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生态考量必不可少
2018-11-02佛秀芳
佛秀芳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着眼于公共服务新理念、社会治理新模式、科技发展新方向;需要聚焦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乡村文化发展;需要构筑和谐的生态治理体系,助推乡村生态经济建设。
【关键词】生态 乡村振兴 “三农” 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探本溯源
着眼于公共服务新理念下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目的是服务于民,乡村振兴的开展需要以民为本、问需于民。乡村振兴要解决乡民的基本生活所需,加强乡村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污染源进行全面整治。要加大对于医疗卫生、供水供电、教育养老等的资金投入,全面打造良好的宜居生态环境,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
平。此外,外部整治要与乡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相结合,要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双创”平台与多种社会化服务协作平台,推动人才、资本等各要素逐步向乡村靠拢。要培养能够带领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实现精神与物质双重富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激发乡村活力。
着眼于社会治理新模式下的乡村振兴。乡村治理除了基层政权与农民的协同治理外,还需要与社会相结合。要着重加强农村治理的系统化构建,具体体现在农业、农村、农民的治理上。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产能,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大力推进农业质量化、特色化、市场化发展。首先,要储备优质土地资源,减少化学肥料的滥用,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绿色生产率。其次,要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区,注重种养结合,构建生态农业化模式,形成专业化经营。最后,要重塑市场化农业的经营主体,加强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沟通交流,同时,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
着眼于科技发展新方向下的乡村振兴。依托互联网与大数据的高准性、实时性辅助乡村振兴是社会与时代所需。无论是对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是对乡村治理、乡村产业化的发展而言,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应用都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一些乡村暂时无法实时获得有效的信息资源与创新理念,而“互联网+”的发展,有助于深化农村“三位一体”改革,实现农村农业发展的科技化与智能化。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使乡村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有利于乡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
实现乡村振兴要聚焦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乡村文化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要聚焦生态环境建设。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面临挑战。一方面,城市工业、企业对自然资源进行大量开采,并在生产中产生大量的“三废”垃圾;另一方面,乡民自身环保意识欠缺,导致当前乡村存在生活垃圾“粗放式”处理、生产中化学产品过度使用等突出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乡村的风貌,更使乡村生态环境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事实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有绿色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撑和重要保障。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树立正确的方向。
实现乡村振兴要推进乡村文化发展。一方面,要推进乡村生态文化的群众化建设,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农村居民在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这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的产物。要使优秀文化融入乡民的生活,提高乡民的内在修养,就要以乡村文化为引领,重点增强乡民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同时,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乡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与参与者。近年来,在城市价值观念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乡民远离乡村,使乡村建设陷入困境。对此,我们要着力推进乡村文化的群众化建设,努力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重点推进乡村的教育工作,让乡村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浸入农村居民的血液与灵魂。
另一方面,要推进乡村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为乡村振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一些传统的、腐朽的乡村文化使得乡村发展积累了一些问题,城乡文化差异也使得乡民日渐丧失了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鉴于传统乡村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保守性与落后性,乡村要想实现振兴,必须要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外界多元的、优秀的文化,以此激发乡村活力。另外,要大力弘扬乡村文化的价值,要在满足乡民物质需要与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构建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乡村文化系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实现乡村振兴要构筑和谐的生态治理体系,助推乡村生态经济建设
实现乡村振兴要构筑和谐的生态治理体系。一方面,要打造鄉村生态治理的多元化模式,推进乡村生态文明的制度化建设。中国传统的乡村治理体系有其局限性,传统的治理模式是以乡镇政府为治理主体,弱化了基层自治能力。此外,由于乡民自身能力与自治意识的欠缺,使得乡村基层治理难以实现内生资源的有效整合,乡村纵向治理与横向治理日渐失衡,村民自治制度流于形式。因此,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监管力度,切实保障乡民的实际利益。同时,要建立健全乡民自治体系,使乡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另一方面,要构建乡村生态治理的行为体系,推进乡村生态文明的规范化发展。乡村振兴不仅要依靠民众对于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现状的强烈意志,更需要城乡居民的实际行动。首先,政府要积极推行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行动,限制“三污”的排放,做好生活垃圾的安放与处置,引导乡民荞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以此来推动生态宜居新乡村的建设。其次,要加强家风、民风建设,用良好的社会风尚取代乡村社会中的不良风气、社会陋习以及封闭保守的传统文化与思维模式,规范乡民的行为。最后,要统筹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做好乡村发展的整体规划。要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助推具有文化、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打下牢固的文化基础。同时,要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激励乡民自觉参与文化保护以及现代化建设。
实现乡村振兴要助推乡村生态经济建设。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振兴为主导,加快农村固定资源要素与流动资源要素的有效运转,实现土地与农村产业、农业科技的高效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与使用效益,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要将产业振兴特色化、创新化,以保护为主,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同时,要打造乡村生态文化的产业体系,促进乡村生态文明的创新发展。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需要生态文明理念为乡村生产与生活提供指导方针,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新智慧。
(作者为中共黄南州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