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趋势,定见未来
2018-11-02汤敏
汤敏
严格来说,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跟着奈斯比特夫妇的“趋势”作品成长起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把中国人点醒的《大趋势》,到1996年的《亚洲大趋势》,再到2010年的《中国大趋势》,奈斯比特夫妇已经单独写作或合著了9部“趋势”作品。
那么,未来新趋势的核心是什么?奈斯比特夫妇提出了他们的观点:“未来几十年里,单一的大趋势将转变成系统的、整体的、全球性的变革,不管是在政治意义上、经济意义上、社会意义上还是规则或程序上。而且,所有这些变革的速度也将会加快。”
世界的发展变化可谓日新月异。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曾经被宣称是“历史的终结”,但之后的历史演变成了“全球大变局”。美国经过了90年代风光一时的独霸全球后,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元气大伤。奈斯比特夫妇不无感慨地说,美国正在从最伟大到伟大的转变中。“这不是美国人民的发展潜力出了问题,而是源于美国政治体制束缚下美国政治人物的极端、无能和固执。”对于民粹主义思潮正在泛起的欧洲大陆,奈斯比特夫妇认为:“欧洲更有可能成为吸引富有的美国人和亚洲人前来参观的历史主题公园,而不是它自己展望的美好前景——世界上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
2017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第一次用了中英文两种语言“中国赢了”(China Won)为标题。内中一文《中国经济是如何做好赢得未来的准备的》,对美国现状爱之深,痛之切,跃然纸上。这篇文章从国内安全、经济管控、就业提供、科技进步,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等5个方面进行了美中对比,认为中国都“赢”了,美国屈居第二。历史是如此相似,美国人可能又一次在吓唬自己,激励自己。当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卫星率先上天,80年代《日本第一》一书出版时,美国社会都响起了“我们落后了”的警报,逼着各行各业奋起直追,结果证明是虚惊一场。这次是不是“狼”又来了?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国际上交替出现的对中国的“骂杀”和“捧杀”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走我们自己的路。在《掌控大趋势》中,对美中双方都有很深了解的奈斯比特夫妇就警告说:“从以西方为中心到一个多中心世界的转变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更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在21世纪上半叶,我们将一直是这场巨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正如任何巨变一样,这次转变也将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适应外部条件的过程。欧洲一直以全球的道德权威而自居。美国把自己看作受到上帝眷顾的国家,而且它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是绝不愿意退避一边,让中国和新兴经济体自由通行的。请一定不要低估这场巨变的能量。”特别是最后的这一句话,分量很重,寓意颇深,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除了地缘政治的大变化外,人类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科技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在以大數据、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为代表的震撼世界的新科技日益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将发生史无前例的大变化。这一方面让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另一方面人们对未来的变化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战战兢兢、心存疑虑。牛津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现有的大量工作在未来的20年内将会被机器人所替代。大量的信贷员、柜台服务员、法务助理、销售员会被机器人夺走饭碗,连电脑程序员、记者甚至医生这些岗位也岌岌可危。
越来越多这方面的“坏消息”接踵而来。在临床执业医师最近的综合笔试中,科大讯飞研发的“智医助理”机器人取得了456分的成绩,属于全国53万名考生中的中高级水平。无独有偶,2017年IBM的机器人沃森只用了十多秒就给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的一位胃癌晚期患者开出了诊疗方案。
目前,各个行业、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对新科技带来的变化都有着强烈的焦虑感。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不久会不会被淘汰?我们现在的工作岗位未来会不会消失?在过去的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以及迄今为止的计算机革命中,人们对就业岗位的悲观预测一次又一次地被新的工作机会所打破,人类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机器。但是要注意,过去的机器代替的是人的手脚,而现在的人工智能却直指人类最核心竞争力——大脑。按牛津大学波斯特洛姆教授的预测,超级智能将在包括科学创造、普通智慧和社会技能的每一个方面都要比最有智慧的人类头脑还要聪明。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更是悲观地预测,未来30年内人工智能的智商将达到10000,而现在人类的平均智商只有100。即使是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智商也只有200。如果孙正义的预测真的实现了的话,我们的后代又如何与超级智能机器人竞争?
面对如此扑朔迷离的未来,无怪乎奈斯比特夫妇要在书中大声疾呼:“作为一个全球性社会,我们正站在当下与未来的一个十字路口。我们该如何准备?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对每个人、每个国家和我们这个世界而言,我们面前的最大可能性是什么?”
(摘自《掌控大趋势》)