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基本要义

2018-11-05龙金菊刘剑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主规则文明

龙金菊 刘剑

[摘要]政治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我国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当前,我国在政治生态文明建设中十分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高校作为国家建设预备人才培养的重要营地,应该正视加强规则意识教育的时代必要性,把握好规则意识养成的基本要义,提升大学生规则意识,为国家政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政治文化伦理基础。

[关键词]政治生态文明;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

一、问题的提出

政治生态文明简单来说是政治文化的一种伦理形态。主要是基于自然生态文明相关理念而提出,欲以自然生态文明的系统性、和谐性、循环闭合性等特点来观测政治系统内相关活动的运行,以达到政治制度与人类自然属性、政治体制、法律、道德等的和谐共生与良性互动。陈仲认为,“政治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 是指一个国家政治运行的内外部环境的和谐状态。” ①这里涉及到对政治运行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强调。习近平从对生态文明理解的角度对政治生态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闡释。2015年,习近平参加全国人大江西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②在2017年参加全国人大四川代表团的审议时说:“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项持久的工作。”③接着,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政治生态。”④加强政治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政党政治建设的重要思想。在具体运行方面,党中央一方面加大惩处力度,坚持“老虎 ”“苍蝇 ”一起打,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另一方面,以讲“政治规矩”加强党内建设,进行全面从严治党,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权力机制系统,努力营造一种“制度蓝、体制绿、社会清”的政治生态环境。

随着全球化与现代性的进程,我国社会也一直处于不断变革和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意识形态既相互斗争又相互渗透,各种规则意识不断碰撞、融合,使得中国社会的规则意识的复杂性与异质性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直接表现为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政治生态文明形成一定的破坏性,给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作为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营地,其政治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无疑是这一工程不可忽视的基础领域,如何在大学教育中把政治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化,从具体的规则意识培养与践行中培育大学生的政治文明逻辑,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教育问题。

二、政治生态文明构建中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时代必要性

十九大以来,昭示着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大学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担起教育兴国的使命。特别是在新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下,以规则的力量主动从主流意识形态型塑中力挽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积极拥护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忠诚、务实、理性与宽容的现代公民形象,对于政治生态文明建设将变得十分必要。

(一)应对现代性引发信仰危机的需要

在全球化、市场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国内形势在现代性的迈进中呈现了许多新形势、新情况。人性在“理性经济人”的选择中触发了个人权利与集体选择的冲突,进而引发信仰危机,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新的挑战。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格局中,这种挑战会渗入本该思想纯洁的大学,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以及消极的社会舆论直接或间接、隐性或显性的侵染着大学生本该是谈理想、谈信念、谈志向为主流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群体中拜金主义者、享乐主义者、功利主义者并不少见。这股暗流如果没有有效地抑制与消除,直接会影响到党政建设,从主流意识形态消融党的精神壁垒。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⑤可以看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规范性教育与实践的诉求,对合格教育公民的培育提供了指导性的方向。其中,我们有必要把这些价值诉求深化为一条规则主线,把规则意识培养融入到大学教育中,进而找回并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能更好地把个人价值选择与民族前进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一起,以此来化解大学生在现代性进程中引发的各种信仰危机。

(二)贯彻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生态文明的重要时期,也是民主政治发展、反腐创廉攻坚的关键时期。2012年,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首次论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之后在多次的讲话中都涉及到对从严治党的论述。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全覆盖,四位一体形成合力,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及领导地位。而全面从严治党内化为规则秩序则是对于“政治规矩”的强调。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的讲话中提到了“政治规矩”一词,随即引发了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成为理解中国当前政治思路的一个关键词。而“政治规矩”必将与“规则意识”的养成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强调规则意识,不能只在于聚焦外在的规制与约束,更应该自觉地把外在强制的规则转化内在的自觉遵守。而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有效链接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大学来讲,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以“小规则”见“大规矩”,在大学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型塑,对于党内政治生态的建设将起着重要的基础性推动作用。

(三)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强国的需要

规则意识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待人处事中,如果一个人能较好地遵守规则,信守内心的道德信仰,在人际关系中受欢迎度会相应提高。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决定他们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不加强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教育,不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对待规则的扭曲心态,不提升其做事的自律性,则很难保证他们在社会大染缸中不为坏风气所染,很难保证他们将来在承担社会责任、民族期望、国家使命中能有所作为。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就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⑥如何不扣错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必须提升青年的规则意识,从遵守具体的规则做起,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正道,恪守规矩,更好地在新时代进程中践行社会主义道路的责任,方能扛得起民族复兴、国家进步、人民幸福的时代责任。

三、政治生态文明构建中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教育的基本要义

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是大学生真正步入社会的预设阶段。此阶段大学生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步入社会的行为选择。因此,应该从逻辑起点、内容维度及价值目标上正确解读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基本要义,提前培育学生对政治社会行为的预判性,增强学生的政治行为自觉,提升其政治理性,规避一定的政治行为风险,为我国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打下坚实的政治文化伦理基础。

