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航空设备维修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职业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能够在飞机、发动机及航空机电产品的生产、维护、修理、管理、服务一线岗位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 航空维修类专业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应以社会需求和促进就业为导向[3],所以企业的用人标准就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根本依据。经过对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通航公司制造和维修企业;长春龙嘉机场等民航运输公司;空军第5701工厂、空军第5719工厂、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等军机维修企业的全面调研和分析,总结出航空维修类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面向的行业是航空维修业、航空运输业及航空制造业。主要的就业部门为航空维修企业、航空公司、飞机制造公司、机场、通用航空公司、航空运动学校、飞机部件维修公司、航空器材公司等。职业岗位群为飞机附件、机体、发动机的维修和飞机总装。
在对以上岗位进行归纳整理后,得出无论是军机还是民机维修,企业用人需求主要考量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
要求毕业生具备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具备安全生产意识;具备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的职业道德;具备严谨规范、吃苦耐劳的品质;具备团队协作能力[4];
2.知识要求方面的培养
要求毕业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外语等基础知识;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材料、力学、电学和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飞机和发动机整机、附件及电气设备维修等专业知识。
3.能力要求方面的培养
要求毕业生具有工程图纸的识读能力;具有使用、维修设备和工具的能力;具有查阅使用飞机和发动机装配修理工艺资料的能力,并能正确理解执行;具有拆装、维修及调试飞机和发动机的附件、部件、部位及整机,使之达到飞机出厂要求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创新要求方面的培养
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特色成才,积极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学科前沿知识学习[5];广泛参与各类创新技能大赛,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调研我们还发现,军机的修理和民机的修理理念也存在一定区别,军机维修一般是“大拆大卸”,飞机入厂后首先要进行整体分解,分解到零部件级别,然后根据各部分零件的性质,分发到相应的分厂进行检测和维修,经过修复及试验合格后,再返回总装分厂进行装配和调试。而民机的修理一般秉承局部替换的模块化修理方式,类似于现在汽车“4S”维修店,当检测发现飞机某一个或几个零件出现故障时,一般都直接进行总成式的替换。另一方面,由于军机种类较多,所以飞机的维修工艺、维护方法相对比较繁杂,要根据具体的机型确定。但民机机型相对统一,生产厂家相对固定,所以维修方案也比较统一,只要按照生产厂家指定的流程规范进行就可以。这些区别对我们制定军地两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三) 航空维修类专业课程体系制定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职层次学生的学制为3年,根据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总需求,学生毕业所完成的学分应在116学分左右。综合军机和民机维修能力所需技能的要求,吉林化工学院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总体“2+1”培养模式(2年校内学习,1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下,合理配置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恰当切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并重,制定了高职航空维修类专业军地两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航空维修类各个专业就可以很方便的对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能课、职业技能课及实习实训课程进行由浅入深递进式安排了。
1.结合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要求
需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政类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就业与创业基础概论等就业与创业类课程;军事理论、军事技能体育与健康等身心素质培养类课程,学分控制在16~18学分范围。
2.结合基础知识方面的培养要求
需要开设英语、数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类课程;计算机应用、航空概论、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图、航空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学分控制在28~30学分范围。
3.结合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要求
按岗位技能由浅入深,由简到难[6]的梯度开设飞机构造、飞机液压传动、飞机发动机原理与构造、航空电气设备与维修、飞机维修技术、飞机及发动机附件修理、飞机铆接及机体修理、飞机发动机修理技术等专业类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金工实训、飞机装配实习、飞机附件修理实习、飞机结构修理实习、飞机发动机维修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类课程[7]。学分控制在66~68学分,其中独立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学分需达到42~44学分。
4.结合大学生创新培养要求
需要开辟第二课堂活动,用于完成工程素质教育,创新技能大赛培训、参赛等内容的教育。学分控制在3学分。
对基本知识和职业素质课程设置时,应兼顾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的模式,保障课内实验内容不低于8学分;对于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要鼓励现场教学为主,仿真教育为辅,二者共用方式。具体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
二、军地两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军地两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特点总结为“四合”即:军民机维修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符合;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教育相融合;常规培养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相配合。
(一) 军民机维修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符合
航空维修类专业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主要面对的工种是在军机维修的附件修理工、飞机装配工、发动机附件修理工、发动机装配工和民机维修中的机务维修工,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重点考虑了相对应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培养,保证毕业生的军民机维修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符合。
(二) 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教育相融合
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思政类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就业创业方面的课程,可以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进行培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毕业生具有优秀的公民素质和情操、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在开设能力目标培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8],可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从而实现素质与能力同时培养。
(三) 常规培养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开设工程素质教育,传授学科前沿知识,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技能竞赛,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特色成才。
(四) 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相配合
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技能培养过程不是简单的放到最后一个学年的顶岗实习环节,而是穿插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将飞机装配实习、飞机发动机维修实习和顶岗实习按不同时间段放到企业中进行。尤其是顶岗实习阶段,要在实习之前、实习过程中和实习结束之后进行相关知识、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储备,因此,需要系统设计实习方案、精心组织实习过程,优化顶岗实习前、中、后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如实习前开设职业人文素养课程,举办就业系列讲座。将项目课程、实习任务、毕业设计三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带着毕业设计任务进入实习岗位,明确实习任务,将项目课程和职业人文素养课程内容融入实习工作岗位,在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从而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针对性[9]。让学生的技术能力适应企业真实岗位的需求,实现“校企穿插”[10],共同培养,保障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互相配合。
三、军地两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军地两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和调整,从课程体系的构架到每门课程的培养内容都进行了制定—实施—修订—再实施的过程,对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同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总结出来,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能顺畅的执行下去,除了方案本身要合理适用以外,各类保障因素也不能忽略。首先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主体,航空维修专业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以外,还要具有相当的技能操作水平,所以“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应当得到重视,学校要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和高校进修机制;第二是配套培养教材的开发与应用。课程建设与开发,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媒体与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考核方式对教学效果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三是自制设备的研发和实训中心的建设。航空维修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的很多设备很难直接采购到,需要进行自行研制和开发。实训中心建设也应当与企业生产的实际环境相近似,以保障实习实训的效果;第四是校企的紧密合作。学校应大力开发校外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紧密配合,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到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去学习,以保障学以致用。
四、结 语
吉林化工学院军地两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坚持校企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了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不断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反复调整课程体系和构架,使之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和实施。始终坚持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共同取得的“双证书”毕业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累计双证书取得率达99.8%,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达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国防及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希望本文能为相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