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岗定责,聚合党建扶贫的无职党员“力量流”
2018-11-05陆睿
陆睿
一个月前,开州区委组织部接待了一位特殊的“上访者”。
这位“上访者”来自开州区中和镇,是一名农村无职党员。
这次来组织部“上访”,这名党员的诉求只有一个。
“我是党员,也想给脱贫攻坚出力!”这名党员说,“以前我在外面务工,现在我回来了,强烈希望党组织给我安排扶贫岗位!”
送走“上访者”后,开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潇颇感欣慰:“农村无职党员身处助推脱贫攻坚和鄉村振兴的最前沿,是农村群众身边的‘宣传员‘服务员和‘战斗员。”陈潇说,“我们在脱贫攻坚中通过设岗定责,终于让农村无职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明显增强了。”
开州区的这一探索,解开了一道普遍性难题。
长期以来,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存在这样一个难题——无职党员很难管好、用好。
为什么难?
因为与在职党员相比,农村无职党员是一个更大的群体,教育管理好无职党员队伍的难度也更大。长期以来,极少数基层党组织对教育管理无职党员并不得法,造成一部分无职党员长期“无责、无事、无为”,渐渐迷失了对自己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认识,对党组织的依赖和联系逐步弱化,甚至渐渐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开州,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农村地区面积广大、农村人口和农村党员基数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开州区通过建立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激发了农村无职党员的活力,成功聚合起党建扶贫的无职党员“力量流”。
在全面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开州区认真落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要求,着眼于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出“设岗定责+量化考核+结果激励”工作链,系统回答了党员设岗定责“怎么定”“怎么考”“怎么评”“怎么用”等普遍性问题,让设岗定责工作真正“实”起来。
伴随这项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一系列细微却又深刻的喜人变化,正在开州534个行政村(社区)以及16375名参与设岗定责的无职党员中不断催生。
4月20日,在全市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上,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文容强调,要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选好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切实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发展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
开州区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对深入推进党建扶贫很有裨益。
那么,设岗定责,究竟是如何破解农村无职党员管理和作用发挥难题的?
让我们走进开州,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