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碱地不同种植类型棉田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效益研究

2018-11-05马惠杨军张延霞辛承松林香青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套作棉田轮作

马惠,杨军,张延霞,辛承松,林香青

(1.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2. 滨州市农业局,山东 滨州 256600;3.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棉花是耐盐先锋作物[1],随着植棉技术的不断提高,盐碱地植棉已成为中国棉花主要生态类型之一[2]。我国植棉区内约有盐碱地17 × 106公顷,开发潜力巨大[3]。病虫害是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4]。盐碱地植棉区一直以一熟制纯春棉种植为主,近年来棉田的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和生产条件等都有新变化,种植类型也随之增加,而不同种植类型棉田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也不尽相同。本研究对盐碱地不同种植类型棉田主要病虫害进行系统调查和针对性防治,通过测产比较不同种植类型棉田的效益,为盐碱地棉花病虫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岳家村。2015年对套作、轮作、纯作3种种植类型棉田病虫害情况进行初步观察,在此基础上于2016年以鲁7619为供试品种,以不同种植类型即套作、轮作、纯作为不同处理进行试验。套作田为麦棉套种,于5月10日播种,种植密度为6.75×104株/hm2,小麦于6月10日收获。轮作田为玉米、棉花轮作。纯作田是连续种植5年的棉田。轮作、纯作田于4月27日播种,种植密度为6.75×104株/hm2。每个种植类型设正常防治处理和不施杀虫杀菌剂对比处理。每处理设置三个重复,共18个小区,小区面积30 m2,6行区,肥水管理均统一进行。

1.2 调查方法

1.2.1 病害调查 苗期病害调查于5月底定苗前进行,每小区随机拔取50株棉苗,检查根茎受病菌侵染情况,完全无病斑的为健株,有病斑或病死苗计为感病株,计算病株率;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93—2004[5]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计算病情指数。

枯萎病与黄萎病分别于6月下旬和8月中下旬发病高峰时进行调查。选发病最重的一次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计算病株率与病情指数。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92—2004[6]。

铃病的调查于9月上旬进行,每块棉田调查3个样点,每个样点连续调查10株棉花,按单株记录烂铃数,计算平均单株烂铃及烂铃率。

1.2.2 害虫调查 在各害虫发生盛期调查,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调查十株,每种害虫调查1 ~ 3次,记录害虫的种类、数量。苗蚜于5月底6月初进行调查;伏蚜于7月下旬进行调查;棉叶螨于6月下旬到8月下旬进行调查;棉盲蝽于7月下旬到9月上旬进行调查;蓟马于7月下旬到9月中旬进行调查;烟粉虱于7月下旬到9月中旬进行调查。

1.2.3 产量调查 于10月下旬棉花收获时测产,比较铃重、铃数、单产。

1.3 数据处理

调查所得数据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本年度各种植类型地块病害发生均较轻。苗病的病情指数以套作的最高,轮作和纯作的差别不大;正常防治地块的病株率以套作的最高,轮作次之,纯作的最低,而在不喷药地块,三个种植类型的病株率差别不大(表1)。这可能由于调查时间偏晚,套作地块正值苗病盛发期,而轮作、纯作田苗病已过盛发期。不同种植类型棉田枯萎病发生均很轻,正常防治棉田都达到高抗水平,不喷药棉田达抗枯萎病水平。不同种植类型棉田黄萎病发生也较轻,套作、轮作正常防治棉田都达高抗水平,纯作达抗黄萎病水平。三种种植类型不喷药棉田的黄萎病病情指数均有所提高,但也达抗黄萎病水平。正常防治棉田中,套作棉田的铃病很轻,仅有个别烂铃,轮作和纯作田每株有1 ~ 2个烂铃;不喷药棉田中棉株下部结铃极少,因此仅有个别烂铃或不成熟铃(表2)。

