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液滴实验探究几个典型沉淀反应

2018-11-05曾涛廖连燕杨兴张瑞

化学教学 2018年7期

曾涛 廖连燕 杨兴 张瑞

摘要: 利用微量化液滴实验方法,对BaSO4、 CaCO3、 Al(OH)3、 Zn(OH)2、 Fe(OH)3典型沉淀反应进行探索和条件优化,对沉淀在浊态和干态下的电子显微镜成像表征进行对比考察,达到了耗试剂微量、操作简单、实验仪器经济、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果生动有趣等效果,弥补了常规实验用量大,观察不到反应过程等缺陷,实现了对传统沉淀实验方法的优化和补充。

关键词: 液滴实验; 微量化实验; 沉淀反应; 玻璃片液膜; 电子显微镜成像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7-0075-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微量化化学实验是在微型化学实验(Microscale Laborator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验原理和技术,聚焦于使用常规仪器达到微型实验的目的,即以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1]。微型实验中由于使用的仪器装置过小使实验的可见度降低,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和教学效果。微量化实验弥补了微型实验的不足,它使用常规仪器和微量反应物,但仍能达到常规实验的可见度。基于此功能和特征,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研究和推广微量化实验十分必要[2]。

微量化实验以玻璃片等常规仪器为反应载体,通过微剂量(1~2滴)反应物接触后的扩散过程,研究反应过程和反应产物[3]。液滴微量化实验相对于传统试管实验有几个优势: 首先,与经典沉淀实验使用试管相比,液滴实验使用玻璃片作为实验器材,玻璃片更加容易得到,坚固实用,重复使用率高;其次,传统试管实验每种反应物的用量大概在1~2毫升之间,而液滴实验用量极其微小,一般为1~2滴,是传统实验试剂用量的百分之一;其三,在玻璃片上做实验,沉淀的形成过程和沉淀干化后的状态不仅肉眼观察现象更加明显,还可以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本研究通过液滴实验方法,对BaSO4、 CaCO3、 Al(OH)3、 Zn(OH)2、 Fe(OH)3典型沉淀反应的条件进行了探索和优化,对沉淀的浊态和干态的电子显微镜成像进行了考察,实现了对传统沉淀实验的优化和补充。

1 BaSO4和CaCO3沉淀反应

实验仪器和药品: 2~3mm厚、10×10cm大小的透明玻璃片、略大于玻璃片的黑色卡纸、胶头滴管、尖头玻璃棒、电子显微镜(型号为ALYMPUS CX41,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为100倍);1mol/L、 0.1mol/L、 0.01mol/L、 0.001mol/L的BaCl2溶液、Na2SO4溶液、CaCl2溶液和Na2CO3溶液

1.1 Ba2+与SO2-4反应

实验过程: 将黑色卡纸置于玻璃板底部,在玻璃板上滴加1~2滴0.1mol/L BaCl2溶液,其右侧约1cm处滴加1~2滴0.1mol/L Na2SO4溶液,用尖头玻璃棒引导两种溶液相互接触后,溶液发生自然扩散,现象见图1。

1.2 Ca2+与CO2-3反应

将黑色卡纸置于玻璃板底部,在玻璃板上滴加1~2滴0.1mol/L Na2CO3溶液,其右约1cm处滴加1~2滴0.1mol/L CaCl2溶液,用尖头玻璃棒引导两种溶液相互接触后,溶液发生自然扩散,现象见图4。

1.3 结果讨论

将每一种反应物按照1mol/L、 0.1mol/L、 0.01mol/L、 0.001mol/L濃度配制,进行交叉实验,得到BaSO4与CaCO3的最佳反应物浓度均为0.1mol/L,浊态最佳成像反应物浓度均为0.01mol/L;干态BaSO4最佳成像反应物浓度为0.1mol/L,干态CaCO3最佳成像反应物浓度为0.001mol/L。

BaSO4与CaCO3是中学典型的两种白色沉淀物,二者加入稀盐酸后,沉淀溶解并放出气体的物质是CaCO3,沉淀不溶解的物质是BaSO4。对比两者沉淀的显微镜成像图片可发现,BaSO4与CaCO3虽均为白色沉淀,但其沉淀的外在特征有所差异: CaCO3沉淀颗粒感较为明显,BaSO4沉淀更加细腻均匀;干态时,CaCO3沉淀聚集后呈现光滑的表面,且多处凹陷,BaSO4呈明显的条状分布。

2 Al(OH)3和Zn(OH)2沉淀反应

Al(OH)3和Zn(OH)2是中学常见的典型两性氧化物沉淀,表现为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沉淀溶解。

