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好三个教学背囊,轻松向远方

2018-11-04吴美玲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44期
关键词:学情文体文本

吴美玲

带好“文体”“思维训练”“学情”这三个教学背囊,可以使课堂轻松,且行且远,且行且芬芳。

一、把握文体特点,设计目标清

“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这里,从语文素养的高度,提出了文体应在学生语文素养积累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中把握文体是必须做到的,是确立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中,根本在于将文体意识渗透到语文教学整个过程中,处理好听说读写与文体认知的关系。教每一类文章,都要显现出这一类文体特征,要让学生发现,每一种文体有自己独特的篇章结构、文字韵味、艺术美感。

二、扎实思维过程,学习发生实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是一个重点,对提高教学效率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必要操作过程。同时,注意培训语文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有特殊意义,因为语文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离开语言人们无法进行思维活动,而离开了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内核,因此语文训练抓实思维训练,也就是抓住言语的运用过程。从言语的运用中学语言,才能提高训练的力度,学生的语文能力才可望有真正的发展。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简要写下自己的思考结果,并在头脑中组织语言,准备地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和结果与大家分享。学生结合已经掌握的语言文字规律和特点,与今天学习的内容建立联系,对文本中比喻、拟人、设问等方法使用可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趣味性有了充分的认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思考作者言语运用的特点。重点交流品味写作手法的运用,了解文本内容带来的科学知识,同时,感受作者运用语言写得生动形象的能力。

三、掌握学情到位,训练效率高

学情随着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师生互动、时间和空间的转变而不断变化,教师要对学情掌握到位,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学生明白的,教师绝不喋喋不休;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不能蜻蜓点水,或假装忽略。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教只有以学情为基础,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准学生提升点的脉搏,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前预习的学情是教学设计的背景和课中学情的前提,教师进行课前学情分析,通过解读判断学生的预习生成,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寻求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起点,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可行性,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预习作业生成中进行信息搜集,不仅是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最初阅读体验的呈现,更是了解学生阅读反应的信息,判断什么是学生一读就懂的,什么是学生读了不懂的,什么是学生自己觉得懂却没有真正明白的。

针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将教学中迁移拓展的训练只定于一种固定的目标要求,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已经占有的信息量没有扩展增加,对迁移的内容没有兴趣,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可以結合文本的文体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仿照段落写一写这样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写一段话,注意有条理,层次清楚,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并可以选用拟人、比喻、设问等修辞方法,让仿写内容更加精彩。

这样的仿写练习,基于学情,紧扣文本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使学生将在文本中学到的各种表达方法及时运用起来,让学生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做文章,灵活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内化自己搜集的每一条信息,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丰满精彩地呈现出来,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学情文体文本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另类文体巧谋篇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