表1 不同种植类型棉田苗病、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生情况

表2 不同种植类型棉田铃病发生情况

2.2 主要害虫发生情况

在各害虫发生高峰时调查,均已达到防治指标。但由于2016年7—8月雨水较多,害虫整体发生不重,主要害虫有苗蚜、棉叶螨、伏蚜、棉盲蝽、蓟马和烟粉虱等(表3、表4),棉铃虫的幼虫和卵量都极少。不同种植类型棉田中各害虫发生差别较大。苗蚜、棉叶螨、伏蚜、棉盲蝽和烟粉虱的发生量均以纯作的最高,轮作次之,套作最少。7月25日调查的蓟马以套作棉田最多,其次为轮作田,纯作田最少;9月5日调查时以纯作田最重,轮作田次之,套作田最少。从危害情况上看,纯作和轮作田重于套作田,其原因可能是7月25日时套作田棉株长势更有利于蓟马取食,蓟马进行了寄主选择转移。各不同种植类型不喷药棉田中各害虫发生危害均显著比其正常防治棉田的重,多以纯作的最重,轮作次之,套作最轻。

表3 不同种植类型棉田苗蚜、伏蚜、棉叶螨和棉盲蝽发生量

注:表中数值为25株棉株上的害虫头数。下表同。

2.3 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正常防治情况下,各种植类型的产量相当,套作的铃数最多,但铃重最轻,纯作的铃数最少但铃重最大。不喷药小区,各种植类型的产量均有所下降,轮作和纯作的降幅较大,其产量明显低于套作(表5)。

表4 不同种植类型棉田棉蓟马和烟粉虱发生量

表5 不同种植类型棉田产量

注:以666.7m2计,下表同。

2.4 不同种植类型棉田病虫害防治效益比较

由表6可知,套作正常防治每666.7m2农药费用为30元,人工费60元,合计90元;轮作和纯作农药费用为60元,人工费120元,合计费用180元。三种种植类型正常防治棉田的产量效益以轮作最高,纯作次之,套作最低,但三者差别不大。防治效益以套作的最高,分别比轮作和纯作的高7.18%和8.23%。三种种植类型不喷药棉田的产量效益以套作的最高,分别比轮作和纯作高18.50%和25.06%。与不喷药对照相比,纯作的防治效益增加10.81%,轮作棉田增加6.04%,而套作田防治效益降低4.10%,这是由于套作棉田中病虫害较轻,导致成本高于产量增加产生的效益。

表6 不同种植类型棉田病虫害防治效益 (元)

3 讨论与结论

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及抗虫棉大面积种植,加上全球气候因素变化等原因,棉田病虫害发生了巨大变化,发生规律日渐复杂[7]。目前,危害棉花的主要病害有苗病、枯萎病、黄萎病和铃病等,主要害虫有棉蚜、棉叶螨、棉盲蝽、烟粉虱和棉蓟马等[8]。本研究中,盐碱地三种不同种植模式棉田病害整体发生偏轻。害虫发生程度不同,纯作田发生最重,其次为轮作田,套作田发生最轻。

纯作和轮作的正常防治田分别比不喷药棉田产量提高37.86%和31.67%,按2016年棉花收购价格计算,每666.7m2产值分别提高251.97元和222.41元。去除防治成本,每666.7m2效益分别提高71.97元和42.41元。可见,盐碱地纯作和轮作田病虫害的危害仍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套作正常防治田的产量比不喷药棉田提高6.72%,产值仅提高55.9元,而防治成本为90元,防治效益(666.7m2)反而下降34.1元。因此套作田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实际发生情况,综合权衡防治成本和产量提高的关系,达到减药不减效益的目的。

综上,套作田经济效益明显高于轮作田和纯作田,轮作田比纯作田稍好。因此盐碱地麦棉套作是符合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棉花生产稳定发展的好路径[9]。

猜你喜欢

套作棉田轮作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甘薯与小麦套作对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更 正
栽培模式与施氮量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
与“三剑客”的书信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桑园全年免耕周年套作技术进行专家测产
远离套作之嫌,力创真我之文—以2019年浙江高考考场作文为例
蔬菜轮作有原则 合理种植效益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