(一)逻辑起点:严以修身,加强规范教育

在中国,有关规则及规则意识的表述古已有之,如“无规矩不成方圆”“名不正言不顺”“道法自然”等等,这些都不失强调规则意识的蕴味。我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规则”蕴味的就是“礼”。《辞源》中关于“礼”的解释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中国的“礼”无处不在,可以理解为是介于道德和法律之间来规范人们行为举止的基本规则。今天讲的公民规则意识,主要是公民对各种社会规则诸如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等的认同、自觉服从与遵守,所形成的自主自律意识。纵观腐败行为的发生,往往都是一个人的心理欲望逐渐由小到大的膨胀过程,是公民规则意识的缺失。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提到,“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⑦凸显了“教育——个人——社会”的一脉相依的内在逻辑。因此强调规则意识教育,可以有效地起着对腐败心理的预警作用。规则意识教育就是要把这种欲脱离社会道德规范、行政规范及法治精神的心理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持政治行为在规范中运行。因此,在大学阶段通过加强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提前对学生进行预警教育,并且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型塑规则意识,规范地践行各种规则,将成为反腐败斗争中加强防范机制建设的必要基础。

(二)内容维度:以议事规则为主线,贯穿于民主政治活动始终

规则意识的培养,从其对规则的尊重来谈,其实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政治价值上来看强调的是一种国家与人民的依偎情怀,从政治程序上来看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技术,以支撑“人民民主”的制度大厦。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民主政治的讨论开始,“民主”就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讨论至今。纵观各种民主制度的运行,虽然相关讨论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民主制度依然是迄今较好的制度,民主政治依然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于我国而言,对民主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其实质就是:人民有诉求,国家或政府有回应,民主就是国家与人民的循环闭合的互动过程。因此,民主建设涉及到人民与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情怀。而这种情怀离不开人民的民主政治素养对国家建设的滋养。就我国而言,虽然已经进入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但自古遗传下来的官僚主义思想无形中仍会潜藏在人民的意识当中,进而与民主思想建设形成一定的冲突。因此,就像孙中山在《民权初步》提出的一样,中国人学习民主要具备“像婴儿学步一样”的精神,从点滴开始。时间不觉在百年中划过,中国的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形成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体系还有待于完善、提升。从高校教育使命来看,大学生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中流砥柱,其民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因此,以议事规则为主线,完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使大学生在学校相关大小事的决策活动中形成民主意识。在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只有强调具体的议事规则,方可有效地防止过度的人为意志专断及民主形式危机,民主政治大厦才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撑,进而有利于推进政治生态文明体系的形成。

(三)價值目标:以公民教育为导向,注重政治理性与宽容的价值回归

无论在哪一种教育改革中,都会面临着本民族传统文化因子以及国际文化的冲击与融合问题,但对于人的回归却是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雅斯贝尔斯强调:“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⑧而公民教育,则是集合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良好教育方式。随着着全球化、现代化的推进,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机构秩序越来越复杂,全球秩序也都在发生着变化。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不仅要立足于我国新时代政治文明秩序建设的需要,更应该放眼世界局势,提升面对全球化带来世界秩序危机的需要。习近平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定位,无疑在世界复杂多元的文化熔炉里,传达了一种“教育人本回归”的信号。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秩序的需要。现代公民“不能只着眼于国家认同,而必须谨记自己是人类的一员,必须对所有的人类成员抱有尊重和关怀之感情”。⑨无疑,唯有公民教育观,才会在世界秩序构建的教育基础中找到共识。因此,随着个体自主和全球化的推动,必须依靠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积极互动,充分发挥公民教育的引导性作用,形成一种理性、宽容的政治价值。檀传宝教授认为我国公民教育目标定位应侧重于独立人格、民主意识、人道情怀、人权理念、公共理性、公共责任等几个方面的培养。⑩但是这些都必须在承认社会存在着多元文化异质性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彼此文化之间的包容与尊重,实现政治价值的理性与宽容。而培养适应不同文化、具备处理冲突能力的现代公民,或许正是我们对规则意识教育的真正回归。

[注释]

①陈仲.论政治生态文明的法治功能[J].社科纵横,2011(2).

②习近平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DB/OL].人民网.http: / /politics. people. com. cn/n/2015 /0306 / c70731-26651692. html.

③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D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 com.cn/n1/2017/0823/c64102-29489830.html.

④习近平: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 必须要有良好政治生态[DB/OL].新华日报.http://xh.xhby. net/mp3/pc/c/201703/08/c291343.html.

⑤参见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⑥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

⑦陈剑旄.蔡元培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7.

⑧[德]卡尔·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 69.

⑨Nussbaum, Martha. Cultivating Humanity: 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eation[M].Cambridge Mass: Har-vad Press,1997:62-63.

⑩檀传宝.公民教育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13-219.

猜你喜欢

民主规则文明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请文明演绎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漫说文明
让规则不规则
对不文明说“不”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