2.1 Al3+与OH-反应

将黑色卡纸置于玻璃板底部,在玻璃板上滴加1~2滴1mol/L AlCl3溶液,其右侧约1cm处滴加1~2滴1mol/L NaOH溶液,用尖头玻璃棒引导两种溶液相互接触后,缓慢生成少量白色沉淀,自然扩散速度很慢,用尖头玻璃棒将一种溶液引入另一种溶液内部,迅速生成大量白色沉淀,如图7所示。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OH-Al(OH)3↓。加5~6滴1mol/L NaOH到图7的Al(OH)3白色沉淀上,用尖头玻璃棒搅拌,白色沉淀迅速减少,至全部溶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H) -4。将反应生成的Al(OH)3自然状态下静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成像,浊态成像如图8所示,干态成像如图9所示。

2.2 ZnCl2与NaOH反应

将黑色卡纸置于玻璃板底部,在玻璃板上滴加1~2滴1mol/L ZnCl2溶液,其右侧约1cm处滴加1~2滴0.1mol/L NaOH溶液,用尖头玻璃棒引导两种溶液相互接触后,生成大量Zn(OH)2白色沉淀,如图10所示。

2.3 结果讨论

将每一种反应物按照1mol/L、 0.1mol/L、 0.01mol/L、 0.001mol/L浓度配制,进行交叉实验,得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最佳浓度为1mol/L, ZnCl2溶液和NaOH溶液的最佳浓度分别为1mol/L、 0.1mol/L。图7是AlCl3、 NaOH溶液浓度为1mol/L,用量1∶3扩散过程的局部照片,图8为反应的浊态图像,图9为反应的干态图像。图10为1mol/L ZnCl2与0.1mol/L NaOH反应图片,图11为浊态Zn(OH)2沉淀的显微镜成像,图12为干态Zn(OH)2沉淀的显微镜成像。

AlCl3和NaOH反应的自然扩散效果不好,玻璃棒搅拌后,才产生大量的白色沉淀,沉淀聚集成簇状。浊态Al(OH)3在显微镜下呈现大理石般的美丽细纹,干态呈现树叶状,中间夹杂不规则的块状。ZnCl2和NaOH的自然扩散效果好,无需外力,白色沉淀自行先产生后消失,沉淀均匀细腻。浊态Zn(OH)2的显微镜成像出现部分梯状纹路,干态成大小相似的块形条纹。

3 Fe(OH)3沉淀反应

在玻璃板上滴加1~2滴0.1mol/L FeCl3溶液,其右侧1.5cm处滴加1~2滴1mol/L NaOH溶液,用尖头玻璃棒引导两种液滴形成相邻溶液膜,并互相靠近至自然扩散反应,现象见图13。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OH-Fe(OH)3↓。此反应的FeCl3、 NaOH溶液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1mol/L、 1mol/L。随着反应的进行,Fe(OH)3呈现一条红棕色的色带向NaOH方向推进,如图14所示。

浊态Fe(OH)3的显微镜成像出现红棕色薄纱飘逸的景象,十分美丽,干态出现了正四面体状的晶状固体(如图15所示)。此处的晶体与结晶不同,结晶是分子从饱和溶液里面析出,逐渐覆盖在晶核表面,过程缓慢,粒子排列严格有序;而此处的晶状沉淀为反应中快速生成,推测其过程,开始为极细小的固体颗粒,随着液体的蒸发,聚集到一起后成为晶体,此晶体不结实但依然呈有序的状态[4]。

以上用液滴实验探讨了中学常见的BaSO4、 CaCO3、 Al(OH)3、 Zn(OH)2、 Fe(OH)3的沉淀反应。相比于传统试管实验,液滴实验的试剂用量少,试剂在玻璃片上以近似液膜的厚度平铺,学生在感受沉淀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中,清晰地觀察到沉淀形成的过程和沉淀特征,实现了化学实验的微量化和绿色化。运用电子显微镜的成像作用,能够进一步观察其浊、干态特征,对促进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感受美妙的化学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爱化学、学化学的化学观念以及养成化学学科素养具有促进作用。

微量化液滴实验可以进一步趣味化,如在玻璃板上平铺一层液膜,将另一种试剂喷洒在液膜上,制造雪花、大理石纹路的趣味场景。微型实验还可以进一步用于教学中,如将Al(OH)3的液滴实验作为先行组织者的前置性学习材料,探究Zn(OH)2的性质。开发更多的微量化液滴实验,实现趣味化、教学常态化和仪器生活化[5],是液滴实验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一兵, 沈戮. 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 课程·教材·教法, 2007, (3): 62~66.

[2]张凤琼. 初中化学微量化实验的研究[J]. 化学教学, 2010, (6): 54~56.

[3]吴琼等. 液膜扩散法鉴定溶液中的Fe3+和Fe2+[J]. 化学教学, 2017, (11): 53~55.

[4]聂德明. 颗粒沉降及其在流场中做布朗运动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5]李光珍. 五个高中化学实验的微量化改进[J]. 化学教学, 2014, (5):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