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中蜕变
2018-11-04郑璐璐
郑璐璐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面对复杂综合的学科,初出茅庐的我彷徨过、迷茫过、惆怅过,所幸在最低迷的时期让我与“中国教育报”、“环球时报”,“半月谈”、“观察者网”等微信公众号不期而遇、齐头并进、持之以恒,使我能够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
一、和微信阅读不期而遇
2014年,我好不容易踏上了教师之路。这中间有彷徨、有期待、亦有着深深地担忧,毕竟自己初登讲台,不仅在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就连所要接触的学生和同事也是陌生的。面对这样的困境,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报”中《给教师最有用的建议》一文,无疑就像夏日里的一泓清泉,滋润了我焦躁不安的心,让我渐渐沉下心来,思考自己该如何一步步往前走,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无愧于“教师”两个字。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有位一线教师感慨:教育是一个受经验左右的行业,从事教育的人较容易被以往的经验羁绊。如此,有效学习他人的经验,有效借鉴他人的智慧,并有选择地在“积识”中有效“转识成智”,已成为当代教师成长的最佳路径。只是对于我们这些毫无经验可言的新教师来说,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成长为骨干型教师,除了要借鉴其他优秀老教师们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树立一种“躬耕”观念。
因此,每一天我都踏踏实实地工作,同时不间断地阅读着“中国教育报”、“环球时报”,“半月谈”等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如此疯狂地享受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开始不再满足于当一个读者,于是乎有一天在文章后面进行了跟帖评论,出乎意料地是没隔多久,后台居然对我的观点进行了回复,或许这便是冥冥之中的注定,我和微信阅读开始结下不解之缘。
二、和微信阅读齐头并进
一是以身作则。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伯特?杜拉认为,影响学生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行为主体的观察或对榜样模式的模仿。首先,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激励或强化原有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简单点说,就是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最好的榜样是我们教师自己,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教师的言行。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想只有我们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道路上始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真正被每一个学生所认同、所喜爱,享受到教育为我们带来的独特感动。
二是终身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十倍、二十倍。甚至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這毫无疑问启示我们这些刚刚步入教育岗位的新人,就算再忙再累也要注意适时给自己充电,尤其像社会这类学科,不仅对历史知识需要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对地理概念能有一定地掌握,更要求我们能每天关注时政,培养自身强烈的时政敏感性。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夸张,但事实绝对如此。特别是一进去我就带了初三的班级,孩子们的总体知识面虽然狭窄,但有些问题上他们猝不及防地就会问出很多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方面,好几次都给我提出了巨大的难题。于是这更让我深深明白,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三、和微信阅读持之以恒
然而正如歌曲中唱得一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满足于现状的我似乎开始被微弱的成就冲昏了头脑,阅读的激情开始逐渐冷却,写得文章更是缺乏灵魂。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甚至于想过放弃,就这样得过且过算了。但每每打开微信,看到一条条鼓励的留言,一声声美好的祝福,内心终究下定决心,我要和微信阅读持之以恒。
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以后,我终于通过《细节决定成败》和《从你们的身边不止路过》两篇文章表明了决心和信心。如果说相遇是一种缘分,那么相识和相知便是一种幸运。佛说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跳出爱情的范畴,其实用在我和微信阅读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微信阅读之于我的重要性。每一天各个公众号都会推送最新的消息和最有用的文章给我,我们通过阅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自身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而另一方面,阅读之后的随笔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把我培养成一个有思想、有见解的老师。不得不承认的是微信阅读让我真正站稳了讲台,尤其是对我们新教师而言,高效利用微信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在信息时代下真正完成蜕变。
信息时代呼唤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阅读无疑是最佳途径。作为阅读中最新的形式,微信阅读就如一面“镜子”一般,给了我广阔的理论视野,照亮了我专业成长的每一步,让我在点点滴滴地进步中实现蜕变,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微信阅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拥有独特而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